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叫魂》透视乾隆盛世下社会乱象及谣言传播

2016-09-07张慧

今传媒 2016年7期
关键词:谣言

张慧?

摘 要:《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写于1990年,作者是著名美国中国学家孔飞力先生。此书通过对1768年最初发生在江南地区、而后逐渐蔓延到全国大范围地区的“叫魂”事件进行梳理,分析了“叫魂”背后的社会乱象,最后落脚在君主专制下的官僚制度的演变以及权力体系的运作上。本文旨在从百姓、官僚和皇帝三个层面来揭示乾隆盛世下的真实面目,以叫魂案为线索揭示出当时的政治、经济、自然等社会真实情况;并进一步对“叫魂”案中谣言的传播进行重点的研究,运用由美国社会学家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所提出的“谣言公式”(R=I×A谣言的杀伤力=信息的重要度×信息的不透明程度)对叫魂谣言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试图总结出叫魂谣言背后的心理传播机制和社会机制等原因。

关键词:《叫魂》;乾隆盛世;谣言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7-0038-03

孔飞力是著名美国中国学家,以研究晚清以来的中国社会史、政治史著称。《叫魂》共分为十章,前八章主要讲述了“叫魂”[1]事件的缘起、发展和结局,其中有一两章穿插了对于“盛世”表象的抨击,以及乾隆对于满清统治的合法性的忧虑。后两章是对官僚君主制的深刻剖析,通过层层分析,还原了“叫魂”大恐慌的本质,勾画出一幅详细生动的权力运转图,并通过对琐碎的叫魂案件进行梳理和升华,最终还原出官僚君主制大机器的真实面目。

一、百姓、官僚及皇帝

(一)无权无势的百姓

不管在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及历史环境下,处于社会底层的群体往往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这种伤害既包括对于生存的威胁,不管国家多富裕发达,饿死的永远都是穷人;也包括对于人身权利的侵害,具体表现为享不享有平等权和进入上层社会的通道。

在1768年的中国,拥有统治权的人们正在享受着“盛世”带来的舒适生活,但与此同时,还有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过着食不果腹的贫苦生活。一旦天降灾害,更不知会有多少农民会因此而饿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叫魂”事件发生了。最初关于这种妖术的传言出现在富庶的江南,后来逐渐呈分散式趋势蔓延到全国大范围地区。当一连串案件传到乾隆的宫殿时,处于社会底层的百姓便过起了更加痛苦的生活。

流言纷飞,焦虑不安的乾隆下发了严审一切有关“叫魂”案件的命令,这一举动在全国激起了千层浪,当然,所有的浪花都准确无误地拍在了劳苦大众的身上。

“叫魂”妖术本身的神秘性和不可知性带来了严重的社会恐慌。在封建时代,没有文化的农民对于神明和妖邪力量深信不疑。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叫魂”事件才会最终引发全国性的影响。这种恐慌使得人们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生怕会与之产生关联,而被当局加以严酷厉刑逼问。安守本分的人容易成为不怀好意之徒的欺凌对象;居所不定的僧人和乞丐更是随时冒着蹲监狱、砍头的风险。而所有这些惩罚和罪行与涉案者是否无辜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因为在乾隆眼中,“叫魂”剪辫子既是对于君权神授的亵渎,也是对于满清统治的不认可。因此,这些蚁民的生命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

生活在这样的国度,社会底层的大众不仅面临着生存的威胁,还过着没有尊严没有权力的昏暗生活。他们成为了权力的齿轮下随时可以被牺牲的无名氏。

(二)权力运转的把关人:官僚

长久以来,封建中国的统治都是靠着一代传一代的官僚制度支撑下来的。当这个巨大机器的某一个零件损坏的时候,就意味着朝代的更迭和权力的交替。满清就是这样接替了明朝的统治,他们换上了新的零件,于是大机器又开始运转。

