APP下载

梦回40年,一起青春一起老

2016-09-08邢逸群

莫愁 2016年22期
关键词:抱团知青上海

○邢逸群



梦回40年,一起青春一起老

○邢逸群

今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伊始六十周年。有这么一群上海知青,他们中学毕业被下放农村,回城后经历了企业破产、改制、下岗失业等,年过花甲又成了空巢老人。好在他们接受了新观念,当他们像四十年前那样再次抱团取暖时,不仅解决了养老问题,一个个在艰难中开篇的故事也有了美好的结局。

破镜重圆,忆知青岁月

2013年10月1日,一对花甲老人的婚礼在上海长宁区仙霞西路某酒店举行。当年的朋友们全到了,大家像当知青时那样,“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有人喝醉了,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

新郎刘国庆和新娘孔丽珠敬酒时说:“我们这些人同窗十年,下放时又在同一口锅里吃了八年饭,跟亲兄妹没什么两样!以后一定要多聚聚。”有人提议说:“我们这些人不该赶上的都赶上了,都只有一个孩子,大都成了空巢老人,不如像四十年前当知青那样,我们重建集体户,再聚到一起生活,既解决了吃的喝的,又有了精神依托。你们觉得怎么样?”这个提议顿时赢得了一片赞同。

刘国庆和孔丽珠都是70届高中生,毕业后下放到江西生产建设兵团(现在的国营垦殖场)插队。当时,他们一个班五十六个学生下放在一个生产队,大家组成了一个集体户,刘国庆是团支书,就是“户主”,孔丽珠和另一位女同学当炊事员,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

“那时大家都只有十七八岁,生产建设兵团地处山区,夜晚后山上经常有狼嗥声传来,男孩子都不敢独自出门小便……”刘国庆回忆说。

1972年夏的一个晚上,暴雨倾盆。孔丽珠忽然肚子疼,卫生员给她吃了几片止痛药便不知该怎么办了。见孔丽珠依然疼得满头大汗,刘国庆决定连夜拉着小板车送她去20公里外的镇上医院。

那天晚上,所有的知青都出动了。男知青换着拉推车,女知青举着桅灯照明,路上不知摔了多少跤。天快亮时到达镇上,带来的十三盏桅灯摔得只剩两盏了。经诊断,孔丽珠得了急性阑尾炎,已经开始穿孔,医生说,再晚送一两个小时,就没命了。

后来,刘国庆跟孔丽珠悄悄恋爱了。但由于各种原因,两人没有走到一起。1978年,孔丽珠随着知青返城潮回了上海。她曾结过一次婚,但不到一年便离了。眨眼几十年过去,当年的知青陆续都退了休。刘国庆的妻子病故,唯一的儿子又在国外。在知青们的撮合下,两人终于走到了一起。

抱团取暖,煎炸烹炒皆回忆

刘国庆说,他从原上海市知青办了解到,下放政策十年间,上海至少派出71.99万名知青,平均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人。目前上海60~70岁的老人中,有过当知青和上山下乡经历的,多达60%以上。这些人的黄金岁月在乡下度过,错过了上大学的机会;回城后又经历了企业破产、倒闭、改制、下岗失业等;加上正赶上计划生育,一般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们长大后,大多不在身边,知青们又成了空巢老人。“有位姓张的插友,老伴去北京儿子家照顾孙子,他独自留在上海,不料突发脑梗,死了一周,尸体都发臭了,才被邻居发现。”

抱团养老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特别是几位单身插友的热烈响应。林康的老伴病逝了,他说:“我一个人生活,三餐根本不想动火,能凑合就凑合一顿,活着没多大意思。如果我们真的能像当年集体户那样在一起养老,大家知根知底,情同手足,既能解决吃饭问题,精神上也愉快。”

林康努力在知青中积极奔走,一个星期后,就有九位知青聚到了刘国庆家。这几个人的家离刘国庆家最远的也不超过两站路,来去方便。大家AA制,每人每月拿出1000元当伙食费,轮流做饭,不做饭的就负责刷碗、收拾屋子,吃完饭自由活动,晚上各自回家休息。

第一顿饭是孔丽珠做的,她特地到农贸市场买了红米、芡实、高粱、南瓜等,还有两瓶高粱酒,这些都是当年他们下放时常吃的食物。荤菜是一只大公鸡。吃的时候,大家都说时代变了,当年都讨厌吃这些粗粮,现在却成了保健食品。林康红着眼圈说:“想想当年太不懂事,有一次馋急了,我和另两个人偷了房东家的大公鸡,到山里包上泥吃了顿‘叫花鸡’。房东其实是知道的,却一直没说破。现在想来,真对不起他们……”人人感慨万千。

