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肌通脉、醒神开窍”手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研究

2016-09-06刘东钱尚荣安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陕西宝鸡721001

中国中医急症 2016年6期
关键词:颈性通脉颈椎

刘东钱 尚荣安  胡 迪(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陕西 宝鸡 721001)



“解肌通脉、醒神开窍”手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研究

刘东钱尚荣安胡迪
(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陕西 宝鸡 721001)

目的 观察“解肌通脉、醒神开窍”手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效果。方法 将88例颈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4例。治疗组给予“解肌通脉、醒神开窍”手法加颈椎牵引;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加颈椎牵引,两组均以14 d为1疗程.1疗程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积分并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45%,高于对照组的83.36%(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2周后眩晕、恶心、头痛、呕吐、视物模糊、耳鸣、颈项部疼痛积分均改善(P<0.05)。结论 “解肌通脉、醒神开窍”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安全有效,临床疗效满意,患者依存性好。

颈性眩晕“解肌通脉、醒神开窍”手法颈椎牵引临床疗效

颈性眩晕的发病率在40岁以上颈椎病人群中约占6%~10%[1]。发病机理主要为颈椎的退行性改变或由于颈椎外伤造成颈椎内外平衡失调、颈椎椎体不稳定刺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眩晕为主的临床症状,在1955年Ryan和Cope首次提出[2-3]。发病时的主要临床特点为颈椎前后左右屈伸的一瞬间或落枕时突发眩晕、恶心、视物模糊。传统的治疗方式经治疗后眩晕反复发作,治疗时间较长,疗效不确定,患者依存性较差,大多数患者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为寻求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本研究通过“解肌通脉、醒神开窍”手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所选病例参照杨学锋等[4]制定《浅谈颈源性眩晕的诊治》及葛植厚[5]制定《颈性眩晕临床诊断标准初步探讨》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20~60岁;病程≤3年,X线片显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TCD检查示椎-基底动脉血流流速减慢,治疗前1个月未接受任何治疗手段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接接受我科治疗方案,患者依存性好。排除标准:年龄<20岁或者>60岁并且病程>3年以上者;在我科就诊前接受其他药物、手法、手术治疗者;美尼尔综合征、第4脑室占位性病变引起的眩晕;外伤病史,合并有颈椎结核、严重出血倾向及皮肤病患者;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精神病患者;重度骨质疏松,不愿接受本治疗方案及中途退出治疗者。

1.2临床资料选择本脊柱骨病科2014年6月至2015年2月门诊就诊的88例颈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4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3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解肌通脉、醒神开窍”手法治疗。“解肌通脉”手法:患者俯卧位,双手交叉于额部平枕,使颈部充分放松,先沿颈部寻找“结节”,一般可在颈3或者颈4部位寻找到,用捻、散手法充分使“结节”消散,后用颈项部拿捏手法使颈肩部肌肉充分放松,如摸到条索状物可用拇指沿足少阴肾经对条索状物进行拨揉,解肌通脉,每次约10~15 min;“醒神开窍”手法:患者仰卧位,身体放松,术者坐位于患者前面围绕颈肩进行“醒神开窍”治疗手法,主要理论依据解剖知识颅内供血的上源为颈椎和中医学中脑为五脏六腑十二官之主。主要手法分为开天门、推坎宫 (抹双柳)、运气血、拿肩颈、醒神。治疗顺序先从开天门开始。印堂至百会;推坎宫(抹双柳),缵竹至眉弓(丝竹空);运气血:主要是对面部穴位太阳-耳廓-鼻部-颏部-肩颈等穴位进行推摩抚揉和顺肌调血为主,以放松精神;拿肩颈:肩颈部穴位主要以按和旋扳点按为主,使骨正筋柔,气血得以运行、充养血脉;醒神手法主要在枕顶部,以循经点揉和空拳叩击震荡为主,以缓解血管痉挛。每次约15 min,每日1次,2周为1疗程。颈椎牵引:患者取仰卧位颈部垫平枕,枕颌带固定,牵引角度15~30°前倾位,时间约30 min,牵引重量一般为体质量的1/15左右,每日2次,2周为1疗程。牵引常在手法结束后进行。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 mg/片,山东信谊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1441),每晚2片,2周为1疗程。颈椎牵引:患者取仰卧位颈部垫平枕,枕颌带固定,牵引角度15~30°前倾位,时间约30 min,牵引重量一般为体质量的1/15左右,每日2次,2周为1疗程。

