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克莫司联合中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016-09-07杨鲁莹郭兆安裴可
杨鲁莹 郭兆安 裴可
[摘要]随着肾活检技术的不断提高、普及,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检出率越来越高。他克莫司作为2012年KIDGO指南重点推荐治疗IMN的药物,显示出其明显的疗效。该例IMN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用他克莫司,并联合激素,同时配合自拟方剂益气通络饮加减运用,短期内尿蛋白持续降低,白蛋白逐渐升高,取得满意临床效果。
[关键词]他克莫司;特发性膜性肾病;中药;病例报道
[中图分类号]R69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12-225-04
随着肾活检技术的不断提高、普及,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的检出率越来越高,据文献报道,IMN约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9.89%。他克莫司作为2012年KIDGO指南重点推荐治疗IMN的药物,显示出其明显的疗效。兹就他克莫司联合中药治疗IMNl例报道如下并复习文献。
1.病例资料
病史:患者孙×,男,40岁,因“反复双下肢水肿伴尿蛋白阳性19个月”于2015年4月23日第1次来我院就诊。患者19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遂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给予活血化瘀、改善循环、减少尿蛋白等对症支持治疗,并于2013年9月22日给予强的松60mg,晨起顿服。出院后多次复查24h尿蛋白定量未见减少。2014年1月10日于山东省立医院行肾活检,病理诊断:膜性肾病(Ⅰ~Ⅱ期),并于2014年1月22日给予环磷酰胺0.6g静脉滴注,后因肝功损害,未继续使用,并自行停服强的松。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症见: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双膝关节疼痛,体力尚可,余无明显不适,纳眠可,大便质稀,日2次,排便不畅,夜尿2~3次,舌黯苔薄白,脉沉弦。
体格检查。T:37℃,P:83次/min,R:19次/min,BP:130/100mm Hg。患者一般情况可,查体合作,皮肤黏膜无黄染、瘀斑及紫癜,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耳鼻口无异常,眼睑无浮肿,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颈软,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心率83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凹陷性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尿常规:尿蛋白3+,潜血1+;24h尿蛋白定量:10.806g;血常规:血红蛋白162g/L,红细胞5.42×1012/L,血小板197×109/L;血生化:白蛋白26g/L,白球比1.2,总胆固醇11.16mmol/L,甘油三酯3.56mmol/L,低密度脂蛋白8.14mmol/L,肌酐86.21umol/L,尿素氮6.30mmol/L,胱抑素1.38mg/L;双肾彩超:双肾实质回声略增强,左肾10.3cm×5.5cm,右肾11.9cm×6.4cm;感染系列:(一)。
肾活检电镜所示:肾小球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无明显增生扩大,毛细血管壁基底膜弥漫型增厚,基底膜上皮下可见较多的电子致密物沉积,节段性钉突形成,足突细胞弥漫性足突融合;免疫荧光结果:共检查4个肾小球,沿毛细血管壁颗粒状荧光分布:IgA-,IgG+++,C3+,F-,IgM-,Clq;HE及特殊染色:共查见21个肾小球,显示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弥漫轻度增厚,系膜区节段轻度增殖。系膜细胞3~4个/增殖区,系膜基质节段轻度扩大,MASSON染色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散在噬复红蛋白沉积,肾小管灶性萎缩,其余部分上皮细胞肿胀,颗粒空泡变性,可见少量蛋白管型,肾间质灶性水肿纤维化,伴少量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间质内细小动脉管壁无增厚。病理诊断:膜性肾病(Ⅰ-Ⅱ期)。
诊断结果。中医诊断:水肿(气虚血瘀、络脉瘀阻);西医诊断:膜性肾病(Ⅰ~Ⅱ期)。
2.治疗经过
先给予雷公藤多苷片40mg Tid及降脂、改善微循环等,后因肝功能出现异常,于2015年6月3日开始改为吗替麦考酚酯1g Bid,配合活血化瘀及自组方剂益气通络饮加减治疗,后于2015年7月15日又加用强的松60mg Qd治疗,治疗80余天后效果不理想,尿蛋白定量持续在9.61~5.32g/24h。遂于2015年8月26日改为他克莫司(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H20084514)早3mg、晚2mg,联合强的松55mg Qd,配合补钙、降脂、活血及中药益气通络饮加减服用,两周后复查血药浓度为13.59ng/mL(正常参考值8~13ng/mL,>18ng/mL潜在中毒),尿常规:尿蛋白2+,潜血-;尿蛋白定量3.99g/24h,遂将他克莫司改为早晚各2mg,同时逐渐减少强的松用量。服用他克莫司后至2015年10月21日复诊期间,患者尿蛋白定量持续降低,其变化为7.55g→3.99g→3.56g→2.17g→1.36g,白蛋白持续升高,其变化如图1所示,现患者症状基本缓解。
3.讨论
