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中有兵 兵中有道
——谈谈《孙子》与《老子》兵学思想的一致性

2016-09-07赵承凤

孙子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用兵孙子兵法道德经

赵承凤

道中有兵 兵中有道
——谈谈《孙子》与《老子》兵学思想的一致性

赵承凤

老子《道德经》与兵家有密切的关系,它是《孙子兵法》的重要思想源头,而《孙子兵法》是孙武运用发展老子的军事思想之果,二者相互联系,紧密贯通,一脉相承。其相融相通相同之处概括起来有11“观”,可谓“道中有兵,兵中有道”。

《孙子》 《老子》 兵学思想

《孙子兵法》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孙子兵法》的沃土。它与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诸子百家各个思想流派相互切磋、相互激荡、相互融合、同生共长、相映成辉,形成了灿若群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观。特别是在那个“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年代里,兵法渗透到了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农、医等诸子百家的文化学说中,而诸子百家的思想根脉也为兵家学说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营养。可以说到了儒中有兵、兵中有儒,道中有兵、兵中有道,易中有兵、兵中有易,墨中有兵、兵中有墨,法中有兵、兵中有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的地步。本文仅就“道中有兵,兵中有道”谈点意见。

郭沫若曾经讲过“《道德经》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又是一部兵书”。他还明确指出:“《孙子兵法》是稍晚于老子的一部杰出的古代军事著作,相传为孙武所著。孙武,齐人,活动于春秋晚期,做过吴国的将领。他所著的《孙子兵法》发展了老子的军事思想,为后来兵法家的先驱。”老子《道德经》共81章,蕴含着丰富的军事哲学思想。唐代王真说:“五千之言……未尝有一章不属于兵也。”宋代苏辙也说:“……此几于用智也,与管仲孙武何异?”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则直接说:“老子是‘言兵者师也’。”由此可见,老子《道德经》与兵家有密切的关系。这关系主要不是后世善用兵者如何运用它,而是它的思想本源可能与兵家有关。老子《道德经》是汲取兵家的现实经验,加上对历史的观察、领悟概括而成为政治——哲学理论的。其中的兵学思想极其丰富,它是《孙子兵法》的重要思想源头,而《孙子兵法》又是孙武运用发展老子的军事思想之果,二者相互联系,紧密贯通,一脉相承。其相融相通相同之处概括起来有以下11“观”。

一是“不以兵强天下”的非战观

《道德经》第30章指出:“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这一章的意思是说,依照“道”的原则辅佐君主的人,不是靠兵力成就自己在天下的最强的地位。穷兵黩武这种事必然会得到报应。军队所到的地方,荆棘横生。大战之后,一定会出现荒年。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了,并不以兵力强大而逞强。达到目的而不自高自大自夸,达到目的要认为这是出于不得已,达到目的也不逞强。(事物)气势强盛之后就会趋于衰老,因此必然会走向死亡。从上述这段话可以看出,老子主张的用兵之道不是为了战争,不可“以兵强天下”,而是为了保家护国,为确保人民安全和政治稳定而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这两句话道尽了战争的危害,战争不仅破坏环境,而且直接影响到当地百姓的生计,造成生灵涂炭。一旦选择了武力解决问题,战争将是无穷无尽的。“其事好还”,用兵这件事一定会得到还报,一报还一报,战争永远无法避免,人类永远无法取得和平。所以老子警示我们,武力横行终将自食其果,滥施武力必定自取灭亡。老子的这种非战思想与孙子讲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是一致的。老子在《道德经》第80章还说:“虽有甲兵,无所陈之。”意思是说,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这句话进一步阐释了老子的和平观念。由此看出,老子追求的是没有战争、没有你争我夺的生生不息的大道无形之境界,这与孙子追求的“全胜”和平理念是相通的。

二是“胜而不美”的战争价值观

《道德经》第31章说到:“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战争是不吉利的,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才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以杀人为乐。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就不能得到天下。所以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边为上,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处于右边。这就是说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去对待;打胜了仗,也要用丧礼的仪式去对待死去的人。

从这一章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对待兵器上,老子认为“兵者,不祥之器”,必须慎重使用。在对待战事时,老子主张以“丧礼处之”。中国古代礼仪中左尊右卑,左吉右凶,喜庆的事都以左边为尊上,只有遇到凶丧之事才以右边为尊上。所以偏将站在左边,而上将军站在右边,就是说用丧礼的仪式来对待出兵打仗;在战争结束后,老子主张“胜而不美”,体现了老子对待战争胜利的基本价值态度。老子认为,喜欢杀人、乐于杀人,很难得志于天下,难使天下人归顺。所以老子主张“哀兵”,哀兵体现了慈心,无论是战争哪一方,胜利或者失败,都是以生命为代价的,因此没有必要狂喜,只有悲哀。这与《孙子兵法》中“尽知用兵之害”“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主张大智不张、大功不扬,胜于未萌,天下不知,这才是善战者之胜,是同一个道理。

