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中融资改革研究
2016-09-06孙留洋
孙留洋
农业综合开发中融资改革研究
孙留洋
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便启动了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经济在此过程中也得以迅速的发展,但随着农业综合开发计划的不断深入,现有的农业融资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本文首先阐述农业综合开发融资体制现状,揭示农业综合开发中融资体制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农业综合开发中融资体制改革进行分析。
农业综合开发中融资体制现状
我国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召开的“农业综合开发经验沟通会”明确了农业综合开发的含义:农业方面的综合开发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实际效益为中心点,依靠科学技术、政府投入、农民投入对农业资源进行有计划的综合开发,并最终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经过多年的实践,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了较大的飞跃,这些都可以在农民收入的增长中表现出来。实践出真知,经过多年的摸索我们也明白了农业综合开发仅仅是手段,实现现代化农业、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问题、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才是根本的目的。从目前实际工作情况来看,由于我国金融体系尚不够成熟,农村金融机构相对于城镇来说较少,导致农民的融资渠道狭窄,农业生产融资困难,特别是在项目融资方面主要还是依靠策性扶持的外部资金注入,怎样有效的解决农民及农业生产的融资问题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速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关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获得预期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根本出发点,以综合投入和相关辅助手段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属于一种项目投资活动。我国农业综合开发活动的筹资方式主要包括政府财政资金注入、农业贷款、农民自己筹集等,仅从表面来看,目前农村金融体系似乎比较健全,这其中既有政府直接自己的投入,又有合作性及商业性金融机构支持,但实际上通过上述种种融资方式进行融资均存在很大的困难,财政支农资金数量不足、财政支农资金结构不合理,可以说现有融资体系并不能真正满足农业及农村经济对资金的需求,对现代化农业的长远发展不利。
农业综合开发中融资体制存在的问题
财政支持力度不足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发展的滞后性使得我国农业发展必须依靠一定的财政资金支持。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政府在农业发展上的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尽管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政府启动了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并且在支农总量上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但财政支出比重中农业方面的投入却表现出下降的态势。横向对比欧美发达国家我们可以发现,在英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农业发达国家,政府在农业生产方面所提供的财政支持可达政府总资金投入的28%以上,而在亚洲的日本、以色列等国家的支农资金投入比例更是能够达到46%以上。反观我们国家,上世纪九十年代农业投入资金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约为8.5%左右, 最高时也仅为10%左右,新世纪以后比例值基本上未超过8%,2005年以后更是降至7%以下,不难看出这一比例远远低于农业发达国家的支出水平。总之,我国的财政支农资金总额增长速度远低于同期的国家财政支出总额增长速度,这实际上就是造成支农资金比重逐渐下降最根本的原因,而且财政支农资金在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也严重影响了资金效率。
融资结构不合理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除国家财政资金投入之外,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包括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等, 在融资结构的基本框架上与国外农业发达国家是比较相近的,但与农业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三者之间并没有达到相互支持、相互协调的状态,体现出一种结构不合理的状态,造成了农业建设融资困难的局面。
1.政策性金融支持有限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性金融主体是农业发展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有责任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国家信用为基础来筹集、提供农业发展资金,承担起农业发展政策性金融支持任务,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企业也必须面对市场化的改革,国家对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作出了一定的调整,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业务变为专司粮、棉、油的收购及储备贷款业务,这种调整实际上大大的削弱了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作用,而狭窄的资金来源及业务服务更是难以满足农业综合开发的需求。
2.合作性金融实力有限
我国农村合作性金融主体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农村信用社,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农村中有60%以上的乡镇企业贷款、70%以上的农户贷款、65%以上的农业贷款都是由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其在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并已经成为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金融机构。但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农村信用社在运转过程中仍然存在资金实力不足、人才储备不足、运营效率低下、利率水平偏高等问题,而呆账、坏账、次贷更是农村信用社管理中的硬伤,严重制约了起长远的发展。