1.4观测指标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情况。观察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症状体征改善情况以症状、体征积分为准[7]。

1.5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制定。痊愈:眩晕症状、阳性体征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好转:眩晕症状、体征明显减轻,但治疗停止后偶有复发。有效:眩晕症状、体征减轻,但治疗停止后复发次数较好转明显增多。无效:症状和体征没有明显改善。

1.6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并对数据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结果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n)

2.2两组治疗2周后症状、积分改善情况比较结果为治疗组患者治疗2周后眩晕、恶心、头痛、呕吐、视物模糊、耳鸣、颈项部疼痛积分分别为(0.18±0.01)分、(0.18±0.02)分、(0.14±0.13)分、(0.12±0.01)分、(0.16± 0.13)分、(0.16±0.05)分、(0.20±0.0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72±0.31)分、(0.76±0.37)分、(0.38±0.40)分、(0.34±0.11)分、(0.58±0.34)分、(0.34±0.23)分、(0.58± 0.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颈性眩晕常见于颈椎退行性变引起上颈椎寰枢关节紊乱,从而出现的一组以体位改变导致眩晕、恶心等症候群。由于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改变,伏案工作、低头族人数逐渐增多,发病率明显上升,更重要的是年龄越趋于年轻化[8]。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国内外学者认识不完全相同,国内学者倾向于对交感神经兴奋性和血流变的研究[9];国外学者倾向于本体觉相关性眩晕、神经血管相关性眩晕、Barre-Lieou综合征、椎动脉因素相关性眩晕、肌肉因素相关性眩晕的研究[10],但国内外学者共同致力于颈椎不稳、颈椎疼痛的研究。中医学将颈性眩晕归属于“项痹”范畴,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等,突出表现为当改变位置或扭头时症状加重,严重者可猝倒。对眩晕《素问》首次提出从肝论治,“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中首次提出“无痰不作悬”,《景岳全书》将眩晕归结为“无虚不作眩”。后世医家在“痰、虚”至眩晕病机方面普遍认可。我们结合中医学“痰、虚”理论知识和现代医学病理解剖学知识,采用“解肌通脉、醒神开窍”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显著。

寰枢关节紊乱则会导致整个颈椎不稳定,而颈椎的生理稳定主要由两大部分来维持:内源性稳定和外源性稳定;外源性稳定维持动力性平衡,主要指颈椎椎体、椎间关节、颈椎间盘、前后纵韧带和黄韧带;内源性稳定维持动力性平衡,主要指颈椎在运动过程中参与颈部肌肉运动调节。临床研究发现任何原因导致颈椎动静力平衡失调都可以引发颈椎失稳[11]。

手法治疗颈性眩晕主要机理在于恢复颈椎稳定性,纠正颈椎动静力平衡失调,达到解肌痉挛、疏通经络、调和脏腑、醒神开窍。施杞教授根据“舒筋理筋正骨、调和气血脏腑、恢复脊椎平衡”理论原则,在颈性眩晕治疗过程中要求手法主要依靠对穴位、经筋、皮部刺激来引起经络感应,最终达到通过自身的调整来治疗疾病[12]。刘保新等[13]认为通过手法微调脊柱关节,松解局部软组织粘连,使交感神经达到兴奋,改善局部的微循环及神经营养功能,同时脊柱微调手法通过纠正颈椎关节局部关系紊乱的前提下并未对局部神经、血管造成刺激,增加椎动脉血流量,改善脑部供血。仰卧位颈椎牵引主要机理在于通过枕颌带、牵引架、秤砣三者之间的力学关系,对狭窄的椎间隙和椎间孔起到拔伸牵拉作用,使受到刺激压迫的神经根等组织得以缓解,炎症水肿得以吸收。关哲等从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生物力学角度研究发现[14],第一颈椎是头部在中立位、前屈、后伸的应力集中点,仰卧位牵引对颈椎生理曲度的恢复最好,而且安全性系数较高[15]。

