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6-09-06连燕华陈真亮

法制与社会 2016年7期
关键词:法律意识高校大学生

连燕华 陈真亮

摘 要 本文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分析和研究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的基础上,剖析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法律意识提升与运用的若干完善对策途径,以促进法律意识的大众化、普及化与生活化。

关键词 法律意识 高校 大学生

基金项目:浙江农林大学人才启动项目;浙江省文化厅社科类项目(《浙江省新型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浙文产[2015]12号文);浙江省教育厅项目(Y20143182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连燕华,浙江农林大学农学院老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法律基础教育;陈真亮,浙江农林大学法政学院教师,博士,研究方向:环境法、行政法、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3-226-02

新时期的大学生可塑性很强,接受新事物、新思想速度较快,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后备军。但由于相关道德和法律教育的缺位,不正之风的影响,致使其对法律不信任,更别说确立对法律的信仰。从年龄上讲,大学生是一个成长中的群体,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其法律意识也带有明显的不成熟性,加之大学生个体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法律意识和行为不符合社会的普遍要求,尤其是在违法犯罪面前,没有足够的胆识和法律意识,缺乏正义感。由于受当前教育制度的影响,大学生获得法律知识的途径仅限于任课老师的教导,被动的接受法律法规理论知识,更别说付诸于实践。因此,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刻不容缓,只有充分了解法律、运用法律,才能更好的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才能够提高全民族的法律素质和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本文运用统计描述的方法,结合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当前浙江农林大学学生法律意识存在相关问题及原因,并提出提高浙江农林大学学生法律意识的完善对策。

一、调查概况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现行法律法规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是公民理解、尊重、遵守和维护国家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为了解浙江农林大学的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于2015年11月25日至12月8号,采用无记名调查问卷方式,发放300份问卷(线上282人,线下18人,覆盖东湖校区和衣锦校区的学生),回收295份,有效回收率98.3%,基本涵盖到不同专业、性别、年级、民族的学生。问卷通过设置基本情况、法律认知、法律权利意识、法律心理以及法治教育等内容,对被调查者进行抽样调查。经查验,线上线下反映问题基本一致,保证了问卷的高回收率和有效率。

二、调查结果及问题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法律意识有了基本了解,下文我们就将针对问卷的若干重要问题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一)对法律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不足

调查发现,62.41%的大学生不知道应负刑事责任的最低法定年龄;对于学校组织的与法制相关的活动、讲座,38.96%的大学生认为比较有意义,愿意参加,53.42%的觉得不值得参加,8.63%的不置可否。这表明当代大学生法律知识缺乏,对法律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同时也表明,高校开展的法律知识相关教育无法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目前很多大学生只是简单了解了些法律知识,根本没有真正掌握法律的要领。这使得大学生在法律实践过程中往往是一知半解,无法清晰地分辨自己的行为合法与否。例如,有的同学反映:“在一进大学就学习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但是我只知道猎杀野生动物是违法的,不知道用试剂烧伤动物园里的动物也是违法的。”

(二)主动运用法律的意识及能力较差

当问到“遇到商场人员无理搜查随身携带的物品时,应如何做”时:拒绝、强烈抗议的大学生占41.13%;让商场领导或消费者协会解决的为52.48%;3.55%大学生选择忍让。可见还有相当多的大学生不懂也不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认为应拿起法律的武器的只占63.83%,诉诸武力的占2.84%,通过关系解决的占15.6%,还有17.73%的大学生感觉委屈但也无能为力。此次调查中,49.65%的大学生法律意识强,但行动上还不够;37.59%的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缺少专门的法律知识教育;仅有4.96%的大学生法律意识强且懂得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在很多问题上仍然会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并且实际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法律知识仅仅停留在空洞的理论层面,处在感性认识阶段,无法理解法律的深邃,缺乏理性法律思考。遇到实际问题时,潜意识里想不到要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法制教育现状的满意度较低

12.06%的大学生认为法制教育基本无用;10.64%的大学生说不清楚法制教育是否有用;8.51%的大学生认为法律与生活学习的关系不大。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当代大学生接受的方式和途径十分被动,有些甚至就是为了应付相关考试,更不用说真正领会法律的内在精神了。同时,受课程安排和相关教育体制的影响,很多教师授课时无法开展的深入、细致,也无法做到和学生真正的互动,深感力不从心,同时为了教学目标也只能往前赶课,将各章节知识点简单罗列,很多知识点学生也很难理解和掌握,从而导致高校的法制教育水平不尽人意。

