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情境引探究 师生共谱美乐章

2016-09-07罗桂兰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9期
关键词:情境语言老师

罗桂兰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094-02

高中政治教学一直以来给人的感觉是枯燥乏味的,一般的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以抑制,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难以实现。宝安区一年轻老师2016年5月给宝安区老师呈现了一节精彩的示范课——《感受文化的影响》,受益颇多,愿与大家分享。

一、展示:精心雕琢显功力 精彩纷呈创高潮

1.课堂导入激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这一步走得怎么样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于漪老师说:“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设计:卢老师以学生课前五分钟演讲的形式导入新课,学生上台,打开图文并茂的PPT,向同学们介绍珠海最美教室“伶仃洋学堂”。珠海最美教室的布置充满了文化的蕴味,学生在欣赏布置精美的教室的同时,也领略了文化的意境,该生带领同学们经历了一次文化之旅,体验到文化的魅力,老师很自然的由此导入课题“感受文化的影响。”

课前五分钟演讲是许多政治老师常用的教学形式,这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政治觉悟,也能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由于卢老师善于引导,本节课的演讲不仅达到了上述目的,而且也能很好地与教学内容衔接,为教学服务,可谓是一箭双雕。

2.情境创设引冲突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情境要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文化影响人的表现是本节的重点,其中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本课重难点,又让学生有兴趣地学习,卢老师针对性地设置了三个小情境,一步步深化,环环相扣。

情境一 播放实验班教学视频“中国老师来了”,里面讲述了中国教师面对英国学生时的一系列矛盾冲突。由于讲述的是学校生活故事,贴近学生生活,中国老师和英国学生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师生间引发了种种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感受到中西文化差异的巨大。

情境二 学生小剧场“当教室出现电热水壶”分为中国组和英国组,当电热水壶出现在中国课堂时,分为由学生扮演中国的老师、学生、家长、学校的相关领导。当电热水壶出现在中国时,中国的老师是绝不允许的,是从学生的安全考虑。叫来家长后,家长也协助老师一起批评教育孩子,孩子认错道歉还要写相违纪说明。但同样的情况出现在英国学生课堂时,情形则大不一样,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对学生的态度是包容的,孩子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孩子是自由的个体,他们与老师是平等的,电热水壶出现在教室也不算做错了什么。

情境三 一位德国人图解的中西文化的差异。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部分资源的有效引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引入世界性话题,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积淀学生的人文素质。

3.问题探究促思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问题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教学要用问题触动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思考。本节课卢老师依据教学情境和教学目标,就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和来源知识点设置了一系列探究问题,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设计: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观看《BBC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

问题1:老师和学生冲突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为什么会“水土不服”,“南橘北枳”?

师生共同探究,总结如下:

中英师生冲突的表现:

得出上述表现的原因之一:中英文化差异——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老师展示德国人图解中西文化差异,并针对图解,请同学们探究问题在2。

问题2:中西方的人们在处理问题、看待领导的角度和表达个人观点方面有什么不同?

师生共同探究得出中西人处理问题的方式(实践活动)存在差异,中国人迂回,西方人直接;表达个人的观点(思维方式)时,中国人较为委婉,而西文人则比较爽快;看待领导的角度(认识活动),中国人对领导是敬仰的态度,而西方人则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以中西学校教育为切入口,投问题之石,有效的问题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的浪花,引渡学生到达知识的彼岸。体验合作探究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

4.故事分享情意浓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说:“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在政治课教学中积极开展思想对话,对于活跃课堂气氛,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增进师生情感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设计:分享短片《Children See Children Do》后,学生们体验到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老师接下来提出探究性问题“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 深远持久的,因此一定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吗?”,“不是”,老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成长中不受某些不良因素影响的故事。有一位学生说:“我妈妈在家经常打麻将,还会邀请一些人来我们家打麻将,为了不受这些坏的影响,我会出去打打篮球,或者是骑单车到外面转转,或者是自己关起房门在房间学习,所以我现在也没有什么赌博的恶习。”听了这位学生的故事后,老师说这位学生的这番话让她想起了她高中时的同桌,“我的高中同桌是深圳本地人,她们家人不用上班,只是收收房租就能有很好的收入,她们家人不用上班,很多时间都是玩耍、从事打麻将之类的活动。但是我的这位同桌没有太受家人的这种影响,每逢节假日,她都会去各地旅游,增长自己的知识,也经常看书学习,上大学期间,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现在她在英国,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学生、老师的故事分享情真意切,他们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打动了每一位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我们要积极主动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

二、反思:

卢老师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老师,给我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的文化课,给了听课者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价值观的培养。卢老师她的课有特色,其中两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语言的美,二是自身的人格魅力。

1.提高语言素养,用美的语言培育学生

教师用生动、形象、简明、富有哲理、带有诗意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获得一种审美感受,吸引学生分享学习的乐趣,达到无痕化教化。

注重语言的简明性。政治学科具有抽象性的特点,理论艰深晦涩,学生难于理解,老师可以用学生易明了的语言来传授知识,将书本中的抽象理论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联系,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让学生易于学习、乐于学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三个概念很抽象,对高一的学生来说难理解。卢老师用简明的语言解释,“世界观——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人生观——人这辈子应该怎么活,价值观——人这辈子什么才是最珍贵的。”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深入浅出, 突显语言的简洁美。

注重语言的诗意性。诗歌和优美的语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受教育者自觉接受和内化各种正确的价值观。课堂中学生诗歌朗颂,“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斗争;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老师的妙语边珠,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给人美的启迪。

注重语言的深刻性。图片也是一种语言,它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跨界语言,这种直观语言运用得好,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突破“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难点时,老师引入一位德国人图解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

2.重视道德实践,以正确的价值引领学生

思想政治课担负“育人”重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奠基。“三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德性的人呢?“身正为范”,教师的示范作用无疑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卢老师平时不仅自己注重自身的言行,提高自身素养——“做更好的自己”,而且通过博客等网络传媒工具传播正能量,做一个有社会使命感的人。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老师都为她叫好,为她点赞,当今中国真的太需要这种老师了!卢老师的学生在由衷地佩服老师的同时,内心也涌动着自豪,为他们有这么优秀的老师而骄傲,“向老师学习,做更好的自己”成为学生们的内心追求。

猜你喜欢

情境语言老师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护患情境会话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