三是“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的正义战争观

《道德经》第67章有言:“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有三件宝贝,持有而珍重它。第一件叫慈爱,第二件叫节俭,第三件是不敢处在众人之前面。慈爱所以能够勇武;节俭所以能富裕宽广;不敢处在众人的前面,所以能成为万物的尊长。现在有人舍弃慈爱而搞勇武,丢弃节俭而去追求富裕,舍弃退让而只求争先、出人头地,结果就会走向灭亡。慈爱,用于征战就能够胜利,用来守卫就能稳固。上天要帮助谁,就用慈爱去卫护它。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老子并不反对一切战争,他说:“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就是说,慈爱,就能攻无不克、守以必固。可见老子是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的。这与孔子讲的“仁者无敌”、孟子讲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出一理。孙子则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这一思想,指出:“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谿;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爱而不能令,厚而不能使,乱而不能治,譬如娇子,不可用也。”在这里,孙子既强调了将帅爱兵如子,士兵冲锋如虎,又讲了“慈不掌兵”,必须严明军纪,对士兵不能娇宠纵容的道理。二者是义理相通、相辅相成的。

四是“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的制胜观

《道德经》第57章开宗明义指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意思是说,以正道、无为、清静之心去治理国家,以奇诈、诡秘的计谋去用兵,以不扰害人民来取信治理天下。正大光明,以正治国,这是老子的一贯主张。而用兵打仗,老子则主张要用奇法、奇谋、奇计来迷惑对方,用非常规的战术袭击对方,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在第27章中,老子还讲了“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等奇正微妙之法。这与《孙子兵法》中正合奇胜观如出一辙。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孙子的这一论述,突破了正合奇胜的固定模式,揭示了奇正相生无穷尽的本质,上升到了一个更高境界,成为兵家克敌制胜的妙谛。

五是“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与”的为将观

《道德经》第68章指出:“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意思是说,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勇敢;善于作战的人,不会被敌人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态度很是谦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叫做能够运用别人的能力,这些都符合自然规律,是自古以来的准则。

在这里老子讲的不争并不是屈从,老子的柔弱并不是软弱。老子认为,以冷静的态度进行战争,不怒而兴兵、感情用事,才能制定出合理的计划,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才能取得最好的结果。善于克敌制胜的人,不是要寸土必争、斤斤计较于一时一地之得失,而是要获得最后胜利,所以能够以不争的态度来指挥战争,就能够把持全局,操纵战机,进退自如。善于用人的人应该在态度上表现得谦下,才是高明的策略,才是获得人心的最佳方式。一名领导者不能以自己的力量完成所有工作,尤其是一名军事指挥员不可能独立进行一场战争,所以必须依靠众人的力量,这就需要指挥员有一种态度来把众人力量凝聚在一起。因此,老子认为采取谦下的态度才是真正的善于用人。作为一个优秀指挥员,要有智慧不能逞匹夫之勇;要静幽正治,不被敌人激怒;要进退自如,不与敌人正面冲突拼消耗;要善于谦下用人,不搞单打独斗。这些都是为将的标准要求。另外,老子在许多篇章中讲到的对圣人的要求,如“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这些论述与孙子讲的“智、信、仁、勇、严”的为将五德和“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相差无几。孙子“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则进一步对老子的“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与”的为将观作了具体诠释。

六是“祸莫大于轻敌”的忧患观

老子在《道德经》中两处讲到“祸”字,一处是第46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思是说,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做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作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郊外的战场上生下小马驹。没有比任情纵欲更大的罪恶,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祸患,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罪过。所以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的人,才能享受到永远的满足。

第二处是第69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意思是说,用兵征战有这样的说法:我不敢主动进犯、挑起战争,而是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步,宁可后退一步;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什么阵势可摆一样;虽然要挥举胳膊,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攻击一样;虽然手执兵器,却像没有拿兵器一样。最大的祸患莫过于轻敌,低估了敌人的力量,几乎就会丧失我宝贵的。所以,两军对阵,实力相当的时候,藏强而示人以弱者可以获胜。

这两章的两个“祸”字,揭示了两条真理,一是做人之道,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常足;二是用兵之道,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孙子兵法》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这一思想,提出了安国全军的慎战之道: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详细阐述了预测胜负的“五事”“七计”,强调了“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的慎重决策态度,指明了知胜有五的“知胜之道”,讲述了“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等示弱于敌的许多办法。《孙子兵法》通篇没有讲“轻敌”二字,但却处处蕴含着“慎之”“警之”的慎战观、忧患观。

