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程建言献策
——省政协十一届十八次常委会议大会发言摘登
2016-09-06程庆会
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程建言献策
——省政协十一届十八次常委会议大会发言摘登
学习李保国精神 发挥科技优势助力精准扶贫
省政协常委程庆会
深入开展产业布局调研和规划编制,在提高扶贫精准度上下功夫。目前,我省农业扶贫产业中具有地理标识的特色产品、品牌产品少,缺乏市场竞争力。在后续扶贫工作中,一方面要发挥高校的人才智力优势,重点围绕贫困地区资源状况,开展资源调查和市场分析,帮助做好产业发展规划设计和决策咨询工作。另一方面政府要对全省产业发展进行顶层设计,以市场为导向,注重扶强扶优和产业结构调整,在产品品牌、品质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扶持建好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的集聚效益。
深入开展农技培训和科技指导,在提高扶贫“造血”功能上下功夫。大力开展基层干部培训,提升他们带动群众脱贫的能力,使之成为贫困地区脱贫的“火车头”;进一步推进农民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和就业创业咨询服务,帮助贫困劳动力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持续加强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训,解决贫困地区农业产、管、加、售等产业链条发展问题。高校要在精准化培训指导上下功夫,着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提高生产管理能力,使他们能够通过自身的发展来实现脱贫致富。
深入开展技术服务示范平台建设,在科技引领和技术支撑上下功夫。以政府为主导,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技术服务示范平台建设,推广“通过科学试验,建立产业示范点,连片开发推广”的科技产业扶贫模式。通过政府主导,组织资金、技术和管理等,实施整村推进试点,引领农业区域发展,培育县域集群经济的龙头企业,打造县域主导产业及完整的产业链,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业创业和脱贫致富。
制定完善扶贫工作考评和奖励机制,在激发科技人员参与扶贫工作内生动力上下功夫。建立一套由政府主导、高校参与的校地联动扶贫工作平台,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为大专院校和科技人员更好发挥作用提供高效顺畅的公共服务。制定出台针对科技人员参与扶贫工作的有关考评体系和奖励机制,对积极参与扶贫的人员在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及经费等面给予政策倾斜,为科研人员长期服务跟踪项目提供保障。
抓好山区林果技术开发促进精准扶贫工作开展
省政协委员杨建秋
抓好林果技术推广,普及先进实用技术。通过采取举办培训班、现场示范、媒体宣传、巡回指导流动服务等形式,开展技术培训咨询服务,传播技术。动员科技人员沉下去抓试点,抓出一批高水平的林果科技示范点,为群众发展林果业提供样板。引进京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里的李保国式高科技人才,开展科研攻关,推广高抗品种、无公害技术,为林果业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加强现有果树管理,提高果品质量产量和效益。这是促进山区贫困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脱贫增收途径。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根据不同的树种品种、区域类型、气候特点,抓住关键,科学管理,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打造特色鲜明的名牌果品,进一步包装宣传,扩大知名度,拉动当地林果业发展。
引进名特稀优品种,增强市场竞争力。优良品种是林果业实现优质高效的前提、是发展现代林果业的基础、是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为此,要围绕市场需求、发挥优势、突出区域特色,进一步深化品种结构调整,引进培育市场畅销的名特稀优新品种,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发展林果观光休闲旅游业,增加群众收入。通过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完善设施等,发展果品观光采摘业,通过举办梨花节、桃花节、采摘节、农事体验、休闲旅游等,引导市民消费习惯,培育果品休闲观光采摘市场。丰富林果休闲旅游内涵,使林果观光旅游与农家乐生态游、美丽乡村游相结合,形成多形式、多层次、特色鲜明的山区林果休闲旅游新业态。
加强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力度,挖掘林果业增值增收潜力。大力发展龙头企业组织,培植新型市场经营主体,促进企业与基地果农的联结,合力培植名牌,提高产品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推进产业化进程。并推进果品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的发展,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和企业品牌,提高产品研发力度和市场开拓能力,打造牌子亮、市场竞争力强、社会影响力大的精深加工产品,促进产业增值、果农增收。
