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博物馆藏潞王琴考辨

2016-09-07么乃亮

文物天地 2016年7期
关键词:龙池

么乃亮

潞王琴,简称潞琴,亦称中和琴,为明朝潞王朱常涝所制。朱常涝,字中和,号敬一、敬一道人、敬一主人,时杭州人称之为潞佛子,明神宗朱翊钧之侄,潞简王朱翊锣之子,万历四十六年袭潞王爵位。除工书善画外,朱常涝尤喜音律,著有琴书《古音正宗》,曾监斫古琴数百张,形制一致,逐一编号,皆以“中和”名之。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历代古琴十余张,其中2张为中和琴式,名均“中和”,形制和款印风格极为接近。

其一,长124、肩宽19.5、尾宽14.5厘米,八宝灰漆,琴表有蛇腹断纹和细密流水断纹,周身镶嵌红蓝绿黄杂宝碎块(图一)。琴额平头切角,方条状凤舌不甚规整。琴面十三徽螺钿镶嵌,岳山和承露分斫,冠角浅浮雕环云纹。琴底圆形龙池,方形凤沼,凫掌稍有磨损断裂,木轸下开孔,尾托浅浮雕双星纹。龙池上侧刻隶书“中和”二字,右侧刻隶书“玉振金声,追风继雅。河山以非,清音自写。襄平李廷栋坦园识”,左侧刻篆书“李氏家藏”圆印和“拙庵真赏”方印,下侧刻楷书五言诗并款“月印长江水,风微滴露清;会到无声处,方知太古情。敬一主人识”,诗款后刻篆书“敬一…主人”圆方连珠印,诗下刻篆书“潞国世传”方印。龙池内纳音四周刻“大明崇祯戊寅岁秋季潞国制第八号”。

此琴购于1953年,品相完好,镶嵌华美,一直以来被视作潞王琴中的上品而广为著录或引用,以下简称其为“8号琴”。

其二,长120.5、肩宽21、尾宽16厘米,桐面梓底,八宝灰漆,琴表光亮,周身有牛毛断纹(图二)。琴弦已断,仅存其一。琴额平头切角,局部脱漆残损,方条状凤舌。琴面金徽,存十一,岳山和承露为整块紫檀斫制而成,冠角浮雕环云纹。琴底圆形龙池,方形凤沼,雁足不存,露有方孔,轸池处有一长方形带弦眼红木板,琴轸存一,玉质,呈花苞状,侧开孔,凫掌残断脱落,尾托浮雕双星纹。龙池上侧刻隶书“中和”二字,下侧刻楷书五言诗并款“月印长江水,风微滴露清;会到无声处,方知太古情。敬一主人”,诗下刻篆书“潞国世传”方印。龙池内纳音稍有凸起,四周刻楷书“大明崇祯壬午岁仲夏潞国制二百七十二号”。

此琴购于1983年,因品相稍差,一直以来未得到重视,以下简称其为“272号琴”。

8号琴和272号琴在形制、工艺及款印风格上虽然很接近,但仔细对照后发现两者在尺寸、断纹、徽材、雕刻纹饰、配件及款印字形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事实上,如果两琴都是真品潞琴的话,这种差异是反常的。

按朱常涝《古音正宗·中和吟·中和琴式论》载:“是制也,额起八棱,以按八节;腰起四棱,以按四时;龙池上圆,凤沼下方,以按天圆地方;琴尾作环云,托尾作双星,以按景星庆云,乃成天象。名日中和”(朱常涝:《潞藩纂集古音正宗》,明崇祯七年(1634)潞藩刻本),“是制也”三字表明了潞王琴样式应该是统一的,而式论前所附的图样应属标准琴式(图三)。除了样式统一外,潞王琴的选材、配件、纹饰、工艺、款印及编号等也有成规。在《古音正宗·弹琴须知》中,朱氏认为制琴应“以桐为盖……以梓木为底…‘琴弦惟杭州所制为胜……惟是澄带玉色,缠丝极紧,如水映澈者为佳”“轸以玉为贵”,这些选材要诀必定会实际应用到潞王琴的斫制中,成为潞王琴的基本特征。清光绪《续高平县志·潞王琴记》对潞王琴的有比较全面的描述:“有琴长三尺六寸五分,漆黝黑有光,杂金珠斑,其徽黄金也。轸以菜玉为之,抚其弦声,清越以长,背隶刻‘中和二字,字径寸半许。下刻诗云‘月印长江水,风微滴露清。会到无声处,方知太古情署曰:敬一主人。皆真书。印篆曰:潞国世传,印径三寸,弱篆仿李斯。凤沼方,龙池圆而大,内周遭刻‘大明崇祯乙卯(注:崇祯朝无乙卯,此处应为乙亥)岁潞国制八十六号十四字,亦真书。侧窥乃可见额作方折形,类八字尾,与新制亦稍异”(《光绪续高平县志》载于《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36)》,第551-712页)。在髹漆上,杨宗稷(1863-1932)谓“(潞王琴)漆灰厚而坚,涂朱砂宝玉屑”(杨宗稷:《琴学丛书·琴话》,民国舞胎仙馆刻本),即髹八宝灰漆。

