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2016-09-07王桂香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9期
关键词:情境教学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摘要】从本质上来讲,学生高级情感的发展是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基础,情境教学的优越性就在于以情感为纽带,进行审美、道德、智育的陶冶和教育。现阶段,情感驱动既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又可达到培养学生高级情感的最终目的。因此,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够对小学生的阅读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

【关键词】情境教学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174-01

简单来说,将情景教学法运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够让学生的积极性因为环境的渲染更变得更加浓烈,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让学生不再简单地用眼睛学习,而是转变成用“心”学习,教学的效率自然会得到有力提升。此种强烈的情绪能够让学生的感悟能力提升,让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结构发生变化,能够让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得到提升,让学生的自我教育得到拓展。

一、小学语文阅读情境教学的原理

(一)情感驱动原理

情境教学突出情感的要素,是一种既以情感为手段,又以情感为目的的全新教育方式。小学生虽然有时在表达上有所不足,但他们具有极其丰富的情感,其内心的真情往往在体内演绎。将其纳入到客观情境中,能够让小学生对自己的情感有所感知,并将之转入到应用的对象中,在情景环境下得到延续和促进,进而能够积极投入教师的教学活动,将内心的情感发挥出来。情景教学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身的价值融为一体,并逐渐进行内化,从而使两者有效结合,以“育人以情”为中介和纽带,沟通“育人以德”和“育人以智”的关系[1]。

(二)角色转换原理

小学情境阅读要将阅读定位到相应的情境中,运用情境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以及生动性提升其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注重角色的转换能够让学生成为活动中的主体,能够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既能够让其理解教师教学的意图,也能够让其符合教学目标设定的角色。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角色的转换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与角色融为一体,产生角色所需要的情感,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发展,从而让阅读变得充满乐趣,将平面的纸质阅读变得更加形象、生动、立体。

(三)心理场整合原理

情境教学强调把教育教学与学生的发展和谐统一起来。学生生活的空间,无不对他们的心理发生作用,一旦学生感受到周围环境的变化,便会调动自身的思维、想象力和情感体验。学生对于空间的敏感度超过一般人的想象,环境中的教育内涵,其中的情趣环境都对学生会产生影响,其程度、美感都会让学生的内心波澜起伏。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潜在智慧的启迪,可使学生得到心灵的满足。此种心理一旦获得满足,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有力的促进,形成一种内在的推动力量。学生在此种力量的推动下能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能够对自身的态度、言语、情绪等进行自我规范[2]。

二、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学生虽然年少,生活阅历也不丰富,但是他们站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对生活充满着热望,同时从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积累了这样或那样的生活经验。情境教学对各种生活元素进行应用,能够让生活与学生的学习相联系,能够打开学生的生活宝库,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生活是语文之源,生活是最渊博、最优秀的语文教师。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其实都来自生活,在生活中能够找到原型,这能够成为打开学生内心情感的钥匙,能够让学生感受语言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阅读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与阅读中,在课堂与课外的体验感受中,不断获得新的感悟[3]。

(二)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文章就像是无形的图画,画面是无声的文字,两者完全相通。因此,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的时候,可以对图画进行借鉴,可以将课文中的文字进行“图像化”处理,从而达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可以深刻地感受文字的力量,可以通过画面的明暗对比,以及绘图的创造性感受文字的魅力。教师在运用图画进行情景再现的时候,要注意做好相应的指点和启发,对学生的学习方向给予引导,充分调动学生情感,让学生进入到图画的情境中。有的课文意境很美,犹如山水写意画,可引导学生把描述性语言与表象“连接”,运用想象把虚写处实化、形象化,从而进行情感体验。比如,教学《云房子》一文,教师把整篇课文内容外化为活动的生活背景,黑板画上蓝天、白云、笑眯眯的太阳,贴上可爱的小鸟。通过读课文,欣赏云房子,画云房子,说云房子。整个教学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在课文情境中真切感受云房子的有趣,云房子的美丽。

(三)通过想象再现情境

想象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其通过对事物的加工创造出更加全新的心理感受过程。可以说,正是因为想象力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变得如此美好。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以教材为依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教师的指导,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比《假如》是一首饱含浓烈情感的诗歌,其末尾所使用的省略号,更加能够让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教师巧妙引导,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爱的熏陶,感受到关爱所带来的幸福。在学习本文时,有的学生说,“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北极画上太阳,让北极人民享受到温暖和幸福”。有的说,“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世界画上和平鸽,让世界永远和平”。有的说,“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农民伯伯画上丰收的果实,让农民伯伯不用那么辛苦”。只有让学生在想象中不断进行阅读,阅读的能力和质量才能获得双重提高。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进行阅读量积累的好时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成为小学阶段总的教学目标,这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也将大有裨益,因此,教师应积极运用情景教学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参考文献:

[1]史秀玲.论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6)

[2]马英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延安大学.2014

[3]姚秉含.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2014

作者简介:

王桂香(1963年11月-),女,天津市蓟县人,大专,中级,任职于天津市蓟县第六小学,研究方向: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

猜你喜欢

情境教学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