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床为何不能乱上

2016-09-06本刊编辑部

新传奇 2016年28期
关键词:待客子孙床上

床不能乱上——中国古典床文化

床为何不能乱上

床犹如人生之舟,由此地到彼岸,从起点到终点,生生死死都离不开它。“儒教”更是赋予睡卧以特定的礼仪观念,称其既为实用护坐,更为人生礼仪所必需。

床塑造了国人待客等级观

床最早起源于我国的商代,也有传说是上古时代的神农氏发明了床。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简陋,睡觉只是铺垫植物枝或兽皮等,掌握了编织技术后就铺垫席子。席子出现以后,床就随之出现。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像床形的文字,说明商代已有床,只是不为睡觉专用。从实物来看,最早的床是在信阳长台关一座大型楚墓中发现的,上刻绘着精致的花纹,周围有栏杆,下有6个矮足,高仅19厘米。

春秋以来,床往往兼作其他家具。人们写字、读书、饮食都在床上放置案几。晋代著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所画的床,高度已和今天的床差不多。另外还出现一种四足的高床。但床仍未成为睡卧的专用家具。唐代出现桌椅后,人们生活饮食等都是坐椅就桌,不再在床上活动。床由一种多功能的家具,退而成为专供睡卧的用品。

中国古代家具中卧具形式有四种,它们是榻、罗汉床、架子床和拔步床。后两种只作为卧具,供睡眠之用;而前两种除睡眠外,还兼有坐之功能。我国汉朝以前中国人的起居方式是席地而坐,故生活中心必然围绕睡卧之地,待客均在主人睡卧周围。久而久之,形成了国人待客的等级观。直至民国初年以前,国人待客的最高级别一直在床上或炕上。榻和罗汉床的主要功用反而不是睡卧,而是待客。自唐至五代《韩熙载夜宴图》以来,通览历朝历代的绘画作品,频频可以见到古人以榻或罗汉床为中心待客的场面。明代以降,特别是在清代,这种礼仪已成定式。

三国时期是中国低矮家具的形成期,人们多以席地坐卧为主,战国到东汉之前没有椅凳,这时的“床”包括两个含义,既是坐具,又是卧具。

榻:西汉后期,出现了“榻”这个名称,榻大多无围,所以又有“四面床”的称呼。它在当时专指坐具,但在后来的生活中常被古人用作一种搬运方便,可提供临时休息的家具大量使用。

罗汉床:是指左右和后面装有围栏但不带床架的一种床。它的作用就像我们现在的沙发。古人一般都把它陈设于厅堂待客,中间放置一几,两边铺设坐垫,典雅气派,是厅堂中十分讲究的家具。

架子床:是古人使用最多的床,它的做法通常是在床的四角安立柱,床顶部安盖,称做“承尘”,床的三面装有围栏,多用小料拼插成几何纹样,也有的在正面多加两根立柱,我们称为六柱架子床。也有在正面多加两根立柱,两边各安方形栏板一块,名曰“门围子”。

拔步床:是我国一种造型奇特的床,它像一间独立的小屋子。从外形上看,它好像是把架子床安放在一个木制平台上,床前设浅廊,长出床沿三四尺,廊子的两侧可放置一些小型家具和杂物。此床多在南方使用,四面挂帐,既防蚊蝇,又可方便主人起居。

希望、未来都在一张床上体现

“长寿床”。长寿床的说法流行于江南地带,是一家之主所睡的床,一般是指家中年纪最长的男人。一家之主逝去后,家中子孙要到床上去睡一次,寓意像逝者一样健康长寿。然后再把这张长寿床传给新任的一家之主,就这样祖祖辈辈相传下去,寓意世世代代香火延续,子孙后代长命百岁,也有家业兴旺之意。

“长寿床”多为“百福千工床”、“拔步床”、“架子床”,其中“百福千工床”被古人视为最好的长寿床。千工,顾名思义是指一天一工,一件百福千工床需要花费工时千工之多,也就是三年多的时间才能制作好一张百福千工床。百福千工大床只有大户人家才有,大多采用紫檀、黄花梨等名贵的红木制作,坚固耐用,使用年限极长。整张床的雕刻题材多为古典名著、民间故事、神仙等,总体离不开多子多福、吉祥如意、吉星高照、松鹤长寿等美好愿望。