而通过对传世潞王琴的对比研究,当代学者们进一步总结出了其基本特征,如沈兴顺先生归纳为:腹款年序,排列有次;制以定式,尺寸如一;面弧圆拱,逾于常琴;八宝为灰,断纹隐现;灰厚腹狭,其韵铿锵(沈兴顺:《弦外杂录》,载于《古琴纪事图录——2000年台北古琴艺术节唐宋元明百琴展实录》,台北市立国乐团、鸿禧美术馆编辑,2000年,第266-269页)。梁基永先生也提出一些细致的考察:“潞王真品,其岳山承露,均为紫檀制成,纹理细腻。承露之两侧,随额头之线条而微弯曲……焦尾,镂雕卷草花纹,朴实简单,类似晚明家具之装饰。琴背一侧,则作两如意卷云纹……凤舌之形状为方形”。(梁基永:《存世潞王琴及其鉴定刍议》,载于《琴学荟萃——第三届古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耿慧玲等主编,齐鲁书社,2012年,第303-306页)

上述文献记载和当代学者们的研究表明,潞王琴在形制、材质、配件、纹饰、漆灰、工艺及款印等方面应该是高度一致的,特征极为明显,异于他琴。

据相关文献记载和传世情况来看,潞王琴应该制作了三四百张,流散各处,时至今日数量已然不多。就国内外博物馆收藏的潞王琴来看,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崇祯癸酉(六年,1633)18号、新乡市博物馆的崇祯甲戌(七年,1634)68号、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崇祯乙亥(八年,1635)108号、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崇祯丙子(九年,1635)143号、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崇祯辛巳(十四年,1641)234号比较可靠,通过对这几张琴局部的细致观察比较,更明确了潞王琴在编号形式、尺寸、号款习惯、冠角和尾托纹饰、龙池位置等方面上的高度一致性(表一),而琴底所刻琴名、诗款及印章的字形更是如出一辙,有出自同一底本之感(表二)。

通过直观比较,272号琴同传世馆藏潞王琴风格一致,而且“桐面梓底”“八宝灰漆”“牛毛断纹”“方条凤舌”“金徽”“紫檀配件”“玉轸侧开孔”等也符合潞琴特征,可以肯定这是一张典型的潞王琴。琴腹纳音四周刻“大明崇祯壬午岁仲夏潞国制二百七十二号”,可知272号琴斫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而国家博物馆藏234号琴斫于崇祯十四年(1641),正契合了学者们“(潞王琴)年制约三四十”的推论。

一直以来被视为潞琴佳品的8号琴却在面貌上与传世馆藏潞王琴有着诸多不同。

首先是年款和编号,潞王琴会按斫制的时间刻上年款,并依顺序编列字号。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潞王琴列18号,是目前传世最靠前的编号,斫制于崇祯癸酉(六年),即公元1633年。以此推之,8号琴应斫制于崇祯六年或之前,然而其年款为崇祯戊寅(十一年),即公元1638年,与实不符。

其次是尺寸,潞王琴的通长大致在120厘米左右,误差不到2厘米,正如《续高屏县志·卷潞王琴记》所载:“琴长三尺六寸五分”。8号琴通长124厘米,与潞王琴长度相差较多,不合规格。

再次是名款和印章,潞王琴名款为“敬一主人”,而8号琴名款为“敬一主人识”,多一“识”字;8号琴的名款后有篆书“敬一”“主人”圆方连珠印,而这种印章并不见于潞王琴。

第四是冠角和尾托纹饰,《古音正宗》载:“琴尾作环云,托尾作双星,以按景星庆云,乃成天象”。通过比较,8号琴冠角最尖的角过于圆缓,云纹线条略粗于潞王琴,而且云尖卷曲的程度也大过潞王琴许多;尾托所雕双星纹若隐若现,不甚清晰,线条远不如潞王琴之爽利。

