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纺机设备供给侧看技术创新
2016-09-07太平洋机电集团技术中心过明言
太平洋机电集团技术中心 过明言/文
专家视线
从纺机设备供给侧看技术创新
太平洋机电集团技术中心 过明言/文
需求不足仅是表象,供需错配才是实质,因而需要从供给端着手改革。
“供给侧改革”成为近期高频词。在国家层面,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需求不足仅是表象,供需错配才是实质,因而需要从供给端着手改革。
改革方向与纺机转型
从当前中国经济的变化看,有很多重大的趋势性特征已经出现。经济高速增长已经转向中高速增长阶段,发展方式则由“跑马占荒”的粗放型向“精耕细作”的集约型转化,产业结构由中低端水平开始向中高端攀升。纺机市场发展现状也完全符合这一趋势。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是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创新重要性的高度概括。对于强者,创新应该成为企业生存的常态,居安思危才可期待强者恒强;对于弱者,创新是鲤鱼跳龙门,一招突破、满盘皆活并不鲜见;无论强者还是弱者,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打造核心竞争力。
分析目前纺机行业市场,高价进口设备日益渗透进棉纺企业,国产纺机陷入低价竞争的泥潭。众多纺机老国企,品牌形象岌岌可危,技术优势荡然无存。认真分析,发力供给侧,促进产品向中高端发展应是纺机制造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向。
两维观纺机供给侧改革
纺机供给侧改革,应该理解为对外和对内两部分供给侧改革。
对外供给侧改革即重在创新,沉淀产品,发挥技术吸收与消化优势,集中兵力走精品之路。寻求进口与国产设备的夹缝,产品定位中高端,创新技术,科技沉淀、聚焦一到两个点,重点攻破,孵化成长,提倡用户体验,产品追求精致,梯度进阶;
对内供给侧改革:提倡工匠精神,以“修行姿态”研磨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制定细致管控标准,每个细节均应有章可循,环环相扣,从制度设计上防范管理漏洞;优选合格供应商,严格成本控制,大力加强质量检验,潜心感受用户,将成本和用户满意率两项指标落到细节实处。
锲而不舍追求技术高端
几十年来,国外几家主要纺机厂商始终走在全球纺机行业前列,分析来看的确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以棉纺细纱机为例,曾几何时我国的细纱机也有过与进口细纱机并驾齐驱的机会,这主要基于国内生产自动化要求不高,劳动力充分的情况下,差距显得不大。然而随着市场产能与需求的不断扩大化,过分追求产量使得我们一度忽略了功能和质量的持续提升。毕竟市场和应用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市场棉纺产品的精益求精、多样化、劳动力市场由充分变成短缺时,高质量、高品质、高自动化的细纱机就成为市场的宠儿。
反观国外细纱机厂商,多年来似乎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追求,设备的可靠性、稳定性、适用性、自动化不断提高,虽然很多设备价格不菲,大都与国产设备价格存有较大差距,但事实上,仍然备受用户认可,占领了国内大多数高端市场。他们对用户意见的虚心接受、对用户需求的前瞻研究、对机械、电气控制、新材料的运用、对机器运行稳定性可靠性的追求、对用户纺纱性能指标的了解、特别是技术人员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都是国内纺机制造业所望尘莫及的。据了解,有的企业甚至可以为一个用户专门制定解决方案,并形成案例、不断优化。这是锲而不舍的追求才能达到的高度。
持续完善创新机制
创新同样是高频词,这里的创新指的是技术创新,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打造核心竞争力,找到持续发展的动力。当然‘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创新方式与有心有力的从容创新没有可比性。目前,国内纺机技术的创新与市场需求存在不太匹配的状况,因此直接影响了新产品的市场化步伐。技术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棉纺行业的设备供给侧改革,正是我们纺机制造企业应打造的核心竞争力,正是希望以‘市场之手’推进创新机制的建立,推动技术创新与市场的融合。
人是一切生产最重要的因素。在创新机制的建立中,首先是对人的创新激励机制的建立。一套能激发人们斗志、激励创新意愿的机制,是创新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笔者觉得,华为便是其中的成功典范,该企业的成功正是因为他们拥有一套逻辑严密又落地的激励机制,这个机制使得每个员工都能强烈地意识到只要不断努力,未来就会更美好!这不是口号,是切实与员工薪金、职务密切相关的。
顺应供给侧改革,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创新。研究需求侧、引领需求侧。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挖国内需求潜力,开拓发展更大空间,促进供给需求有效对接。纺机产业大而未强,挡不住大量企业以进口设备为自豪;终端产业大而不强,品牌缺乏吸引国人的力量;产业的短板,就是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发现短板就是发现提升有效供给的方向;用创新思维探索新需求,实现对新需求的引领,是深挖有效供给的机会。
打磨“工匠精神”
我们纺纱企业以拥有进口设备为自豪,以进口设备纺出优质稳定的成纱质量而定心。回看国产纺机,其稳定性和可靠性指标是硬伤。很多设备,初始指标不比进口的差,可长期使用后,故障率、锭间差等可靠性指标一落千丈,让用户时刻得加强管理手段、处处小心维护,波动还时常发生。在“十三五”规划提倡智能化、自动化、连续化生产的未来,差距将更加明显。分析原因,应该是以下几点:
第一,产品设计时往往对纺纱原理分析不透彻,一知半解,一些关键细节不知所以然;
第二,主要零部件加工工艺粗糙,材质和加工精度没达到设计要求;
第三,对机器运行中主要部件安装精度要求不高,或设计不够合理,不能满足长期高速要求;
第四,研发的新产品往往离用户能真正实际使用有较大距离,而缺少持续推进不断改善的细致研究精神。
针对以上几点,在新产品市场化的道路上,“工匠精神”的打磨是关键。从产品研发、设计到生产各个环节,提倡以“修行姿态”努力工作,不急于求成,注重每个细节,潜心打磨,追求用户体验,深入理解产品用途,贯彻到纺机制造理念中,不浮与表面,扎根于产品,雕琢新产品,使用户满意。
对外供给侧的改革靠科技人员的创新思维及与市场的贴合度,靠精准定位的产品打市场;对内供给侧的改革靠管理人员的慎密,生产组织人员的到位,质量检验人员的严谨,装配调试师傅的经验,以及整条生产线大工匠精神的打造来实现。
供给侧改革的成败有赖于公司管理机制的创新到位,有赖于对“人”要素的挖掘利用,创建和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改革成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