到了1768年,乾隆统治下的机器已经开始不太灵便了。当“叫魂”现象发生的时候,基层的官僚并没有严格地贯彻君主的命令,他们对于过度敏感的乾隆所发出的清剿叫魂涉案者的命令并不完全赞同。许多个行省采取了拖延的做法,知情不报,或少报,因为他们大多是不相信叫魂是真实存在且有效的。但他们身为下属,有不可反抗及不敢反抗君主的忌惮。因此,这场大审判一直演变下去,最后发展成了不可收拾的闹剧:种种迹象表明,叫魂是子虚乌有的。但皇帝怎么可能接受这样的结果?他的颜面何存?此时,位高权重的军机大臣悬崖勒马,及时制止了这么一场闹剧。但乾隆总需要找个台阶下,怎么办呢?答案是寻找替罪羊,不管有没有抓到叫魂者,只要发生在你管辖范围内的叫魂案件,其后果都归你承担。所以,浩浩荡荡的叫魂案最终以惩罚一大批中下层官员收尾。

整个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呢?一是乾隆本人对于正常官僚制度运转的干扰,他的执念使得官员们无所适从,只能迎合,因此也促使了大批冤假错案、招供逼供的不公平案件产生。二是官僚制度自我节制的险些失灵,虽然最后军机大臣们及时中断了这场错误的审判,但是整个官僚阶层还是陪着乾隆演了这么一场可怕的闹剧。

对比新闻事业来看,旧中国的官僚制度也可以理解为类似“把关人”的角色,几千年来,他们作为与皇权相制衡的力量存在着(虽然大多数时候这种制衡并没有发挥作用),在某些时刻,也是可以起到把关作用的。比如,他们确实在叫停这场“叫魂”案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三)专制独裁的君主

从一开始,乾隆就知道“叫魂”是子虚乌有的。但是他害怕反清复明者会借此造反,害怕以江南为中心的汉人文化始终不承认满清政府的统治,害怕会有人怀疑他君权神授的神圣性,而以上这每一个不稳定因素都可能危及他的统治。所以,他坚定地维护着满清入关以来实行的留长辫政策,以此来驯服和压制在他们眼中始终值得怀疑的汉人。归根结底,乾隆和他的祖上一样,对于满清政府统治的合法性感到心虚。留长辫、学满语、压制甚至关闭汉人官僚进入到上层权力的通道都是为此采取的措施。纵观整个叫魂事件,可以说是乾隆做了一场噩梦,而为此买单的则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命和鲜血。这就是乾隆,典型的站在权力巅峰的专制独裁者。

二、冲突与谣言

(一)外来者的政权:合法性的忧虑

清军入关以来,统治者施行削发令,要求百姓以剃光前额的发式来表达他们归顺于大清的忠心。但削发令的施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752年,马朝柱公然号召反清复明,反抗削发令,他和他的跟随者们让自己的头发任意生长,并不再剃光前额。这使得清统治者对于百姓的发式极其敏感。而在叫魂案件中,剪人发辫者无疑等于对清政权的挑战,它撼动了统治者君权神授的合理性。而乾隆对于叫魂案的严令审理,根源还是在于他对满清政权的合法性感到忧虑,因而他才会对任何有关发辫、汉化和谋反的话题高度敏感。

(二)谣言及其传播机制

一般情况下,“谣言”被认为是一些未经证实却被广为传播的信息,其内容具有不确定性同时暗示环境中可能存在潜在威胁,能够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警觉[2]。从这个定义看,谣言具有两个要素:一是未经证实;二是广为传播。而这两个特点恰恰符合叫魂事件中的谣言。1768年叫魂事件的缘起其实和神鬼无关,最初是因为浙江德清两寺庙间的利益纷争,香火惨淡的寺庙里的和尚们嫉妒另一寺庙观音殿的鼎盛香火,于是他们心生歹意,刚好附近有一石匠在造桥,他们便利用百姓对于叫魂的恐惧之心,造谣说有石匠在观音殿附近做法埋丧,借此吓走前去烧香的百姓。这是叫魂事件的第一阶段。接下来,谣言的传布范围不断扩大,从浙江省扩散到临近几个省,谣言的版本也不断升级,从最初的石匠在木桩上敲打人的头发便可取其魂魄,发展到用迷药致使人昏迷然后剪其发辫,谣言的内容越发地荒诞。之后,谣言终于传到了乾隆耳中,此时所谓的“叫魂”事件已经从长江流域扩散到河北等地,这当然引起了皇帝的忧虑,于是他开始下令彻查。第四阶段是全方位、大力度的查案审案阶段,牵连的人数越来越多,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人们的恐慌越来越重。最后是结案阶段,如此大规模的叫魂事件最终被证明是一场没有真凭实据的闹剧。但是以乾隆为首的官方并没有澄清整个谣言的真相,而是凭借权威的力量将错就错,继续将对未知力量的恐惧封锁在普通百姓的心中,以此维护其君权的神圣性和不可抗拒性,巩固大清帝国的统治。

