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法依笔而存 笔法借刀传神
——浅论篆刻中刀法与笔法的互通关系
2016-09-06□含薇
□ 含 薇
刀法依笔而存 笔法借刀传神
——浅论篆刻中刀法与笔法的互通关系
□ 含 薇
刀法是为了表现笔法,笔法通过刀法来体现。两者各有特性,又相辅相成。一般来讲,笔意占主导地位,是基础。刀法在笔法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发挥其特殊作用,表现出笔法所不能表达的意趣。
笔在纸上表现出来的各种意态的线,虽有“力”的表现,但基本上是柔美的,潜在的;而刀在石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意态的线,基本上是刚性的,外露的。笔与刀两者结合而表现出来的线,产生了一种新的特殊的艺术效果,即具有“金石味”的“铁笔书”。如果有人只注意刀法,忽略笔意,篆刻出来的作品势必病于板滞;或者随意击石,妄为剥落,谓得古意而神意索然,实是未谙笔意之病。反过来说,如果只重视笔意,不注意刀法,必然亦步亦趋,过于修饰失真,也不可能求得书法上的浓淡枯湿等效果,更谈不上发挥两者结合的特长了。
刀法主要是为笔法服务的,是章法、字法、笔法的表现工具与手段,刻印时应随章法、字法的体势而定。笔向有上下、左右,笔势有顿挫、收放、露藏,笔趣有方圆、轻重、枯润,神韵有刚柔、坚韧、秀涩,切不可强字以求刀,削足以适履。反之,亦不可为刀法而刀法,因刀而害笔。否定一切刀法是错误的,把刀法看成不变的公式也是不对的。我们研究刀法的目的,是使刀法更好地表现笔意。做到刀法与笔意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刀法中有笔法,笔法中有刀意,让刀法依笔法而存在,笔法靠刀法而传神。
清代陈克恕所著 《篆刻针度》,在谈到笔法、刀法时说:“意既主笔,则笔必会意;笔既管刀,则刀必相笔。如笔矫为转换,是笔不如意矣;如刀乱出破碎,是刀不依笔矣。意超笔外,刀藏笔中始得。”明代朱修能也说:“刀笔浑融,无迹可寻,神品也;有笔无刀,妙品也;有刀无笔,能品也;刀笔之外而有别趣者,逸品也;有刀锋而似锯牙燕尾者,外道也。无刀锋而似铁线墨猪者,庸工也。”虽然印评家在分品第时,不免有片面之处,但总的精神是要使刀法与笔法结合,让印文肥中有骨,而无臃肿之病;瘦中有筋,而无枯槁之弊。全印笔中有刀、刀中有笔,才浑成一体,生动有姿。
古代玺印中,有铸有凿,浑穆自然,流走生动,其奥妙不仅在结构,也在笔意。只不过有的刀痕笔意较为显露,有的较为含蓄。后人学古,如只讲形似,不求笔意,势必板滞,无生命力。赵之谦曾感慨地说:“古印有笔尤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因此,我们在运用刀法时,必须注意表现字法的笔意,以及作者的个性、气质。
好学为福 清·吴熙载
生气远出 清·吴熙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