严查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以铁的纪律打赢脱贫攻坚战
省政协常委董云鹏
在落实责任上一抓到底,把责任扛上肩。要抓明责。对脱贫攻坚任务进行逐一分解,拉出任务清单,明确责任处室,规定完成时限,并进行动态督导,大力推进落实。要抓传责。把严明扶贫纪律作为重点,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坚决不能在扶贫纪律上出问题、越雷池。要抓问责。省委对脱贫攻坚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并突出强调要严格问责。各地也要用好问责这一手,让党员干部警醒起来。
在知规明规上一抓到底,把规矩立起来。要广而告之。结合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把纪律要求传给基层,让党员干部真正增强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要重点提醒。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通过发送手机短信、微信等形式,在重要时间节点进行廉政提醒,传达中央和省委要求。要警示提醒。用扶贫案件开展警示教育,让党员干部警醒起来,真正意识到纪律就是高压线,扶贫纪律更是特殊高压线。
在强化监督上一抓到底,把问题挖出来。畅通信访举报渠道,在原有举报电话、举报信箱的基础上,积极推行网上接访,拓宽线索来源,多方收集,掌握第一手问题线索。积极实行阳光化管理,严格执行扶贫项目资金公开、公告、公示制度,全程接受群众监督。创新方式发现问题,借鉴异地办案的办法,探索开展统一组织、县乡异地互查的方式进行交叉检查,最大限度排除人情关系干扰。
在抓早抓小上一抓到底,把隐患解决掉。一方面坚决纠正扶贫领域不正之风。结合省委正在开展的作风整顿和“一问责八清理”专项行动,对发生在扶贫工作中的吃拿卡要、欺压百姓的问题,越往后执纪越严,坚决遏制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另一方面果断处理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督促各级党组织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及时教育、及时纠正、及时处理,防止小错酿成大错、贻误党的事业。
在严厉惩处上一抓到底,让震慑全覆盖。全面清理扶贫领域问题线索,该处理的处理,该追责的追责,见人见事见处分。加大信访举报件和案件线索交办情况的督导力度,组织开展跟踪问效,严肃处理敷衍应付等行为,防止问题线索空转。进一步加大曝光力度,以监督执纪问责的实际成效为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保驾护航。
以“千企帮千村”为抓手积极推进产业扶贫
省政协常委范少明
省工商联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要求,以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目标,联合省扶贫办、省光彩会在全省贫困地区开展“千企帮千村”产业扶贫行动。为使这项活动达到精准脱贫的目标,建议:
一要尽快形成产业扶贫的氛围,破除贫困地区保守观念和陋习。通过充分利用各种可利用的媒体、参观等手段让贫困地区人民树立脱贫不能“等、靠、要”的意识,充分认识“千企帮千村”是改变家乡和自身命运的极好契机;充分发挥驻村工作组、村两委班子、党员干部的引领作用,与贫困地区人们、参与产业脱贫的企业一道实现“村企共建、村企共赢”的目的;政府、民间多方发力,通过设立基金会、奖学金、助学金等形式,加速改变贫困地区教育落后状况,为产业长期发展培养后续人才。
二要加强组织领导,为开展“千企帮千村”产业扶贫行动提供坚强的工作保障。建议在各市、县成立与省“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领导小组相应机构和办公室,在贫困村成立工作组。要建立扶贫企业与省、市、县“千企帮千村”工作领导小组信息直通车沟通渠道,便于快捷高效解决产业扶贫中遇到的问题;建议把贫困地区党政干部升迁同脱贫效果紧密挂钩,努力打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三要完善并落实好产业扶贫优惠政策,确保“千企帮千村”产业扶贫工作顺利开展。全面落实参与“千企帮千村”的民营企业应享受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补贴、职业培训补贴、信贷支持等政策,同时尽可能为扶贫企业创造拴心留人的环境。
四要借鉴产业扶贫成功经验,不断创新模式,让“千企帮千村”产业扶贫结出硕果。以产业扶贫为主体,并兼顾教育扶贫、商贸扶贫、就业扶贫等多种方式,把民营企业资本、技术、人才等优势与贫困地区生态、土地、劳动力、特色资源等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整县整村脱贫。
五要做好典型选树,加大对参与“千企帮千村”民营企业的宣传力度。提高“千企帮千村”这一品牌的社会认知度,为打赢全省扶贫攻坚战作出不懈努力。
升级太行山区乡村旅游助力特色产业精准扶贫
省政协常委尤淑瑞
一是加快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落实太行山区连片乡村风景道项目、太行山区乡村环境卫生集中治理项目、太行山区自驾游公共服务体系项目三大区域性项目,引导各村建设旅游服务中心、旅游厕所、环卫设施、无线网络等设施。