“大锅饭”吃了两个多月,大家不但心情愉快,脸色也都好多了。一天,林康说,目前大家只是在一起吃饭,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集体户,只有大家住在一起,才能真正做到相互照应。恰巧,他家拆迁后分了两套80平方米的房子,两套房子挨在一起,中间只隔着一堵墙。只是房子在西郊万佛寺附近。

“万佛寺虽然有点偏,但空气好。”大家达成共识后,把自己家的房子租出去,搬到了林康家。房子仍不够住,他们又在楼上楼下租了两套房子,按AA制交房租。“大家住到一起后,几个人做这么多人的大锅饭并不觉得累。倒是给两个人,甚至只给自己做饭才是最头疼的。因为做多了浪费,做少了又没意思。就算做好了,忙了半天,就一两个人吃饭也没劲。现在做饭有劲,吃饭有氛围。”孔丽珠说。其他知青见林康他们生活在一起相互照应,快乐又幸福,不时有人要求加入。到了2014年夏,这个集体户里已经有了三十多人。

越聚越多,绵延不了情

集体户的真正好处是,大家住在一起相互照应。2015年1 月12日,陈育红突发心肌梗死,倒在地上连药瓶都够不着,幸亏被及时发现送进医院。女儿赶回来时,陈育红正在住院,被朋友们照顾得非常好。陈育红还没出院,女儿就得回日本,她流着眼泪说:“这一次我妈妈生病,幸亏有你们这些叔叔阿姨照顾,我放心了。”

由于集体户里的人越来越多,住房又紧张了。孔丽珠提议:“要不,到我女儿家的仓库去吧,那里场头大,耍得开。”

孔丽珠的女儿女婿做木材生意,在浦东新区的陈桥镇租了十几亩土地,盖了一个大院当仓库,另外还有十几间空厂房。女儿女婿早就提出请孔丽珠和刘国庆住到大院里替他们看仓库,不仅不要房租,还有门卫工资可拿。就这样,大家根据实际情况和自愿的原则,十二个人跟着孔丽珠来到仓库,林康等另外二十余人则继续在老地方,一个集体户分成了两个,有事了大家再聚在一起。

来到仓库,刘国庆发现大院里的几个角落都有空地。这些曾经下放农村多年的老知青,跟土地有一定的感情,他们马上买来农具和种子,开始开荒种菜,“就当锻炼身体了。”一个月后,荒地里长出了绿油油的菜苗。到了秋天,地里已经是黄瓜、茄子、青椒、西红柿等多种瓜果蔬菜齐全,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王国璋下放时娶了江西当地女子为妻,直到退休后才回上海,但回上海后很多东西都不适应。直到吃了刘国庆种的蔬菜才明白过来:“江西乡下是我们的第二故乡,那里的蔬菜才是真正的菜,建议大家经常回去看看。”这一提议得到所有人的响应。

2015年10月,五十三位老知青时隔四十年后又重回垦殖场,见到当年的人和物。他们没有住进垦殖场的招待所,而是像当年集体户那样,住进了一所废弃的小学里。老乡们还是那么淳朴,主动给他们送来各种蔬菜,坚决不收钱。他们吃饱了去小路上散步,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帮老乡干点农活,其乐融融。大家相约,以后每年都回一次垦殖场。

上海媒体报道了刘国庆们重建集体户抱团取暖的消息后,很多知青找上门来取经,回去纷纷重建了集体户。“目前类似我们这样的知青集体户、大食堂、在上海已经发展到了十几个,抱团养老看起来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知青们在互助养老的同时,还不断将集体户发扬光大,在集体户中建立了艺术工作室、健康工作室、DV工作室、茶艺室、话疗小组等,满足了各种爱好的知青,让我们这些人晚年生活越来越丰富、越活越年轻。”刘国庆信心满满地说。

(编辑张秀格gegepretty@163.com)

猜你喜欢

抱团知青上海
山西快递企业“抱团”进村
谢凤英 菌菇追梦 抱团脱贫
严秀兰 抱团取暖撬动茶叶大市场
“天冷了,抱团取暖吧”
欢乐上海迪士尼
把根留住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知青博物馆:激情燃烧的岁月
李姐和她的湖南知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