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室尚礼 册宝为证

2016-09-07张莹李晓丽

文物天地 2016年7期
关键词:太庙满文盛京

张莹 李晓丽

清代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有显著发展,更是尤为重视礼制建设。帝后谥法制度是清代宫廷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清代列帝列后的谥宝谥册则是重要的典章文物。谥宝谥册是皇帝为前代帝后进谥号、庙号时制用之物,是推行谥法制度的直接产物。沈阳故宫即作为清朝的发祥重地,也为清官内务府收藏皇室历史典籍或古代器物,诸如清实录、皇室玉牒、圣训、四库全书、满文老档等宫廷文物和工艺精品等。其中,盛京太庙所藏清代历朝帝后谥宝谥册,是目前除北京故官院藏外,仅存的清代珍贵的宫廷典章文物。本文从尊谥之礼入手,对清代尊谥之礼制进行简略介绍;再以沈阳故宫院藏(盛京太庙)谥宝谥册为依托,力求从谥宝谥册的制作、内容、装帙、雕饰以及流传经历等方面,进行深入考释。

一、尊谥之礼

尊谥之礼制,始于周朝,沿袭历代,并有所变化。清帝尊谥先祖,始于太宗皇太极。“崇德元年,太宗受尊号,追封始祖为泽王、高祖庆王、曾祖昌王、祖福王,上太祖武皇帝、孝慈皇后尊谥”(参见《清史稿》卷86);并定制:“凡上大行帝后尊谥,香册、香宝献几筵后,奉安山陵,绢册、绢宝送燎,玉册玉宝卜吉,藏之太庙,后仿此”(参见《清史稿》卷85)。清代帝后谥法承袭历代,但又有所不同,上谥号和加谥是帝后大丧仪中的重要礼节之一。谥法包括谥词及释义两部分,并本着谥荣不谥辱的原则,对谥词选字有严格规定。根据文献记载,清代用作列帝尊谥的谥字包括圣、神、文、武等71字;而用作列后尊谥的谥字包括孝、慈、纯、懿等49字。但即使同一个字,依据被尊谥者地位、身份的不同,其释义亦不同。清代帝后上谥号与加谥程序极其繁复、严格。首先,命九卿王公议谥;再由嗣皇帝定谥;然后钦天监选定上谥吉日;礼部将尊谥礼仪具奏皇帝,获准后依照执行。举行上谥仪之前,嗣皇帝斋戒三日,并在前期一日,遣官祗告天、地、太庙后殿、奉天殿、社稷各处。上谥仪与帝后加谥仪步骤基本相同,各步均有定制,体现了清帝对礼制的推崇。

二、谥宝谥册的制作

清代有谥宝谥册之制,始于顺治年间:“顺治元年,进太祖、孝慈后、太宗玉册、玉宝,奉安太庙”,并初步规定:“册长八寸八分,广三寸九分,厚四分,册数十,面底二页镌升降龙。宝方四寸二分,厚一寸五分,纽高二寸七分,长四寸二分,广三寸五分,宝盈金质,凡太庙册宝皆用玉,色青白,册文用骈体,宝文如谥号,日‘某祖某宗某皇帝之宝,后曰‘某皇后之宝”(参见《清朝续文献通考》卷160)。乾隆二十四年,又进一步规定:“玉册计十页,每页高九寸,宽四寸五分,厚四分,龙纹二页,各镌升降行龙二,折宽一寸,长一尺一寸,鳞角全满刻流云,清文五页,汉文三页,玉钱一,径二寸,厚六分。钱孔一,见方五分。周起线边,刻清汉‘天下太平字,册文填青,徽号填金;玉宝交龙钮,钮高二寸九分,合高一寸六分,通高四寸五分,见方五寸,钮镌玲珑龙身,宝面镌清汉字,均储栅木大箱,由内务府制办”(参见《清朝续文献通考》卷160)。从上述记载,我们对宝册的基本规格、形制、大小都有所了解。