笔者基于中医五脏六腑理论和经络走行,并结合人们饮食、生活习惯给予“解肌通脉、醒神开窍”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主要理论依据为受现代生活压力和生活习惯的影响,颈性眩晕患者常表现为眩晕、颈项部肌肉痉挛,更严重的颈性眩晕患者常伴有焦虑、失眠症状,通过俯卧位“解肌通脉”手法,便于患者颈项部筋肉关节充分放松,减轻椎动脉血流阻力和重力影响;仰卧位捏拿肩关节手法配合颈椎调整手法延伸到头面部,使错位的颈椎小关节得以恢复,从而改善颈部血流并且调整颅内供血,仰卧位“醒神开窍”手法主要针对头面部和颅内血流状况,通过手法由印堂穴、开天门、抹双柳、勾点凤池等穴位,使头面部任督二脉、大肠经、胃经等刺激来疏通头面部经络、调畅气机、使气血上荣于头面,同时对脑神经的刺激可以缓解患者焦虑、失眠、眩晕等症状。配合仰卧位颈椎牵引治疗,更能够恢复颈椎生理曲度,维持颈椎稳定性,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从而缓解临床症状。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解肌通脉、醒神开窍”手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主要在于通过手法调节颈椎的错位,根据经络学理论通过对穴位刺激,缓解眩晕、颈部疼痛、颈部压痛等症状,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解肌通脉、醒神开窍”手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方法可行,疗效满意。

[1]张晓刚,宋敏,秦大平,等.颈椎姿态调衡手法配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不同临床分型的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8):1939-1941.

[2]李建萍,蔡俊,干霞曼.不同方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针灸,2011,31(5):405-408.

[3]左金良,韩建龙,邱思强,等.临床分型在颈性眩晕治疗中的意义[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9(23):1961-1963.

[4] 杨学锋,张晓刚.浅谈颈源性眩晕的诊治[J].甘肃中医,2007,20(11):9-10.

[5]葛植厚.颈性眩晕临床诊断标准初步探讨[J].颈腰痛杂志,1999,20(4):295-296.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7]董万涛,宋敏,蒋宜伟,等.“柔筋养精”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7):2294-2297.

[8] 范志勇,王卫强,钟荣芳,等.寰枢关节错缝所致颈性眩晕的诊断及手法治疗[J].颈腰痛杂志,2012,33(5):367-369.

[9]李永超,彭宝淦.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诊治新进展[J].中国矫形外壳杂志,2015,23(3):250-253.

[10]Kristjansson E,Treleaven J.Sensorimotor function and dizziness inneck pain:implications for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J].J Orhop Sports Phys Ther,2009,5:364-377.

[11]谢强,汪青.手法结合牵引治疗中老年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8,16(11):1-3.

[12]李军,叶秀兰,唐占英,等.整颈三步九法推拿治疗颈性眩晕患者6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3,54(24):2110-2113.

[13]刘保新,王力平,徐敏,等.穴位组织松解与埋线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7(2):123-129.

[14]关哲,马迅,梁凯恒,等.上颈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寰椎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9(7):56-60.

[15]连清,刘伟超,王伟光,等.“调神益智”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4):575-578.

R255.3文献标志码:B

1004-745X(2016)06-1100-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6.06.048

(2015-08-05)

猜你喜欢

颈性通脉颈椎
颈椎为什么易发病
养护颈椎,守住健康
立普妥联合降脂通脉汤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疗效评估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颈椎
药品包装用复合膜与通脉颗粒的相容性
通脉汤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术期PLT、PAgR、D-D和TEG的影响
失眠可能与颈椎有关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通脉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