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诺贝尔奖看中文期刊的科技信息传播
2016-09-06经验人郑爱莲
经验人:岳 瑞 郑爱莲
岳 瑞 郑爱莲
从诺贝尔奖看中文期刊的科技信息传播
经验人:岳 瑞郑爱莲
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诺贝尔奖官网上的文件(http://www. 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medicine/laureates/2015/ press.html,图1)可以看出中国科学家的关键出版物(key publications)是篇中文文献,笔者惊喜地发现这篇关键文献正是本刊在1981年发表的。在目前中国科技出版界盛行发表英文论文的形势下,无疑是一个新的提示。通过对青蒿素早期的相关文献查阅,其中也不乏屠呦呦研究员的英文文献,而这篇中文发表的文献最后获得诺奖评委会的认可确实值得我国期刊界和科技界的深思。
笔者所在的期刊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中文药学学术期刊,创刊于1953年,1966年停刊,1979年复刊至今。复刊后经历了我国科学大步发展的阶段,同时期刊也跟着有了巨大发展,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SCI源期刊(美国汤森路透集团旗下科学信息研究所发布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影响因子(IF)值用来评价期刊的概念开始渗透到我国科技界,而且是一发不可收拾并愈演愈烈。据了解,从研究生毕业的学位论文、科研工作者的评审论文到申请国家课题的初步研究论文均以发在高IF值的英文期刊上为优,评选中更是直接参考了IF值的大小。这样的政策导向使得国内优秀科研成果大量流向国外,导致国内期刊特别是中文期刊的发展受到了巨大的阻力,正在期刊发展的瓶颈期,看到屠呦呦研究员的中文代表作被评审官方认可,对期刊人是一个很大的鼓舞。
笔者从中感悟到以下三点,希能抛砖引玉,与同行共勉。
中文期刊不能放弃母语
我国科技期刊有9000多种,其中中文科技期刊占大多数。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文期刊发展一直是紧随国家科技大发展的步伐,承载着我国科学研究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担负着科技交流的重任,也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采用各种形式(英文摘要、英文图表等)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国的科技成果。
汉语是全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种,是中国人的母语。在目前大部分科技水平还落后于欧美时,中文期刊的学术交流和促进作用在国内更是不容忽视。大多数的科研工作者的科技英语能力还未达到能把英语当作母语一样水平,将获得的成果随时用英文发表无疑是一个不小的困难,给国内同行看到并交流起来也不顺畅。此时,直接用母语来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并随时发表才是目前真正起到学术交流的作用。
图1 诺贝尔奖官网文件截图
国内较多中文科技期刊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期刊人手中一代一代传承,执行着国家出版广电总局的各项出版管理规定,积极参加各个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会议并约稿组稿,通过各个渠道把握科技的前沿热点,不断的给期刊注入新鲜内容,为期刊可持续发展做出最大努力。中文期刊在学术交流中起到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不能跟风放弃自己的母语,应该脚踏实地的在自己的本土上做好工作。
中文期刊仍然遵循内容第一
目前由于政策的导向造成了中文期刊陷入发展瓶颈。高科技含量的论文流向了SCI源期刊,稿源从质量到数量上都大幅下降。正如科技论文追随高IF值一样,科技研究也追随热点、追求更多的经济效益,如药物研发大多集中在肿瘤、心血管、糖尿病等这些常见病,而罕见病药物的研发不是热点,为了追求高引用,期刊势必要放弃这些所谓“零引用”的内容,这不仅与药物研发的初衷相悖,而且给期刊了一个错误导向,从而使得期刊与科技的相互关系进入一个不良的循环。
内容高于一切,没有内容就没有期刊。尽管发展受阻,中文期刊仍然不要放弃内容,既要抓住热点,也不放弃引用为零的“冰点”内容。科学不分高低、不分冷热,只要是科学的研究成果,都应该放眼未来、长远考虑,期刊的评审也要从科学本身的角度,而不是单纯的引用和下载。
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与科技发展互相促进
期刊的内容反映了科技水平,只有科技的进步才能使期刊发展,继而在国际上受到关注,因此二者相辅相成。期刊要发展必须在一个良性的、科学的环境中,不应有过多的人为干扰和导向,让期刊真正发挥学术交流的作用是每一位期刊人肩上的重任。
正如本文开头所提到的,那些中文文献也能代表我国当时药学发展的前沿,中文期刊也可以登上大雅之堂,光荣的展示中国的药学科研成果。这正是期刊与科技发展相辅相成的例证。
最后在此呼吁期刊界和科技界能摒弃干扰,建立并维护好一个科学的、可发展的期刊发展环境,让中文期刊继续在历史舞台上承载中国科技的进步。
岳 瑞郑爱莲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药学学报》编辑部
10.3969/j.issn.1001-8972.2016.07.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