清代帝后谥宝、谥册按定制由内务府承办,从采料、琢型至镌刻,多部门协作,做工细致。首先,由内务府的造办处,依程式镌刻谥宝的宝型及谥册册页;内务府再将制好的谥宝谥册的页数、大小等交给内阁,由翰林院书撰册页及谥宝满篆,由内阁书写汉篆;然后由内务府造办处匠作玉工镌刻册文、宝文,完成后,交由翰林院派官核对,确认无误后,发交内务府,移至太庙街门内洁室,以备进册宝时使用。上谥或加谥重制的册宝完成后,应由钦天监择吉日,由皇帝亲自奉安于太庙的金柜中。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之前,按照规制,清代列朝帝后谥宝、谥册各一份,奉安于京师太庙之内。太庙此时藏有五朝帝后册宝共16份,四祖考、妣之册宝还不在其中。盛京作为陪都,地位十分特殊,皇帝东巡、谒陵祭祖,必至盛京太庙。乾隆四十三年(1778),高宗命移建重修太庙。乾隆四十五年,清政府平定回部,玉源有了保证,六月,以太庙原所藏诸帝、后宝“次第镌造,未免玉质大小长短不能一律”,决定用新疆用和阗玉制玉册玉宝,“命有司选良工,卜吉日敬造列宝册,一律从同,以奉太室”(参见《清史稿》卷86)。同时,“所有换出太庙尊藏列朝宝册,敬诹吉日,简派皇子恭送太庙尊藏,以昭祖宗功德之成于万代。嗣后凡有举行宝册事,皆以是为例,必为二分,一奉太庙,一送盛京”(参见《钦定盛京通志》卷9)。

盛京太庙位于皇宫建筑群的南部,是一处独立于故宫主体布局之外的封闭院落,原为明代的三官庙,清代改称景佑官。乾隆四十三年(1778),高宗传旨遵循“左宗庙、右社稷”的规制,“重修盛京天坛、地坛,移建太庙于大清门东”(参见《清高宗实录》卷1065)。乾隆四十七年(1782),盛京太庙移修后,新镌册宝亦告成,十月奉入北京太庙尊藏。翌年八月,乾隆四次东巡前,皇子怡亲王永琅等先期出京师,恭送册宝十六份至盛京太庙,包括太祖、太宗、世宗、圣祖、高宗五朝的皇帝和十一个皇后的册宝。自此,盛京太庙开始“恭藏”清代帝后谥册、谥宝。从嘉庆至光绪朝,仍遵循乾隆朝定制,在每次新制或改制时,另造一份送至盛京太庙尊藏。及至清末光绪十四年(1888),最后一次由京师送至册宝,盛京太庙共收贮太祖至穆宗诸帝及列后谥册、谥宝各三十二份,均置于太庙正殿之内,贮于朱漆金龙大柜中。大殿正面为太祖朝册宝柜,左右依昭穆之序分别排列着太宗至穆宗各朝册宝大柜。堂中陈放有香案供器等,以备各朝皇帝东巡时入庙祭奠。这就是沈阳故官(盛京太庙)作为皇室家庙收藏清代列朝帝后谥宝谥册的历史过程。

三、沈阳故宫藏清代帝后谥宝

沈阳故宫藏原盛京太庙谥宝,现存二十九颗(宣宗成皇帝、仁宗孝和后及宣宗孝慎后三颗遗失),有青玉、白玉、苍玉、碧玉质,雕琢造型淳朴、雄伟,线条简练厚拙,印文柔婉妍秀,极具明代艺术遗风。根据谥宝的制作年代、文字和形制,可将这些谥宝分为三类:一为厚拙粗犷式,具有明代风格;二为填金精巧式,蹲龙描金;三为拘谨满篆式,雕工不深。

第一类厚拙粗犷式谥宝,此类谥宝多属北京太庙换出者,于乾隆四十七年送至太庙尊藏。此类谥宝多为青玉、碧玉或苍玉制,蹲龙纽戗金,镂雕龙纽有明代风格,简练、淳朴、厚拙凝重。印文为朱文,汉文篆书,满文楷书。

