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公益力量助力养老事业

2016-09-07吴锡军

中国民政 2016年15期
关键词:义工居家慈善

吴锡军

引导公益力量助力养老事业

吴锡军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作用,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慈善机构和志愿者从事残疾人康复照料、就业和技能培训等工作。加快养老和残疾人康复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弘扬尊老敬老、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尚。近年来,江苏省宜兴市积极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实行“先照后证”,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养老服务领域,全部向社会力量开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养老服务业。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在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举办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餐桌等养老服务机构,完善养老服务设施,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成长,宜兴慈善品牌影响已初步彰显,载誉颇多,连续两年获得“全国慈善七星级城市”。

一、引导慈善公益基金投资养老事业

近年来,宜兴市慈善会坚持把敬老、助老作为慈善工作的重点项目,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加大对孤困老人资助的力度,坚持每年重阳节开展敬老助老活动,使一大批贫困老人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目前,全市累计成立为老慈善基金11个,收益群体达一万多人。一是为老年人发放慰问金和购买保险。以镇为单位,各个镇(街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每年为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不同金额的慰问金。周铁镇的“兴达尊老爱老基金”,自2006年成立起,为70岁以上老人发放春节慰问金每人每年1000元,至今已发放2980人次,共发放慰问金298万元。太华镇为提高养老服务水平,由镇、村两级慈善基金各付一半为全镇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购买“安康关爱行动”保险。二是缓解老年人就餐难问题。湖㳇镇老年服务中心自开办以来,由7个企业参与的尊老爱老基金会、16个农业企业组成的农业慈善基金会、邵伯芝基金会、宜兴竹海景区基金会和中大公益基金会,每年出资213万元补足湖㳇镇老年服务中心食堂的经费开支,解决了其资金来源的问题,为中心各项服务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三是援建支持居家养老。目前,全市冠名服务居家养老的企业达12家,总金额达546万元。中大集团冠名成立的中大尊老社在全市不同社区成立了8家,每年分别投入5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硬件升级和活动开展,使尊老社发展成为集老年文化剧场、图书阅览室、棋牌娱乐室、乒乓活动室、健身休闲室、心理咨询室、康复治疗室为一体的综合性老年服务场所,为老年人提供各种形式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俨然已经成为老年人生活中的另一个“家”。张渚镇的民营企业家许义春,投资260万元在张渚新建2处老年活动室,设有戏台、室外广场、图书阅览室、乒乓室、棋牌室等,建成后无偿赠予该镇芙蓉村村委会,并每年给予2家活动室各3万元的运营经费,为村民提供了优越的活动场所,丰富了农村老年人的文体生活。

二、引导公益创投项目投入养老事业

寻求养老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在于引入社会资源和力量。从2011年起,宜兴市就开始探索公益创投模式,将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和社会组织培育有机结合起来。据统计,五年来,全市共启用公益创投项目188个,其中涉及到为老服务的有62个,占比33%。宜城街道民主社区的“敲门大姐”项目就是公益创投项目中为老服务的典范。这是一支由30位退休大姐自发组成的上门服务团队,她们平均年龄59岁,为确保空巢和独居老人的安全,每天都坚持着“敲门”这项工作,群众亲切地称她们为“敲门大姐”。每位“敲门大姐”都掌握身边老人的信息和子女联系方式,建立“敲门大姐”服务卡,空巢、独居老人信息卡,平时陪着老人散步、聊天、购物、帮做一些家务等,在上门服务中如果发现老人家里水电等设施坏了,立即与社区“助修”队联系;如果发现老人身体不舒服立即联系老人子女或社区“助医队”,并陪同“助医队”上门服务;如果老人要用餐,则与社区“助餐队”联系,提供就餐和送餐服务,对不能外出的帮助送餐。这种“老老互助”的模式不仅高效妥善的解决了社区部分老人的服务问题,也让一批相对年轻的老人在退休生活中重新找到自我价值,更是社会组织对健康老人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的有益探索。

三、引导社会志愿队伍投身养老事业

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支撑,而人才队伍的发展不仅需要专业的护理人员,还需要众多义工队伍的支持。目前宜兴市义工联合会下设义工协会18个、义工服务站289个、义工服务基地31个、便民服务岗5处、各类服务队100多支,义工总数达13000余人,每年组织的义工活动有200多个,其中助老类活动占全部义工活动的30%。在这些义工中,本科以上学历占70%以上,40岁以下年轻人占80%。目前已形成了市义工联、街道(镇)义工协会、社区义工站的三级义工组织网络。每年市义工联合会都会开展一系列的敬老爱老活动,经常性的给全市敬老院的老人送去温暖和关怀,为他们提供免费理发、剪指甲、修脚等服务。在“中秋节”“重阳节”等重大传统节日的时候,组织社区志愿者给老人们送去月饼、重阳糕等节日物资,陪伴老人聊天、读报,并专门排练了歌曲、舞蹈、小品等节目,为他们送上了一顿文化大餐;在义工联启动的义工与社区的结对活动中,义工与社区签订相应的助老协议,根据结对老人的特点为其提供服务,包括为高血压老人测量血压、为腿脚不便的老人代购物品、为老伴去世的老人提供心理开导等。这些活动已成为义工联常态性的工作,这些义工们不计报酬,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为老人服务,已成为推动宜兴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如湖㳇镇的“心系夕阳·情暖三老”项目。专门服务于农村独居、空巢、失能三类老人,由镇老年协会组建一支家政服务志愿者队伍,根据全镇独居、空巢、失能老人的统计情况,按需求为其制定帮扶计划,提供志愿服务,定时上门帮助老人代购物品、代缴费用、陪同就诊、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精神慰藉及其他力所能及的家政服务。同时,还邀请家电维修、水电维修、下水道疏通、修换门锁等专业维护人员组成爱心维修服务队,在老人有需求时,由服务队低偿或免费上门服务。

四、引导社会力量投向养老事业

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或运营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重点为高龄、空巢、独居、生活困难的老年人提供集中就餐、托养、助浴、保健、休闲和上门照护等服务,并协助做好老年人信息登记、身体状况评估等工作。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家政服务企业、居家养老服务专业机构或企业,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定制服务。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引入社会组织和家政、教育、物业服务等企业,兴办或运营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项目。鼓励专业居家养老机构对社区养老服务组织进行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支持社会力量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接老年人服务需求和各类社会主体服务供给,发展远程医疗服务和电子商务,为老年人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等服务项目。有条件的地方,可为居家老年人免费配置“一键通”等电子呼叫设备。公益慈善力量进入养老服务,形成了政府与慈善组织之间的新型关系,政府由直接的老年服务提供者角色转变为监督者、规范者,努力形成政府、慈善组织、老年人“三赢”的格局。

(作者系江苏省宜兴市民政局局长)

猜你喜欢

义工居家慈善
《居家》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二十岁的她,实现了让全球义工来苏州的愿望
慈善之路
staycation居家假期
慈善义卖
我要当义工
爱心“义工”
完美义工进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