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潞泽会馆的木雕艺术

2016-09-07李鑫陈晨

文物天地 2016年7期
关键词:中轴线会馆木雕

李鑫 陈晨

潞泽会馆位于洛阳市瀍河区,坐北向南,东临瀍河,西靠市区,南临洛河,占地1575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潞泽会馆建于清代乾隆九年(1744),初建为供奉关公的关帝庙,后改为会馆,为清代潞安(今山西长治市,距洛阳约200公里)、泽州(今山西晋城市,距洛阳约120公里)两州商人在洛阳共同营建的同乡会馆,作为他们越王屋渡黄河之后,南下经略江淮的重要馆合,与晋东南潞安、泽州二州隔河相望。1988年会馆更名为洛阳市民俗博物馆。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潞泽会馆以中国传统建筑群的布局方式——“院落”为单元进行组合,整组建筑群又有主院和跨院之分,主院分二进院落,总平面呈长方形,符合中国传统建筑——主体建筑居中轴线、附属建筑两侧对称的布局特点。在整体布局上,舞楼、大殿、后殿依次列在中轴线上,充分体现出会馆建筑所包含的“既娱神,又娱人”的独特涵义。

木雕作为传统建筑伴生艺术的装饰形式,遍及建筑的梁枋、额枋、斗棋、雀替等各个构件,式样丰富,题材多样,不仅达到美观和提升建筑档次的目的,而且是居住者炫耀财富、体现社会地位的一种形式。

木雕的分布及内容

舞楼又名戏楼,位于会馆中轴线最前端,坐南面北,正面朝大殿,两山墙与东西耳房及钟鼓楼连为一体。舞楼同时又为连接内外的山门,不仅具有内向性,其南对外又呈防御性。舞楼外观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式,布筒板瓦顶绿琉璃剪边。

戏楼木雕精华主要集中在一层正立面和背立面平板枋和大额枋之上。戏楼背立面即山门正立面,由于结构组合的关系,该建筑平板枋与大额枋并非清官式建筑常见紧挨相邻的形式,而是两构件之间有一定的空档,这又为木雕提供了空间。明间为八仙祝寿,八仙为两组,分列明间两侧,中平板枋与大额枋之间空档为高浮雕与透雕寿星老人和童子。寿星左手托寿桃,右手握寿杖;童子左手高举葫芦,右手持如意随寿星老者之后。在寿星前方缓降仙鹤立于寿石之上,口衔灵芝奔鹿从柏树丛中钻出,回头凝视二位。透雕八仙均腾翔云,在仙鹤护佑之下向中间聚合。两次间木雕亦分三部分,中间为凤凰和麒麟,二者相向奔走又回望,两侧为龙钻牡丹与狮子、麒麟。东稍间中为单龙戏珠,两侧下为龙钻牡丹和莲荷,上为神兽。西稍间中间为升龙,两侧下为龙钻牡丹、莲荷,上为麒麟。戏楼正立面为三层,下层为进出会馆通道,雀替雕刻相对简单,为卷草纹。精华木雕在二层大额枋之上。明间为透雕健龙,西次间为雀立牡丹与奔马,东次间东为雀立牡丹、奔马,西为雀立牡丹与仰面撒欢马。西稍间为雀立牡丹和飞鹿,东稍间东为雀立牡丹和鹿回首;西为雀立牡丹和骑猴之鹿。五踩重翘单棋造斗棋,棋、翘均被雕刻成各种卷草形状,耍头被雕刻成龙首或象首。

大殿四周回廊式,面阔为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布筒板瓦顶,绿琉璃剪边。大殿木雕主要集中在檐部大额枋雀替。明间为龙钻牡丹,两次间两端为龙钻牡丹和龙钻莲荷,西次间中为“渔樵耕读”图,揖舟渔夫头戴笠,手持渔杆,耕牛用力耕作,樵夫双手用力牵拉枝干,手捧书本端坐石上。东次间中为骑马穿行峦峰中。稍间两端为龙钻牡丹与二麒麟送寿,中间为凤追日。山面及背面雀替木雕均为卷草与牡丹。

后殿(寝殿)处于中轴线上最北端,为重层单檐悬山绿琉璃瓦顶,面阔七间,进深两间。主要雀替雕刻在二层,明间两侧为升龙出云,中间为鲤鱼跃龙门,龙门高耸入云,双门半掩,鱼尾外露与海浪同起伏,如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

次间两侧分别为双喜闹绣球(绣球花)和双喜富贵(牡丹)游。稍间为喜鹊登万寿(长寿花)。斗棋雕刻同大殿。

厢房与廊房雀替雕刻纹样相对单一,为夔龙纹样。

木雕的题材与技法

潞泽会馆木雕题材内容范围广,既有历史典故、神话故事、戏曲故事,又有吉祥花卉、祥瑞动物等。题材范围兼容儒、佛、道、民间于一体,从而有别于我国其他的宫殿建筑、寺庙建筑的装饰艺术,给人以贴近生活的感受。

牡丹,素有国色天香之美称,雍容华贵,是富贵花,有花王的美誉。牡丹象征着幸福、和平、繁荣、昌盛,人们常用牡丹来表达期盼富贵的意愿。洛阳又是牡丹的故乡,千年帝都,孕育了洛阳牡丹文化。潞泽会馆中轴线有多处牡丹与瑞兽祥龙的组合,寓意吉祥富贵。

牡丹与奔马的组合寓意马到成功、马上富贵。马被认为是忠诚、勇敢而耐劳的动物,因一生追随主人、任劳任怨而被赋予“忠”、“义”的含义,符合儒家道德规范而被广泛运用。古人常以骏马比喻人才,寓意人才济济、马到成功,马的形象开始运用到除了宗教建筑以外的民间建筑装饰当中。戏楼四匹马的造型各不相同,形态奔放,姿态多样,或温顺,或顽劣不恭。