(四)法治建设信心乏力

在回答“目前我国权力与法律的关系是?”一题中,只有50.12%的同学认为法大于权。在回答“牵涉相关的法律诉讼,是否对法院做出公正判决有信心?”时,43.68 % 的学生认为不太有信心,甚至没信心。目前我国虽然处在法治建设高速发展时期,社会中也时而会出现的一些分配不公、以权代法等不良现象,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的情况也经常会出现在不同场合,这些负面能量都严重的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对其法律意识的形成百害无一利,造成其对我国法治建设信心不足。

就其原因而言,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学校教育的原因,也更有家庭甚至社会大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以下两方面原因可能是值得特别注意:

一是现代大学生的社会经验普遍不足。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先前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当代独生子女占很大一部分,父母的溺爱和过度保护造成了独生子女交际能力不强,甚至出现各种父母包办的现象,什么事情都由父母一手安排,孩子几乎没碰到过和处理什么社会中的问题。所以,一旦碰到自己权益受损的问题,第一反应也是“找妈妈妈妈”、“找辅导员或班主任”而不是“找法律”。

二是法律基础知识普及不到位,效果甚微。大学生必修课程中的法律基础类课程,不应以枯燥的法律理论为基础,有必要由法学专业教师担任授课老师,改变以往全部有思政类老师“一言堂”的现象,改变“重思政、轻法律”的教学模式;再者,是要有针对性地编入实用性强的法条供学生学习,如淘宝、消费等与生活贴近的容易实务处理的法条,通过抛出实际问题引出处理方式的手段,教会学生实用的法律实务技巧,这样可以使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更易理解更易学习和掌握。不少学生反映,之前的大部分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也因为枯燥乏味而使其失去重视,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导致学法普法效果不到位。

三、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若干完善措施

(一)优化社会大环境,改善家庭小环境,双管齐下打造良好法制教育条件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成绩显著,但是,距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步伐,在这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做到依法办事,司法公开、公正,为大学生提高法律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此同时,还要改善家庭教育模式,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能够有效地避免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同时还可以整合社会和学校的硬件、软件资源,在社会上和学校里建立一些家庭教育的培训机构,对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引导,以便家长科学教子、以德育人,为社会和学校输入高素质人才。

(二)加强校园法治宣教环境建设

实行“依法治校”形成法治氛围,在现有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的校纪校规。适度的开展一些主题鲜明的辩论赛、讨论会、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使更多的、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自主参与、身临其境,从而受到更多的法治教育和启迪。利用好每年法制宣传日,多组织一些法律知识记忆比赛、法治演讲、法律讲座、法治晚会,编写法律宣传歌,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此外,还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具体而言,学校通过政策导向和鼓励机制,让法学专业老师开设更多的与法律有关的通识课,让更多的学生可以选修法律类课程,从而得到更多的法律知识;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探索新的领域,并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加深对法律知识的认识与应用。

(三)关心和回应学生心理需求

做好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提高其心理素质。很多时候大学生做出一些违反法律的事,不是因为不懂法,而是因为恋爱、同学关系、毕业、就业等导致心理出现了扭曲问题。当代大学生处在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面临学业、恋爱、就业、人际交往等诸多压力,一旦压力得不到有效释放,就会做出一些偏激甚至激进的事情,甚至是违法犯罪的事情。例如马加爵杀人案、药家鑫杀人案等典型案例,如果他们受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家庭同学关怀,必然不会发生最后的杀人悲剧。因此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很重要,高校应该多开展一些心理辅导课程或心理辅导方面的宣教活动,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心理辅导老师等主体的作用,做好心理问题的风险预防和管理工作;学校和老师们也要多多关心学生内心的想法,及时回应和处理学生心理问题。

(四)改善教学和课程设置

打破常规教学模式,革新相关课程教学观念,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欲望。恢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原来样貌,不以枯燥的法律理论为基础,提供翔实的法学案例,适当加入处理纠纷的实务法条,教会大学生使用法律,维护其合法权益。除此之外,学校本身可以开设实用性的法律课程如经济法等,设置模块分类,以处理问题为中心,编入应急机制。

综上,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存在一些共同但有差别的问题及原因,应充分发挥学生、学校、家庭、社会、政府等多元化主体的作用,做好法律意识的大众化、普及化与生活化等工作,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修养,提升法律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促进大学生更好的懂法、守法、用法。

参考文献:

[1]王琳.法眼看天下、杜绝“高学历法盲”.南国都市报.2002(2).

[2]曲艳萍.西安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与分析.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4(3).

[3]葛敏.在校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研究.前沿.2013(2).

[4]李锦峰.高校加强法信仰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大学教育.2008(8).

[5]费伟.对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思考.成人教育.2005(8).

[6]傅伟韬.大学生涉法问题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

猜你喜欢

法律意识高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宣传与法律意识
大学生之歌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提高法律意识的实践与探索
论公民法律意识对纠纷解决策略选择的影响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