二是优化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与浙江、贵州等乡村旅游领军区域建立沟通机制,向省内注入乡村深度旅游开发理念、技术和管理方式,优化乡村观光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加快发展健康养生、汽车露营、科普研学等乡村旅游新业态。
三是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立足太行山深厚的红色历史文化底蕴,开发、串联、提升一系列红色旅游景区、景点,打造红色旅游精品。创意融入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等文化资源,把贫困山村打造为文化名村,提升太行乡村旅游文化特色。
四是融合延长农户收益链条。以旅游产业为引领,带动贫困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条。引导建立景区与周边乡村共建帮扶机制,共同建设旅游扶贫园区;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开发,推广发展集生态涵养、生态观光、生态采摘、土特产销售于一体的农林游联动共赢模式。
五是创新乡村旅游营销方式。推介河北太行山区旅游品牌形象,拍摄太行山区乡村旅游宣传片,积极举办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介会、河北乡村旅游博览会等旅游会展活动;开通“冀美山村”官方微信、微博,运用直播平台、真人秀节目等新媒体、新手段,快速提升河北太行山乡村旅游知名度。
六是加大乡村旅游投融资力度。引导各类财政资金向乡村旅游发展倾斜,鼓励地方设立乡村旅游发展引导资金,形成政策扶持引导保障。推进乡村旅游融资服务平台建设,提供乡村旅游项目招商、资产交易、旅游产品发布等各类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项目的信贷支持。
七是实施乡村旅游人才引进和培育计划,优化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开展乡村旅游创客行动,引导大学毕业生、艺术界、科技界等专业技术人员到贫困乡村创业,创建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加强教育培训,提升乡村旅游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素养、旅游常识、服务技能等。
创新思路有效破解精准扶贫资金瓶颈
大名县委书记房延生
思路创新,搭建金融服务平台。大名县政府聘请金融专家为顾问,组建了大名县金融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融资、投资等智囊服务;与河北三正投资集团合作,组建了大名县金融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私人订制”融资服务;建立了大名县“金融超市”,有效整合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资源,实融资服务与需求信息高效匹配,打通了群众、企业、项目的资渠道。
杠杆撬动,利用财政资金为融资增信。以政府信用为础,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效能,有效解决贷款“担保难问题:出资1000万元成立扶贫担保公司,注资1000万元成绿美城乡投资公司,投入2000万元,吸收社会资本8000万成立金桥帮扶贷款,依托中国扶贫基金会和省扶贫办投资立自立服务社,为贫困妇女创业放贷1.1亿元。
政银合作,量身定做金融产品。全力支持和推动金融构为大名扶贫量身定做金融产品,县政府出资1000万元,与储银行合作推出“金扶通”,向贫困户发放1年期5万元以下款;投入风险金500万元,与邯郸银行合作推出“金财通”,向贫龙头企业发放1年期500万元以下贷款;以农村基层党组和基层农信社为实施主体,与农信社合作推出“双基”信用款,向贫困户提供3年以内5万元以下贷款;建立小微企业展扶持机制,投入风险金1000万元,与建设银行合作推出“保贷”,向小微企业发放1年期500万元以下贷款等。
龙头带动,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扶贫。引进“小优鸡”项目通过“公司+基地+贫困户”和“入股分红”等,带动3300个贫户脱贫;引进知名养猪企业,采用“公司+贫困户+客户”模式带动2600个贫困户脱贫;引进光伏扶贫项目,为1670名贫人口每人每年发放3000元,保其脱贫。
兜底保障,大力实施民生保险项目。县财政投入60余元为全县所有贫困户购买“民生保险”,为全县低保户、五户、贫困户购买“农房保险”,对所有参加新农合的贫困户,原有基础上再按10%的比例提高新农合报销额度,不让贫户因意外导致“雪上加霜”。
以产业化扶贫为抓手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省政协常委韩立友
立足优势,精心扶持支柱产业提质。充分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应在扶持每个重点县兴建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上求突破,打破村级界限,集中连片开发,逐步形成若干骨干特色产业体系。通过产业集聚效应,提高规模效益、抗御风险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确保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支持省内龙头企业开展横向联合和实施开放式重组,与贫困县区对接搞协同发展,带动当地龙头支柱企业做大做强,提升产业化扶贫效益和贫困农户增收水平。
