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在的男人为何越来越“娘”

2016-09-06

新传奇 2016年28期
关键词:阳刚外貌文化

现在的男人为何越来越“娘”

“肤若温润之玉,目含秋夜星辰,眉似远山之黛,唇吐三月桃花”,这可不是古代绘本中形容的曼妙女子,而是当下新生代视野中颇为流行的一种男性形象。当都市花美男用颜值就能轻松打败实力派“硬汉”、“暖男”时,大众中便有人开始焦虑:“男生危机”是否隐藏着刚健之风日下的危险?审美阴柔化背后深藏着何种社会文化肌理?

有一种美叫雌雄莫辨 胡女士是一位70后母亲,一段偶然的经历让她哭笑不得:“那天正在吃饭,电视里放到某个明星参加综艺节目,女儿尖叫一声扑了过去。我开始以为她喜欢的明星是个清秀的姑娘,结果人家一说话,男的……”

70后父亲蔡先生最近也被女儿搞懵了:“她喜欢在网上看一些直播视频,我看她很投入的样子,就凑过去看看,结果发现是一个男的在那儿教别人怎么化妆,后来居然还把自己化成个女的!”

如今,不少家长都有同感,孩子偏爱“眉清目秀”的偶像明星,甚至痴狂到雌雄莫辨的程度。不少新生代青少年,对自身的审美偏好颇为理直气壮。

社会学家们说,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总是越来越讲究。“好比饭碗、茶具越做越精致,设计、装饰越来越优雅。在日益富足的生活条件下,人们对审美的追求会出现变化——精致的、中性的、婉约的、柔美的更受热捧。”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教授杨建平说。

其实,在中国,对清秀、俊逸的阴柔审美追求,可以追溯到古代,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能找到相应的描述。曹雪芹《红楼梦》里的宝玉之貌:“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又有秦钟“举止风流似更在宝玉之上”。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理想的男性外貌美,同样不外乎“风采过于姝丽”、“丰仪秀美”、“美如好女”之类。

所以,与其说新生代雌雄莫辨的审美偏好是异军突起,倒不如说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一部分崇尚阴柔、注重情感、强调中和的美学观念,在当今时代找到了新的爆发点。

阳刚荷尔蒙遗失了吗? 雌雄莫辨的审美倾向与人格范式,不可避免地对传统男性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角色产生冲击。在审美多样化、彰显个性的社会风潮下,以女性消费为主体的“男色经济”正在崛起。有人欢喜自然也有人担忧。“外表就是力量”的潜意识下,外表越阴柔,是不是意味着力量在消逝?

教育界人士认为,在学习、成长、就业等方面,男生缺乏阳刚之气出现“男生危机”、受日本动漫文化影响的“伪娘”等,正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越来越多的男生愿意尝试像女人一样装扮精致地出现在公众面前。

于是,在担忧和焦虑中,寻找遗失的阳刚之气成了一些地方教育改革的创新课题。问题真的有那么严重吗?致力于当代审美传播研究的青年学者杨滟说,多元化是公众视野中男性形象发展的必然趋势。有传统男子汉、魅力型粗犷男,自然也就可以有都市花美男的一席之地。只不过,在浮躁低俗的娱乐文化风潮和哗众取宠的价值追求下,阴柔审美在某种程度上走向了病态颓废,并不可取。

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男孩子多往阴柔方向发展,会带来民族精神不振。长春中小学语文教材总编辑张笑庸曾说,这些年来人们的审美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那就是小情小调的多了,阴柔的东西多了,阳刚的、崇高的东西却越来越被消解。

君子如兰当从美型到风骨如果单纯从外貌来说,阴柔与阳刚似是对立。但如果将外貌与内质统一起来看,阴柔与阳刚又并非不能共存。穿着得体、打扮精致,是外观的修饰;刚正不阿、自强不息,则是内在的修为。

什么是男子气概、君子风度?无信不立、铁肩道义、一诺千金……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盘剑说,至今思项羽,人杰鬼雄,皆与外貌无关,是因为他死都不肯过江东;屈原自喻美人、芳草,“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可他“娘”吗?一点也不。

“说小的,这是男人文化,说大的,这是民族气节。”盘剑说,既能迎合当下年轻人审美口味,又有浩然正气的男主角形象,才能成为文化产品成功的秘诀。比如古装剧《琅琊榜》、抗日剧《战长沙》等。

“外表清秀、内心强大,这才是我理想的美男子。”大学生王嘉楠说,男人味并不是粗糙低俗、不修边幅的借口。而整天以爷们儿自居,遇家国有辱却只知一味退让、妇人之仁,那只能说是“东亚病夫”余毒未清。

无论审美风尚如何变化,不变的是那种由内而外的气质、德性、风骨——愿世人所识的中国男人,有君子如兰,有猛将如虎,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瞭望》)

猜你喜欢

阳刚外貌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幼儿园阳刚教育的现状研究
——以商丘市某幼儿园为例
康熙:阳刚雄健
觉醒
谁远谁近?
外貌描写慎“化妆”
外貌与内在
分布式电驱动商用车驱动防滑控制
请你们,把我们的外貌还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