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鼓励更多人参与艺术”

2016-09-07舒方

文物天地 2016年7期
关键词:艺廊古董店东方艺术

舒方

虽然市场低迷,但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文物艺术展会此起彼伏,只是多是以售货为主的地摊集合。

在此背景下,香港东方艺术周显得另类。

今年三月底四月初,作为香港年度文化活动焦点之一的第三届东方艺术周精彩纷呈。参与的画廊及古董店推出专题展览,如梵亚艺术的“梵亚传珍:犍陀罗与长安的艺术瑰宝”,东宝斋的“喜玛拉雅珍宝”,继远美术的“宋代文物展”,瑞斯帝中国艺术的“奇峰怪石”展,天珍堂的“古代玉雕珍品展”等。教育活动则针对亚洲艺术话题,在香港海事博物馆召开了“一带一路上的文化艺术交流”研讨会,博物馆专家和学者从“一带一路”议题出发,以文化艺术的发展,及与沿线国家的文化艺术交流为主题,为公众及专家提供讨论平台;邀请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徐琳博士做了《大气磅礴、飞扬灵动的汉代玉器》讲座;“古董店二代”东宝斋少东刘俊扬、恒艺馆少东王炜伦畅谈“新生代如何看老古董”,细说投身营运后所面对的问题,展望未来整体发展趋势;身兼艺术专家、艺术家及水松石山房主人三重身份的Hugh Moss与策展人Tobias Berger探讨“欣赏艺术的艺术”,就艺术认知是知识霸权的结果,以及理智和意识的先验组合能让人充分欣赏艺术等议题和观点展开讨论;策展人陈丽碧博士带领公众参观了香港海事博物馆的卫星展览“ShahziaSikander:Apparatus of Power”,剖析艺术家由维多利亚港和香港的殖民历史为灵感而创作的两件多媒体装置及纸上作品,探讨作品与博物馆收藏的关联;水墨书林公司创办人汪铃则带领公众,参观了所有2016香港东方艺术周参展画廊及古董店。

“香港东方艺术周旨在推广亚洲艺术的深厚历史和文化遗产,探索当代文化发展现时及重要议题,及古董艺术在香港、大陆和亚洲地区的持续影响。”香港东方艺术周创办人、艺术收藏鉴赏杂志((Orientations(东方艺术)》出版人李宜芳说,“我们希望与香港大众分享艺术文化知识,鼓励更多人参与艺术,提高年青一代对于亚洲艺术的兴趣和了解。”

《Orientations》是本英语杂志,探究亚洲艺术及古代文物。“在过往47年里,《Orientations》结集顶尖学者点亮魅力亚洲的艺术宝库。我们的作者结合学术及专家鉴定,涉猎范围从远古人类文明至21世纪边缘年代,使本杂志成为亚洲艺术爱好者的主要读物。”李宜芳介绍,之所以于2014年发起香港东方艺术周,是因为“以我们固有的艺廊、古董店、博物馆及学术机构网络作为基础资本。在推广亚洲艺术欣赏及令大众乐于接触古董行业方面,我们深信教育是重要的一环。香港东方艺术周亦提供另一个让我们与读者和收藏者互动的机会。”

有别于其他展会,香港东方艺术周展览活动是在独立艺廊或古董店举行的,“主旨在于向大众推广到访艺廊及古董店,并使之成为习惯,而不局限于活动期间。因此,香港东方艺术周其实更像是庆祝香港艺廊及博物馆建构各式艺术面貌的节日。我们亦聚焦于教育方面,举办各项范围广泛的讲座及活动。”

香港东方艺术周对参与艺廊或古董店的选择重质不重量,“其中一项是要求对参与商户必须于艺术周活动期间举行特展,让参加者可于活动期内欣赏到平日无法观赏的珍品。”继远美术、瑞斯帝中国艺术等商家还为特展印制了精美的图录,“参展商都明白需要团结一致才得以推广香港的艺廊及古董店。”

无论艺术博览会如何发展,李宜芳认为,最主要还是主办机构严格挑选杰出的艺廊和严选展品,古典艺术品或是近代艺术都能够受到欢迎,“现代人时间紧凑,都希望用最少时间参观最佳的展品。”

新晋收藏家是文物艺术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香港东方艺术周希望透过教育吸引新收藏家。“当然,这不是短线策略。我们举办艺廊及古董店导赏团,是因为很多人都害怕走进古董店,当他们参与导赏团及活动后,便会发现这些恐惧是无必要的。事实上,各家艺廊及古董店都非常欢迎人们走进去跟他们谈论艺术品的。”同时,还利用Instagram等网络社交媒体平台扩展影响。“现在,教育与市场连成一线向前进发,我相信透过教育可以启发大众对历史及古物产生兴趣,继而开始收藏。或者有人因为投资角度而开始收藏古董,但为了有更佳的投资决定,他们都会需要学习有关知识。”

(责任编辑:李珍萍)

猜你喜欢

艺廊古董店东方艺术
找到长工作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