龙和凤是我国民间最熟知、分布地域最广的一种艺术图案。龙更是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艺术遗产。在民间,老百姓更是大胆运用集中了中国最具吉祥气息的龙、凤形象来美化生活,以获得心理上的幸福感。

潞泽会馆木雕采用多种技法相结合的形式,有高浮雕、浅浮雕、悬雕、圆雕、半圆雕、透雕等。在人的视点与雕刻面的关系上,创造了焦点透视、散点透视、破时空透视等艺术形式,广泛利用有限的空间,通过起位升降、光影处理等造成的视点错觉,达到了非常巧妙的艺术效果。其木雕刀法和风格,利用材料本身自然的特点去寻找材料内在的表现力,在表面的色泽、纹理、结构等微妙变化中相形度势,因材施艺,量形取材,加以斧凿,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韵味。总观会馆木雕,布局精巧,繁而不乱,构图紧凑,疏密相间。刀法娴熟,线条流畅,形象逼真,神态生动,有的将多幅画面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虽静犹动,具有强烈的立体感、韵律感、跳跃感。

木雕、建筑及与周边关系

总观潞泽会馆木雕装饰的雕饰,与建筑一样主次分明,突出双中轴线,不仅整座建筑群中轴线突出,单体建筑中轴线同样突出。整组建筑群如戏楼、正殿、后殿建筑雀替为圆雕、透雕和浮雕龙凤,而厢房仅为浅浮雕夔龙纹。单体建筑雕饰内容明间丰富精致,次间、稍间依次略减概括。左右对称、均衡,无论是同一间还是中轴线左右间,所雕饰图案均为远看相同,近辨有别。雕饰中既做到不伤其结构受力的整体性,又兼顾雕刻构图得当、图案完整。龙凤雕饰既有皇家建筑中龙凤纹样的细腻华丽、细致突出、生动传神,又有南方建筑雕饰的精致与韵味。建筑明间中幅人物用圆雕,远看栩栩如生,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中景花卉树木用透雕或深雕,衬托得当;而背景则用浮雕,景与物前后紧贴,使表现的人物、树木、亭榭、山水等层次分明、情景交融。

由于古洛河河道宽阔,水运繁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上交通要道,潞泽会馆择此而建,充分显示出中国古代经商“择地取胜”的思想。位于河南腹地的潞泽会馆则是在保持自己固有的质朴浑厚的风格下,融合了南北派的综合体,或繁缛、或精巧、或粗拙、或细腻,呈现一种多元化的风格特征。潞泽会馆的雕刻继承了河南建筑雕刻的悠久历史,充分展示出建筑的装饰艺术性,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创新,成为北方建筑装饰雕刻艺术的集中代表。潞泽会馆雕刻不仅具有河南雕刻的优秀做法,而且也传承了山西民间雕刻的风格,反映出晋商特有的文化底蕴,同时由于建筑的适应性,进一步与会馆所在地的文化相融合,有着晋豫等地风格。建筑装饰风格上不仅注重造型精致、构图丰满,还兼具粗犷大气的风范,风格古朴、豪放。可以说,建于清中期的潞泽会馆建筑装饰已经达到鼎盛,它兼容南北各派,既有宫廷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的书卷之气,还有民间通俗的民俗风格。它有机融合了当地劳动人们的伦理规范、宗教信仰、民俗民风与思想观念和审美理想,正如儒释道的融合,外圆内方刚柔并济,满足了劳苦大众的心理需求;地域文化突出民风淳朴,习俗得到潜移默化的传承;也传达着民间祈福求平安的美好愿望以及象征美满幸福的朴素情感,彰显出河南明清时期民间建筑在商品经济大发展、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建筑木雕装饰雅俗共赏的艺术特征。

会馆木雕的文化意蕴

中国以儒家思想为支柱,忠义礼智信为社会的道德规范,福禄寿喜、招财进宝、吉祥喜庆是大众的美好追求,“渔樵耕读”成为士大夫文人向往的理想生活的象征,它们表现的内容比那些只具象征意义的个体形象更为直观,如“鱼跃龙门”形象,揭示万事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最终才能达到目标。

潞泽会馆建筑是关帝庙建筑的结合体,其装饰艺术营造出了“人”与“神”的两个世界。采用寓意化、象征性的手法,应用形象上的借代和双关,尤其是以谐音创造出雅俗共赏的装饰图案,其功能和寓意涉及纳吉、祝福、祈福、除恶、劝勉、警戒等诸多内容,既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包括对自然、社会、宗教、伦理、道德观念的表达。尤其对“福禄寿喜财”五大题材有集中表现,如牡丹与寿石代表长命富贵,仙鹤、鹿与松树代表六和同春。木雕装饰展示出商人既崇商亦尊儒祟文的精神境界,通过雕刻匠师运用图案的独特视觉语言,选用特定形象作为抽象思想的图形标志,约定成俗,将无形的思想转化为简洁明了的图形图像,使其成为“无字图书”,甚至使不识字的观者也可以一目了然,明白其中的含义,从而达到教化的目的。如“渔樵耕读”、“鱼跃龙门”等具象地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实现了对当地民众的文化艺术熏染和传播。

(责任编辑:李珍萍)

猜你喜欢

中轴线会馆木雕
《穿越北京中轴线》简介
漫画北京中轴线(一)
行走中轴线 寻找城市灵魂
一岩九饮会馆
千年闽商商会会馆 烟台福建会馆
木雕工艺品如何保养
镇远·两湖会馆
遍布全国的山西会馆
北京中轴线掠影
自然形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