依靠科技,给产业化扶贫注入更强生命力。在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进一步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上下功夫,政府应在科技培训和科技服务方面积极作为,研究建立科技兴农机制和人才支持机制。一方面狠抓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和普及;另一方面重点引进产业化龙头企业所需的管理、技术、营销等人才,为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开拓市场,健全产业化扶贫营销网络。建立营销网络信息中心,积极推行网络农业、信息农业,不断完善市场信息收集发布等网络服务,促使农产品的销售相对畅通和稳定,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增强辐射的思路,培植流通市场,规范现有市场,开创新型市场。
改善条件,加快产业化扶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和提高通村庄、通园区、通基地的道路建设水平,完善农田水利、电力设施。通过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推进产业化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
园区引领,增强各地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能力。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建为抓手,带动市县乡各级现代农业园区规范发展,吸引优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入驻,增强农业园区带动贫困人口就业脱贫实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大扶持力度,帮助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提高脱贫攻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全民电商创业的积极性。加快农村物流建设,整合资源,搭建好城乡仓储物流平台,着力解决好农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大电商培训力度,普及电商知识,培育一批农村电商领军人物。
实施山区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省政协常委孙建恒
摸清学生底数,为贫困家庭学生建档立卡跟踪服务,保证每个贫困山区学生健康成长。建立深山区学生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学生电子成长档案和学生成长追踪机制,加强就学规划和就业指导;开展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摸底统计工作,全面掌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基本情况,推进教育精准扶贫;保障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真正享受吃、住、行、书费全免或大部分减免的优惠政策。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教育扶贫制度体系。在教育扶贫工程建设、学校管理、贫困生补助、教育教学、精准帮扶等方面做出详细的制度规定。特别是在改善山区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落实乡村教师优惠政策、贫困山区标准学校建设方面,尽快出台具体实施意见,加快落实。
配齐配全师资,全面提升贫困山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全省统一调配、公开招录、实施特岗教师计划等形式,为贫困山区学校配齐配全专任教师,为贫困山区学校培养一批急需教师,确保他们招得来、留得下、干得好。按照“县定标准、县级聘用、学校使用”的原则,采取社会购买服务等方式,为贫困山区学校配备足够数量的专职生活管理员,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开展结对帮扶,建立教育精准帮扶机制。在义务教育方面,建议我省设区市建立“市—县”、“县—村”两级精准结对帮扶机制,形成“一对一”结对帮扶关系,鼓励县城内义务教育学校对口帮扶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充分发挥城市优质学校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师素质提升、办学条件改善、贫困生帮扶等方面对山区学校开展精准帮扶,保障山区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阶段全程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除国家确定的22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我省还有40个贫困县,其中大部分都有贫困山区存在,这些地方无法享受国家有关部门及我省专门针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出台的各项专项扶贫政策,在教育扶贫上存在着针对性不强、力度偏弱的情况。建议重新审核特困山区,专门针对全省所有贫困山区制定教育扶贫政策,使教育扶贫更为精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