3.商业性金融不够重视
农业项目的整个运作周期较长,且受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极大,过多的不确定因素导致其投资风险较大,融资也自然会面对很多困难。而所有的商业性金融机构都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这使得他们呢对风险都很厌恶,从风险规避的角度出发,商业性金融机构进入农业领域没有足够的信心。上世纪九十年代,部分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撤销了县级以下网点,商业银行深化体制改革、防范风险并追求利润的举措使农村经济走向边缘化。
其他融资方式也不够完善
除了上面提到的融资方式以外,农业综合开发中也存在其他的筹资渠道,只是这些融资渠道不够主流,在普及程度及筹资数量上存在问题,难以发挥较大的作用。
1.民间金融不规范
民间金融是较为传统的农村融资方式,在活跃农村经济、开拓农村融资渠道、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民间金融分布较为分散、多数为农村自发形成,而且多数没有正规的借贷款程序,管理上不够规范,难以全面的推广。此外,民间金融贷款普遍利率较高,很多借款人都难以承担巨大的举债负担,所以目前难以支撑起农业综合项目开发建设的重任。
2.自筹资金不足
近些年来,农民的收入普遍提升,自有资金逐渐增多,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我国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也越来越强,很多农业生产者希望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获得更高收益。但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对资金有很高的需求,且农业项目具有投资大而回收慢的特点,农业生产者手中的剩余资金不能满足扩大生产规模的需求,加之部分农民投资观念存在问题,所以农业综合开发仅仅依靠农民自有资金再投入不现实。
农业综合开发中融资体制改革分析
运用 PPP 模式的必要性及优势
PPP融资模式体现出的最大特点一种通过政府与社会机构合作形成的新型融资模式。
1.必要性
首先,本文中特指的农业投资项目采用PPP 模式融资能够有效解决所需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降低项目的资产负债率和经营成本,能尽可能的降低项目建设周期;其次,本文中特指的农业投资项目应用PPP模式融资是通过公共部门和私人单位共同出资组成项目企业,并对综合开发项目进行开发和管理,私营机构在市场竞争中拥有的技术和实践经验能帮助本文中特指的农业投资项目提高工作效率实施质量;最后,本文中特指的农业投资项目采用PPP 模式融资,能够为项目吸引新的发展资金,降低公共部门的债务负担,促实现多方共赢。
2.优势
首先,政策优势,自PPP融资模式退出以来便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我国财政部也发出了一系列的文件来鼓励PPP融资模式的实际运用,引导全国正确使用PPP融资模式,并促进其逐渐渐形成规范化操作,这些都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运用此模式提供了政策支撑;其次,金融优势, PPP模式因融资而诞生,公共部门在经济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难以仅靠自身出资实施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这个模式能够解决财政资金不足的困境,这种特殊功能使得这个模式极具实用性,本文特指的农业开发项目需要拓宽融资渠道,运用这个模式便更能发挥项目的经济资源优势;最后,管理上的优势,这个模式能够加强项目管理质量,公平和效率得以统一结合,既使得私人闲置资本充分发挥效力,并最大程度的利用了民间私人的经营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了项目的经营效率和公共部门自身的管理效率,同时也节省了政府的开支,使得政府能够更好的兼顾其他业务,促进了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结合。
运用 PPP 项目融资模式的措施
1.模式设计
按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工作重点,将农业项目分为土地综合治理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和其他项目,并根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及PPP融资模式的自身特点,将盈利和非营利项目进行捆绑或者单独盈利项目的PPP 融资模式。
2.融资结构
在PPP模式的实际运用中,社会投资者和政府投融资平台共同出资的一定比例作为合作企业的初始资本,通常来说,项目企业初始资本一般占项目总投资的35%左右,当然根据项目实际规模的大小可对初始资本的比例做适当的调整,其他项目的投资则以综合开发项目为主体向农开行或其金融机构进行贷款类类融资,贷款类融资资金占总体资金的比例一般控制在总投资的65%左右,由于债务融资本身的流程具有一定复杂性,且有较高的贷款条件限制,所以在债务融资不利的情况下应考虑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资本双管齐下,在引入社会资本进入的同时也辅佐社会金融资本的进入,SPC的双方以根据出资比例享受收益、承担债务。
3.资金结构
在PPP模式下,项目资金运作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政府和社会投资者以一定的比例投资作为项目公司资本金,并构成项目的直接融资部分,此外的部分可从其他融资渠道获取,并构成项目的间接融资部分。
结束语
基于农业综合开发融资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PPP融资模式来解决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开发项目意愿不高的问题,并有效缓解了政府的财政资金压力,同时也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工作效率和项目质量,对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农业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运用PPP模式进行农业综合项目开发,必须合理分配风险,降低区域化风险,并对相关风险进行有效的防控,最大程度的规避风险损失,使 PPP 模式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孙留洋
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
10.3969/j.issn.1001-8972.2016.07.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