七是“不争而善胜”“ 繟然而善谋”的谋略观

《道德经》第73章指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无畏敢为就容易被消灭,能够有所畏惧就可以保全自己。这两种规律,给人带来好处或让人灭亡。上天厌恶什么,谁能知道是什么缘故呢?即使是圣人也难以说清楚。自然的规律是,不争斗而善于获胜;没有言语却总能有所回应;无需召唤却能自动到来,宽缓从容、泰然自若却能善于计谋,天网广大无边,虽然宽疏但却没有任何遗漏。这一章老子以一个“勇”字开篇,指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整句话的大意是勇敢到无所不敢为时,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勇敢到有所顾虑时就能保全性命。因为勇敢是有一定限度的,一旦超过了这一限度就会转向反面,就不能称其为勇敢而只能称作鲁莽了。鲁莽是一种性格缺陷,天不怕,地不怕,恣意妄为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举动,老子认为会招致杀身之祸。自然的法则不交战而善于取胜,不发言而善于回应,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宽缓从容却筹划妥当,这个思想与孙子提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谋”同出一理。

八是“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的战后修功观

老子在《道德经》第64章中有一句名言:“民之从事,常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说,人们做事情,常常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对待即将成功的事情也如刚开始那样慎重,则没有办不成的事,就不会失败。虎头蛇尾,前紧后松,这也是事物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实践中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功败垂成的事例很多。所以,历史上许多政治家、军事家都把“慎终如始”作为律条要求自己。这个律条运用在作战制胜中就是要战后修功。孙子在《火攻篇》中明确指出:“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我认为,这段话是孙子总结吴军伐楚五战五捷,攻进楚都,但没有战后修功,没能保住伐楚之战的胜利成果,在秦楚联军的进攻下,仓促退回吴国的沉痛教训而写进去的。老子的“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一思想,无论是治国理政、用兵打仗,还是修身齐家,都是需要认真记取的。

九是“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的兵形若水观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78章,意指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这一点几乎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比得上。《孙子兵法·虚实篇》也说到:“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形象地说明了兵形若水的辩证关系。晚清思想家魏源也说:“《老子》其言兵之书乎!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吾于斯见兵之形。”因此,我们不仅要记住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也要把握“兵形若水”这一观点,在用兵打仗中做到因地而制流,因敌变化而取胜。

十是“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的以患为利观

《道德经》第22章指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委曲反而能保全,弯路有时胜过直线,低洼处才可以装进东西,陈旧反能生新,少取反而多得,贪多反而会迷惑。……古时所谓“委曲反而能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在危难中能保全自己的人,全凭懂得这个道理。由此看出,委曲中求全、枉中取直,是一条智慧的处世方略,也是作战制胜的重要法宝。《孙子兵法·军争篇》就有类似的精辟论述:“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历史上,以屈为伸、以迂为直、以退为进、以少胜多的战例很多。如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晋文公重耳的“退避三舍”,红军的万里长征等等,都是以患为利、成功运用迂直之计的经典范例。

十一是“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的权变观

《道德经》第36章指出:“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使它强盛;想要废除它,必先使它兴起;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微妙而深远的预见。在这里,老子从自然物理出发,概括当时战争发生的实际,结合宇宙人生,总结出独特的用兵之道。老子认为,歙与张,强与弱,废与兴,取与予,都是矛盾的对立,并能相互转化。这一辩证思想可以概括为“反其道而行之”,在《孙子兵法》里称之为“因利制权”“悬权而动”。列宁也说过:“没有不用计谋的战争,战争就是在一定军事实力基础上的斗智斗勇”。要打胜仗,就需要指挥员的权变奇谋。老子的这段权变之论,非常精彩,毛泽东在其著作中就曾引用。他说:“关于丧失土地的问题,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欲将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而《孙子兵法》中,如“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都是老子这一权变思想在战争中的运用。

南宋道教学者李嘉谋有言:“《老子》五千言,以之求道则道得,以之治国则国治,以之修身则身安。”德国哲学家尼采也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老子《道德经》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数家,包容万物,的确是治国治军之学、修身养性之学、长生久视之学。本文主要是讲其中的兵学思想与《孙子兵法》的一致性,其它如“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等许多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不争而善胜、不战而取天下的至理名言,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此文为作者在2016年3月2日山东孙子研究会举办的“中华文化与孙子兵学学术论坛”上发表的论文。)

(责任编辑:曹永孚)

Military Science Lies in Tao and Tao Lies in Military Science —A Review of the Consistency of The Art of War and Tao Te Ching

Zhao Chengfeng

Tao Te Ching by Lao Tzu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military science. It is the important thinking source of The Art of War, which is a military thinking result of Sun Wu’s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ao Tzu’s thinking. So The Art of War and Tao Te Ching have consistent close relationship, which can be summarized into 11 “caveats.” It could be said that military science lies in Tao and Tao Lies in military science.

The Art of War ; Tao Te Ching ; Military Science Thinking

E8

A

2095-9176(2016)03-0030-06

2016-2-22

赵承凤,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高级顾问、山东孙子研究会会长、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主任、少将。

猜你喜欢

用兵孙子兵法道德经
《孙子兵法》组歌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敬业
这些成语都出自《道德经》
《易说道德经》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
涌入日本的《孙子兵法》
施琅用兵的特点
《孙子兵法大全》开始编纂
曹操地下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