第五是龙池的位置,潞王琴龙池的位置对应在第4徽和第5徽之间,偏近第5徽,而8号琴龙池的位置虽也对应在第4徽和第5徽之间,但更偏近第4徽很多。

第六是诗款和印章的字形,通过表二的比较,可以明显看出8号琴的字形与潞王琴的字形有较大出入,刻工也稍拙劣,仿刻痕迹明显。

此外,8号琴的“漆嵌杂宝”“岳山和承露分斫”“木轸下开孔”等方面也不符合潞王琴的特征。

综合上述来看,8号琴并非潞王琴,而是一张仿品,但仿制水品较高,属于高仿。事实上,近年来已有学者对8号琴的真伪性产生了怀疑,其中尤以梁基永先生的否定最为明确。

关于潞王琴从何时开始被仿制的问题,据杨宗稷《琴学丛书·琴话》载:“今潞琴遍天下,予所见将及十张……形制亦不一”,因《琴话》刊刻于民国二年(1913),表明至迟在晚清时已经有假潞琴面世,而周庆云(1866-1934)在《琴史续》中云:“常……制琴数百,编字列号,当时民间不可得。西湖文君彦,仿其式斫之,远不及也”,说明当时确有琴师仿造潞王琴。

当代学者梁基永先生谓:“传世潞琴真身,皆选漆精良,做工规整,然声音实不佳,故古人初不重此。晚清以来,明琴渐贵,伪造者亦稍稍仿制,遂有伪潞琴出现,潞琴造假,迄今不过百余年”。简言之,梁先生认为潞王琴是从清末民国时才开始有仿制的,但所言不知何据。据《续高平县志》载“乾隆丁亥闰月,张君锡三出以示余。余爱,玩弟忽释,锡三曰:此潞王琴也,吾藏之积年也”,乾隆丁亥为乾隆三十二年(1769),说明潞王琴在清中期以前就已受追捧。杨宗稷乃近代琴学泰斗,即便对潞王琴形制特征不甚了解,也不至于把新制仿品错看成二百多年前的古琴,故杨氏所见假“潞琴”不应为晚清以后仿造的,时间应该更早。

8号琴于1953年购藏,当时专家的鉴定意见为“明,真品”,表明此琴具有早期时代风格。断纹是判定古琴传世时间的重要参考之一,郑珉中先生指出“出现断纹之器多为200年前左右所作”(郑珉中:《古琴辨伪琐谈》,《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年,第3-11页)。8号琴周身有牛毛断纹,纹路自然,剑锋明显,不似刻意伪造。从时代风格和断纹特征来看,8号琴仿制的时间应早于晚清。

琴底所刻收藏者“襄平李廷栋”的款识和印章是推断仿制时间的重要依据。“襄平”即今辽宁辽阳。有关李廷栋的生平事迹,史载不详,仅据《皇清书史》《奉天通志》《刘绍邠撰传》《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可知其为清康雍年间人,字简之,号拙庵,辽东人,曾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由江南苏松水师左协副将升任京口右路水师总兵,雍正初年官佐领。因经李廷栋的递藏,可以推断8号琴的仿制时间应在清雍正之前。

李廷栋本为好琴之士,顾梅羹家族收藏的“飞瀑连珠”琴,即其旧藏。“飞瀑连珠”为明宁献王朱权所制,有“明代第一琴”之美称,琴底刻有李廷栋跋文:“康熙又壬寅年,余遇此琴于尘垢中。扣之声锵然,知为腥仙所制,乃一良材,不禁慨然。竟以轻价得归,重为修理。一弹再鼓之余,恍如知已谈心,亦生平一快事也。襄平拙庵再识”,并诗:“默默拙庵不解禅,茫茫世味莫逢源。一生和我唯琴韵,百事输入岂语言。”跋中“康熙又壬寅年”指康熙朝第二个壬寅年,即康熙六十一年(1772)。此外,夏莲居家藏“灵发”琴亦曾为李廷栋旧藏,该琴刻跋日:“甲午余公务口木空李云生者,又于雍正甲辰遇大司空李曲江,于育婴堂言及往事,慨赐雷击梓木一片,乃命近石以成斯弥而撩漫参发,律应官商,吕谐徵羽。夫良木无知犹相口而不弃况乎人伦。有识有不资善而成善者耶。襄平李廷栋再识”,并刻“简”“之”圆方连珠印。“甲午”是康熙五十三年(1714),“雍正甲辰”是雍3EZ-年(1724)。值得注意的是,“灵发”琴亦为中和琴式,其冠角纹饰与8号琴极为接近,琴身镶嵌的各色宝石也与8号琴风格相似。

综上所述,8号琴的仿制时间应在清中期以前,其价值亦不可低估。

(附记:本文得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董建国、中国国家博物馆王碧蓉、陕西历史博物馆王莉、新乡市博物馆周予生等诸位老师的帮助,特此致谢!)

(责任编辑:阮富春)

猜你喜欢

龙池
龙池春草
庾雪水彩画作品
明正德皇帝与清江浦跃龙池
龙池鲫鱼 再跃龙门
龙池
野生龙池鲫鱼纯化方法的研究
四季里的江南风景
家乡的龙池湖
——利用家乡资源开展中班区域游戏活动
婺源龙池汰的春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