清太祖高皇帝谥宝(图一),白玉质,高12.9厘米,面径13.8×13.7厘米,纽高8.6厘米。印台正方形,上雕蹲龙,四爪撑地,昂首前视,龙身粗状,拱起的肚下系绶孔,龙尾向上翘起。须眉鳞目雕刻很深,凹处戗金。印文满汉骈体,满文楷书朱文6行,汉文篆书朱文4行31字:“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之宝”。此宝玉质坚密,白中泛黄,雕琢精细,虽有瑕斑一道,但整体凝重雄伟。此宝顺治二年七月恭进京师太庙,后经雍正元年、乾隆四年、乾隆四十七年三次加谥重制,后送至盛京太庙恭藏。

这类谥宝还有清孝慈高皇后谥宝(图二),印文“孝慈昭宽敬顺仁徽懿德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之宝”,汉文篆书朱文3行21字,满文楷书朱文4行;清太宗文皇帝谥宝(图三),印文“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之宝”,汉文4行31字,满文6行;孝端文皇后谥宝(图四),宝文:“孝端正敬仁懿哲顺慈僖庄敏辅天协圣文皇后玉宝”,汉文3行21字,满文4行;孝庄文皇后谥宝(图五),宝文:“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翼天启圣文皇后之宝”,汉文3行21字,满文4行;世祖章皇帝谥宝(图六),宝文:“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之宝”,汉文4行29字,满文5行;还有孝惠章皇后谥宝、孝康章皇后谥宝和圣祖仁皇帝谥宝。

第二类为填金精巧式,此类谥宝亦为蹲龙纽,须眉鳞目填金。乾隆十三年(1736),乾隆帝指授儒臣定满文篆法,并推广应用到宝印上,“今即定为篆法,当施之宝印,以昭划一”(参见《清高宗钦定大清会典则例》)。遵照这一定制,凡嘉庆以后完成最后加谥过程的列帝列后谥宝,宝文均为满汉篆体。

孝懿仁皇后谥宝(图七),苍玉质,高13.5厘米,面径13.6×13.8厘米,纽高8.8厘米。蹲龙纽,宝文“孝懿温诚端仁宽穆和恪慈惠奉天佐圣仁皇后之宝”,满文篆书朱文3行,汉文篆书朱文3行21字。此宝雍正元年十二月恭进京师太庙,乾隆四十七年被送至盛京太庙尊藏,嘉庆四年又经第三次加谥,送回盛京太庙尊藏。

此类谥宝还有孝恭仁皇后谥宝(图八),宝文“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之宝”,汉文篆书3行21字,满文篆书3行;世宗宪皇帝谥宝(图九),宝文“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之宝”,汉文篆书4行29字,满文篆书4行;还有孝诚仁皇后谥宝、孝昭仁皇后谥宝和孝敬宪皇后谥宝。

第三类拘谨满篆式,此类谥宝雕工不深,印文略潦草。通常乾隆四年(1739)之后所制的谥宝,均饰交龙纽,采用和田玉,纽部雕刻纹饰较浅,无填金,印文汉满皆为篆体,风格较为拘谨。

孝圣宪皇后谥宝(图十),白玉质,全高9.15厘米,面径12.6×13厘米,纽高4.6厘米。交龙纽,龙身高浮雕,无填金,附系黄色绶带,宝文“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之宝”,汉文篆书3行21字,满文3行。此宝乾隆四十二年制,四十七年被恭进盛京太庙,后又经嘉庆四年、道光二年两次加谥,送回盛京太庙尊藏。

