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初探

2016-09-07冉昌国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9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培养

冉昌国

【摘要】历史感知能力对于学生学习历史,辩证看待历史问题都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文中主要就如何培养高一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提出了几点措施,以期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 历史感知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104-01

高一新课改中的历史教学,是一次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体系下的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是引导学生脱离固定思维走向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一次有力尝试。优秀的历史课教学应具备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这“四性”的变化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挖掘课程本来的特性,形成高一历史教学中初中生到高中生历史潜意识的历史形态转变。

一、从历史事例中寻找过往的轨迹探索新的学习方法

历史承载着人类过往活动,纷繁复杂、丰富多彩,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记忆,写进教科书中的历史知识最有代表性,是学生需要认知与理解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历史系的戴安娜·诺维茨教授说:“没有历史头脑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觉醒来,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而这种“觉醒”的首要对象就是学生群体。

在教学中,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更有益于快速走进历史,源头活水迸出。俗话说“爱屋及乌”。老师要把对学科知识的爱倾注在教学过程中,涓涓细流,让学生滋润,使他们兴趣涌出。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是何等重要。老师要尊重学生,要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和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尤其要帮学生清扫心灵的垃圾。古希腊文学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老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点亮学生心灵之灯。所以我们历史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在教学活动中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

二、从研究性学习中调动学生热情融入情景

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就谈不上历史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就是一潭死水。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是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成败,是改变学生旧有思维走向新的历史观的起点。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能够较好掌握运用知识,努力创设新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自己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断得到发展,从而完成初中生被动学习历史到主动学习与探究的转变。比如: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进行导入新课和引导学生认识“欧共体形成原因”和“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原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并结合相关资料,以材料解析题形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并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通过观看“欧共体形成”的录像,让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并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通过“中国和平崛起对世界历史产生哪些影响?”的研究性学习小课题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精神,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学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三、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形成新的历史观

新史观的缺失是教学中关注的一点,它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迫使我们在使用历史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新史观。例如,我们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看问题不能管中窥豹,一叶障目,需要有大视野。纵观中国近代史,它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中国近现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要用全球史观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变化。这种审视不是一朝形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的持久过程,需要老师循循善诱,在单课的教学中渗透与加深。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历史课程的最高目标。例如,大跃进中饿死很多人,有的同学认为之所以被饿死,是因为中国控制了人口增长,而忽略了当时的环境与国际背景变化,忽略了自然界与人类与国情的变化,造成了历史的扭曲。又如,2001年美国“9·11”事件,有的同学认为是美国强权政治的报应,也有人认为是怨怨相报。这些都反映了学生对人生命权的不尊重,是人文精神的缺失。面对此情此景,老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历史素材,让学生在感知丰富、具体的史实过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特别不可小视的是,设置情景让学生走进历史,走进生活,走进人类发展趋势,是学好历史,改变角色,以新的历史观学习历史的必要基础,也是我们应以高度重视的教学观。当然,学生对历史重要性的认识,完成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对学生个体,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认真研究,不断总结教与学中的得失,进一步提高效率,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任斌英. 注重直观教学,培养学生历史感知能力[J]. 新课程(上),2013,(02):170.

[2]王淑华. 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培养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选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随想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