美国社会学家G·W·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于1947年总结出了著名的“谣言公式”[3]:R=I×A(谣言的杀伤力=信息的重要度×信息的不透明程度)。由此,当权威机构站出来辟谣时,信息的不透明度变为零,谣言也便不攻自破。这就是所谓的“谣言止于公开”(它完美地反驳了流传甚广的“谣言止于智者”)。通过这个理论,再对比乾隆对于叫魂谣言的处置,我们便可以看出他的真实用意,即他并不在乎叫魂到底是不是谣言,而是借此发动了一场“思想大清洗”,以震慑集中于江南的汉人精英群体,进而合法化、强化满清政府的统治,把所有的不稳定因素全部套在“叫魂”的袋子里闷声打死。

那么,叫魂谣言背后的传播机制是什么呢?心理学中的“信息控制”概念可以对此进行解释:当个体获得关于有害事件本身的信息时,便会本能的想要获知更多的信息。当百姓听到有关叫魂的谣言时,他们便本能地试图了解更多有关叫魂的信息以缓解紧张情绪,比如和尚术士如何剪人发辫,发辫被剪后有什么后果等。从寺庙造谣开始,别处的百姓不断听说此事,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不断地扭曲,最后成了更为离奇的谣言。

还有一种心理机制叫做“宁信心理”,这是一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叫魂的谣言就是在这样的心理机制下大范围地传播的,一方面,在封建时代,人们本身对于神明鬼怪的力量就抱着比较确信的态度;另一方面,在叫魂谣言中,被剪发辫的人很有可能生病、发疯甚至死去,这样危害性极大的结果更容易使百姓提心吊胆,即使不全部相信,也不敢对此置之不理。于是三人成虎,即使叫魂是假的,也会以不可抑制的速度在全国范围内传递并造成社会范围内的恐慌。但是,除了人们自身的心理机制以外,同样起着关键性作用的还有社会机制,主要体现为官府对于谣言的处理。这一点乾隆的态度决定了一切,他凭借着强大的权力企图一手遮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震慑民心、维护统治的作用。当然,即使不是出于帝王的利益考虑,他不会、也没有能力清除掉扎根于传统中国人心中的封建迷信思想。而这便是叫魂谣言得以滋长并放肆叫嚣的最佳温床。

三、小 结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叫魂案的论述来揭示乾隆盛世下的真实社会境况,并分别从百姓、官僚和皇帝三个层面做了具体的解释和分析。此外,文章第二部分着重探讨了叫魂案中谣言的传播规律和传播机制等问题,结合并运用了史学和传播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这不仅有助于梳理清朝历史的脉络和走向,并且为探究传播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拓宽了思路。

参考文献:

[1] 孔飞力.叫魂[M].上海:三联书店,2014.

[2] 孙嘉卿,金盛华,曹慎慎.灾难后谣言传播心理的定性分析——以“5·12”汶川地震谣言为例[J].心理科学进展,2009(3).

[3] 吴建,马超.谣言传播公式:溯源、修正与发展[J].新闻界,2015(13).

[责任编辑:思涵]

猜你喜欢

谣言
这些谣言不可信
北京:“封城”“静默”是谣言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不信谣言 科学防“疫”
你被养生谣言忽悠过吗?
谣言π=4!
动物谣言大粉碎
SPECTER OFTHE TIANJIN MASSACRE
微信谣言日均微信谣言日均
谣言害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