特发性膜性肾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病因之一,约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9.89%。目前,对于IMN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预后差别也较大。IMN患者临床及病理改变有其独特的特点。
不同性别IM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存在差异。张亚莉等对482例IMN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IMN好发于中老年男性,男:女=1.75:1,临床常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男性尿蛋白量大于女性,病理以I期膜性肾病常见。刘春凤等对413例IMN患者分析指出:与女性比较,男性患者年龄大,尿蛋白定量高,肾病综合征比例高,病理分期以Ⅰ、Ⅱ期为主,占81.4%,与张亚莉等研究结果类似。
不同年龄段IM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存在差异。孙燕等对216例IMN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临床表现:老年组eGFR较低,青年组高血压的比率较低;病理表现:以Ⅰ、Ⅱ期为主,占89.8%,青年组无Ⅲ期及Ⅳ期IMN,老年组Ⅲ期IMN的比率高于青年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王樱等对79例IMN患者的分析亦得出与孙燕相近结论,但其特别指出青年组血尿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年组和老年组,系膜细胞增生、“满堂亮”等病理改变也明显高于其他两组。
该患者男性40岁,处于中年阶段,以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发病,肾活检病理诊断为膜性肾病(Ⅰ~Ⅱ期),符合上述IMN患者流行病学发病特点。若在未行肾活检的情况下,亦可根据IMN的上述特点进行经验治疗。
对于IMN的临床治疗,KIDGO指南建议,年龄较轻、肾功能正常、尿蛋白定量<3.5g/24h、血浆白蛋白水平正常或轻度下降的IMN患者,采用非免疫治疗(降压、调脂、抗凝等)6个月;如尿蛋白仍持续>4g/24h或维持高于基线水平的50%且无下降趋势,或6~12个月内血清肌酐升高≥30%,或存在肾病综合征相关的严重并发症者,应启动免疫抑制治疗。对符合初始治疗标准,但不愿意接受该方案治疗的IMN患者,或存在禁忌证者,推荐环孢素或他克莫司治疗。
作为KIDGO指南推荐的药物,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膜性肾病的治疗。FK506是新型钙神经磷酸酶抑制剂,为放线菌属筑波链霉菌的代谢产物。但其确切的作用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研究发现,其能全面抑制T淋巴细胞,与T淋巴细胞中的FK506结合蛋白形成FK506-FKBP复合物,与神经钙蛋白酶结合并使其活性受到抑制,抑制cAMP介导的转录过程,使激活的T细胞核因子不能去磷酸化,使转录IL-2、IL-2R、IFN-1等的基因受到抑制,从而阻止T细胞的增生,还可以抑制早期淋巴细胞聚集,并且阻止已聚集的淋巴细胞对其他炎症细胞的吸引。另外研究发现,FK506可在TRPC6-CaN-NFAT通路的两个位点起作用,比环孢霉素A仅能调节TRPC6下游反应,更具降尿蛋白作用。
与其他免疫抑制剂相比,FK506具有独特优势。研究报道,FK506是环孢霉素A(CyclosporinA,CsA徼力的10~100倍,且比CsA副作用更少。国外研究结果显示,FK506联合激素比环磷酰胺加激素治疗IMN的总体缓解率、完全缓解率均高。大样本的Meta分析研究发现FK506较吗替麦考酚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方案,患者缓解率更高。
临床应用FK506治疗IMN时,可单药亦可联合其他药物使用。研究显示,单药FK506治疗,相对于Ponticeli经典方案,总缓解率并未显示出明显优越性,且停药后复发率较高。但早期缓解率较高,降尿蛋白速率快,不良反应少。因其可增加激素的免疫抑制作用,故可联合激素应用。两者合用治疗IMN诱导缓解时间快,早期可独立升高白蛋白,且对免疫抑制剂抵抗的患者仍有一定疗效。
虽然FK506治疗IMN呈现独特优势,但仍具有一定副作用,如脱发、血糖异常、胃肠道症状、感染等。若同时配合中药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既可减轻了西药不良反应,又提高了临床疗效。膜性肾病归属于祖国医学“水肿”“尿浊”的范畴。部分医家认为虚、湿、瘀、热贯穿膜性肾病始终,并将本病分为气虚瘀水交阻、气虚湿热互结、阳虚湿浊内聚三型,采用益气活血化湿法治疗取得一定成就。部分医家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癞积形成,临床均可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部分医家在气、血、水理论指导下,运用气血水膜肾方治疗本病。部分医家采用“三段加减法”或分期治疗膜性肾病,早期清热解毒、滋阴降火;中期益气活血、健脾补肾;晚期温阳健脾补肾。郭兆安教授根据肾络微型癞积理论,指出本病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络脉瘀阻,以“络以通为用”及“结则散之”为治疗原则,创立益气通络饮,并配合他克莫司治疗INM,临床取得理想疗效。
该患者先后使用激素、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效果均不理想,且出现肝功能损害等副作用。依据KIDGO指南,改用他克莫司,并联合激素使用,尿蛋白持续降低,白蛋白逐渐升高,同时配合自拟方剂益气通络饮加减运用,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取得满意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