此类还有高宗纯皇帝谥宝(图十一),碧玉质,宝文“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之宝”,汉文篆书朱文4行29字,满文篆书朱文4行;孝仪纯皇后谥宝(图十二),碧玉质,宝文“孝仪恭顺康裕慈仁端恪敏哲翼天毓圣纯皇后之宝”,汉文篆书朱文3行21字,满文篆书朱文3行;仁宗睿皇帝谥宝(图十三),宝文“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之宝”,汉文篆书4行29字,满文篆书4行;文宗显皇帝谥宝(图十四),宝文“文宗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之宝”,汉文篆书朱文4行29字,满文篆书4行;还有孝贤纯皇后谥宝、孝淑睿皇后谥宝、孝穆成皇后谥宝、孝全成皇后谥宝、孝静成皇后谥宝、孝德显皇后谥宝、孝贞显皇后谥宝、穆宗毅皇帝谥宝和孝哲毅皇后谥宝。

沈阳故宫院藏原盛京太庙清代列朝帝后宝册,均配有清官内务府监制的髹漆饰金盈顶套箱,其分为外套箱和内箱。外箱通高445厘米,盈高10厘米,杉木制,箱朱漆地沥粉扫金罩漆,四开面,满绘云龙凤纹及杂宝海水纹,箱里衬黄绫。箱上饰铜质镀金拉手及面叶,箱外满錾缠枝莲纹或云龙纹。箱内底垫有黄棉褥垫一个,外包一4尺5寸见方的明黄罗缎。内箱通高34.5厘米,盈顶9厘米,楠木制,纹饰与外箱一致。箱内有铜质镀金印池方盘一个,玉宝用泥金团龙纹明黄罗缎包裹。如此精致的包装,可见清室对谥宝的重视,对礼制的尊崇。

盛京太庙旧藏清代列朝帝后谥宝应为32颗,1931年9月,沈阳故宫沦陷,宣宗成皇帝、仁宗孝和后及宣宗孝慎后三颗遗失。

四、沈阳故宫藏清代帝后谥册

沈阳故宫藏原盛京太庙谥册,现存32册,前期与后期,谥册的玉质、玉色、规格、工艺装潢等方面差异很大。按其制作时间及特点,可将这些谥册分为四类:一为乾隆时期所制或上谥的谥册;二为嘉庆年间所制或上谥的谥册;三为道光晚期至同治时所制或上谥的谥册;四为光绪时期所制或上谥的谥册。

第一类,乾隆时期所制或加谥的谥册。沈阳故官藏此时期谥册为乾隆元年所制或加谥,谥册的册文皆为徽号填金,册文楷书、填青,字大而疏朗,刻工一丝不苟,一函十册。如太祖高皇帝谥册(图十五),碧玉质,高28.6厘米,宽12.9厘米,厚1厘米。1册10版页,首末两版浅刻填金升降行龙,双龙攫珠、火焰纹及流云纹。经折式装帧,每页边缘有穿孔,版页之间以明黄丝带穿结联缀,背面及边框用织金锦包裹而成一整体,每版页有黄锦织金潘莲料面与明黄素绫里缝制的长方小垫间隔。册文满汉骈体,5版满文,3版汉字。册文填青,徽号填金。外用明黄织流云罗纹缎包袱,袱面四角饰销金蕃莲式绶带图纹,中间饰销金龙云纹,袱里为明黄素绫。谥册原附有青玉钱形别子一个,该册别子已失。此类谥宝还包括孝慈高皇后谥册(图十六)、太宗文皇帝谥册(图十七)、孝端文皇后谥册、孝庄文皇后谥册(图十八)、世祖章皇帝谥册、孝康章皇后谥册、孝惠章皇后谥册和圣祖仁皇帝谥册(图十九)。

猜你喜欢

太庙满文盛京
太庙历史文化展设计图、非洲木雕展设计图
论盛京文化——从清前史规划讨论谈起
访北京太庙
盛京往事
清代盛京刑部四题
孔子入太庙每事问
信息化,“盛京”加速的新引擎
满文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翻译方式探析——以《发愿文》、《普回向真言》为例
三田渡汉文满文蒙古文碑文对比研究
清代审理哈密和吐鲁番回人案件的两份满文题本译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