“婚床”文化。婚床是古人婚房的中心,不仅是传宗接代的神圣家具,更是严格礼教的承载工具。新婚男女须履行繁复婚礼,拜过天地父母之后才能入洞房,坐上喜床还得饮“交杯酒”即行“合卺之礼”后,方得纵情成为夫妻。

“拔步床”被古人视为最好的婚床。不但在制作工艺上是无可附加的,还包含了奇特的中国民间习俗。在拔步床上有着不同主题含义的雕刻和绘画。除了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和一些戏剧故事、民间传说之外,有很大一部分,带有某些云雨之事的暗示色彩,成为夫妻之间的秘密,自然也就更不宜被外人所见到了。有的拔步床上父母还设置了小机关,来了解子女房中生活,从中也可见父母的良苦用心。这种床,不仅寄予着父母对于孩子传宗接代的渴望,也寄予着将礼教传统继承下去的渴望。

“子孙成长床”文化。子孙成长床,是家里未成年(未成家)子孙所睡的床。古有“孟母三迁”的良好家庭教育故事典范,从古人为子孙准备的床,就能够看出古人对子孙的教育哲学。“子孙成长床”多为“架子床”,也有“拔步床”,其中“架子床”被视为最适合子孙成长睡的床。古时未成年(未成家)子孙的居室相对狭小,所以放置一张简单的架子床是最合适的。床体多为硬板,不仅利于孩子骨骼发育,同时也是教育子孙挺直脊梁做人,通过含蓄而无声的形式传达出来,这也是古人对子孙的殷切期望。

架子床趋于朴素、雅致,很少作大面积的雕镂装饰,只取局部点缀以求画龙点睛的效果,床屏上,会根据家庭背景,会刻上书香世家、文房四宝、状元及第或梅兰菊竹等,因要光宗耀祖而有更突出的功名色彩和门第观念。此外,这种架子床一般朴素,雅致,而且多透雕一些梅兰竹菊,文房四宝之类的题材,以随时随地熏陶子孙用功读书。由此看,中国父母一片苦心,不仅对孩子身体,更对其志向,未来,都在一张床上体现,实在难得。

床的风俗趣闻

除夕要装点床。古时人们在除夕要装点卧床,在床上悬挂金银八宝,西番经纶,或编结黄钱如龙。还要在床下点灯,称为“照虚耗”。

床脚的压岁钱。除夕夜守岁,儿孙们要向长辈拜年,长辈要以彩线拴钱,压在儿孙的床脚,称作压岁钱。直到现在,除夕夜家长都会给孩子压岁钱,只不过不会再压在儿孙的床脚了。

床上点灯望子。有一则采自福建泉州的民俗:正月初二新婚女儿、女婿去岳父家拜年,娘家要送他们一对并蒂莲花灯,这花灯要等元宵节时,悬挂在床架上,小夫妻同时将灯点燃,观灯玩耍,如果白色的灯先灭,就预兆生男孩,如果红色的灯先灭,就预兆生女孩。

祭床神。《清嘉录》记:“杭俗祭床神,以上元之后一日,品用煎饼。”家具被奉若神,床为首例。不仅杭州有祭床神,其他地区也祭,在民间版画里有多种床神形象。

祭饼熏床。古人们在每年二月,有熏床炕(也叫“熏虫儿”),就是用面摊煎饼祭床、熏床,目的是令百虫不生,床上平安。这风俗是告诫人们,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刻,要清除床炕上的百虫,以保清洁与平安。

“蓬鞭蒲剑”悬于床。古时视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端午节要插蒲艾,饮雄黄酒,还要将酒“挥洒床帐间,以避虫毒。”这些习俗与季节有关,在南方五月正是雨季,潮湿虫生。在北方五月也是冬眠幼虫复苏的时刻,清洁床炕才能保平安。

送子于床。民间将八月中秋视为求子良机,古时衡城,凡家中娶妻数年不育者,则亲友举行送瓜,画成人的样子,把衣服裹在瓜上就像人人样,然后让年长者抱着,鸣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长者将瓜放在床上,用被子盖好,口中念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受瓜者设盛筵款待,妇女得瓜后剖开吃掉。

猜你喜欢

待客子孙床上
乡村偶见
谁拿走了钱
Sit quietly
男人在床上想什么?
学会待客
学会待客
First Man
朋友,我们可以睡在一张床上吗?
水和水的子孙以及冰雪河流(之七)
水和水的子孙以及冰雪河流(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