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回路转识图形
——七年级下学期几何重点概念解读
2016-09-05姜红
姜红
峰回路转识图形
——七年级下学期几何重点概念解读
姜红
七年级下学期的课本中与几何有关的章节是第七章和第十二章,分别是《平面图形的认识(二)》和《证明》.第七章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平行线和三角形.平行线的相关性质和定理是初中几何学习的基础,比如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就是依据平行线的相关性质推导出来的.因此可以认为,第七章里前面平行线的相关内容是为后面三角形的内容做铺垫,而多边形内角和、外角和又是三角形相关内容的延伸.整个第七章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整体,它还是八年级学习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内容的基础,是初中几何知识最重要的基础.第十二章《证明》则简要介绍了常见的说理证明的方法.内容比较简略,本文不赘述.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第七章的内容,下面给同学们解读一下其中的重要知识点.
重点1:平行线的判定(即直线平行的条件)
关于这个内容,课本共有三条结论: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其中,结论1是基本事实,是人们公认的真命题,无须证明.结论2和结论3,可以用定理 “对顶角相等”、“同角的补角相等”再经由结论1加以证明,是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例1如图1,直线l1、l2被直线l3、l4所截,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直线l1∥l2的是().
图1
A.∠1=∠3 B.∠5=∠4
C.∠5+∠3=180° D.∠4+∠2=180°【分析】依据平行线的判定的三条结论可知:
A.已知∠1=∠3,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以判断,故命题正确;
B.不能判断;
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可以判断,故命题正确;
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可以判断,故命题正确.
故选B.
【点评】正确识别“三线八角”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是正确答题的关键,不能遇到相等或互补关系的角就误认为具有平行关系,只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才能推出两直线平行.
重点2: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课本共有三条结论,合起来可以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其中“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在证明时还初步使用了反证法进行说理(参看教材16页).后两个定理,可以经由“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直接加以证明.
例2 (1)如图甲,AB∥CD,试问∠2与∠1+∠3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
甲
乙
(2)如图乙,AB∥
CD,试问∠2+∠4与∠1+
∠3+∠5一样大吗?为什
么?
(3)如图丙,AB∥
CD,试问∠2+∠4+∠6
与∠1+∠3+∠5+∠7哪
个大?为什么?
丙
你能将它们推广到一般情况吗?请写出你的结论.
【分析】看这“峰回路转”的折线夹在两条平行线之间,容易联想到内错角这一形象.这样就可以依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来添加辅助线进行解题.具体解法如下:
(1)∠2=∠1+∠3.过点E作EF∥AB,∵AB∥CD,
∴AB∥CD∥EF,∴∠BEF=∠1,∠CEF=∠3,
∴∠2=∠BEF+
∠CEF=∠1+∠3;
(2)∠2+∠4=∠1+∠3+∠5.
图2
分别过点E,G,M,作EF∥AB,GH∥AB,MN∥AB,
∵AB∥CD,
∴AB∥CD∥EF∥GH∥MN,
∴∠1=∠BEF,∠FEG=∠EGH,
∠HGM=∠GMN,∠CMN=∠5,
∴∠2+∠4=∠BEF+∠FEG+∠GMN+ ∠CMN=∠1+∠EGH+∠MGH+∠5=∠1+ ∠3+∠5;
图3
图4
(3)∠2+∠4+∠6=∠1+∠3+∠5+∠7.
分别过点E,G,M,K,P,作EF∥AB,
GH∥AB,MN∥AB,KL∥AB,PQ∥AB,
同(2)可得
∴∠1=∠BEF,∠FEG=∠EGH,∠HGM= ∠GMN,∠KMN=∠LKM,∠LKP=∠KPQ,∠QPC=∠7,
∴∠2+∠4+∠6=∠1+∠3+∠5+∠7.
归纳:开口朝左的所有角度之和与开口朝右的所有角度之和相等.
重点3:图形的平移
图形的平移是初中学习的三种最重要的几何变换之一.另外两种重要的几何变换——轴对称、旋转将在八年级学习.平移的两个要素是方向和距离.这可以分别用具体的方向和距离给出,也可以用一个有向线段给出,比如像“把△ABC平移,使顶点A移动到点A′的位置”这样的说法.图形的平移的结论有:平移前后的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此外,同学们还要掌握平移图形的画法.
例3 如图5,经过平移,四边形ABCD的顶点A移到点A′,做出平移后的四边形.
图5
图6
【分析】依据“平移前后的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过点B、C、D分别作直线AA′的平行线,并在直线上分别截取BB′=CC′=DD′=AA′,再顺次连接A′、B′、C′、D′即可(如图6).
【点评】考查平移变换作图.关键在于做出平移后的对应点.
重点4:三角形的重要线段
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是三角形的重要线段.解题时要依据其定义,转化为相应的数量关系或者位置关系,再加以运用.通过画图,同学们可以总结出: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三角形内一点,三条中线交于三角形内一点.这两个结论的证明比较有难度,将分别在八年级和九年级给出.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这点的位置与三角形的形状有关.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在三角形内;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在直角顶点;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在三角形外部.
例4在△ABC中,画出边AC上的高,下面4幅图中画法正确的是().
【分析】作哪一条边上的高,从所对的顶点向这条边或这条边的延长线作垂线段即可.故而,在△ABC中,画出边AC上的高,即是过点B作AC边的垂线段,正确的是C.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高,要抓住定义“在三角形中,从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顶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作三角形的高”.
重点5:多边形的外角和与内角和
这一部分内容包含: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其中,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是基础和出发点.
在小学,我们就已经知晓“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这个结论.到了初中,同学们还需要掌握这个结论的证明方法.这个定理的证明方法有多种,以下仅举出其中一种:
如图7所示,在△ABC中,过A引l∥BC.
图7
∵l∥BC,
∴∠B=∠1,∠C=∠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BAC+∠2=180°,
∴∠A+∠B+∠C=180°.
即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还直接得出以下结论:①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对n边形适当分割,使其转化为若干个三角形,还可以得出n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并最终得出n边形外角和为360°.
例5认真阅读下面关于三角形内外角平分线所夹角的探究片段,完成所提出的问题.
探究一:如图8,在△ABC中,已知O是∠ABC与∠ACB的平分线BO和CO的交点,通过分析发现∠BOC=90°+∠A,理由如下:
∵BO和CO分别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
∴∠BOC=180°-(∠1+∠2)=180°-(90° -∠A)=90°+∠A.
图8
图9
(1)探究2:如图9中,已知O是∠ABC与外角∠ACD的平分线BO和CO的交点,试分析∠BOC与∠A有怎样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2)探究3:如图10,已知O是外角∠DBC与外角∠ECB的平分线BO和CO的交点,则∠BOC与∠A有怎样的关系?(直接写出结论)结论:_________.
图10
图11
(3)拓展:如图11,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O是∠ABC与∠DCB的平分线BO和CO的交点,则∠BOC与∠A+∠D有怎样的关系?(直接写出结论)结论:__________.
(2)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表示出∠OBC和∠OCB,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答;
(3)同(1)的求解思路.
具体解法如下:
理由如下:∵BO和CO分别是∠ABC和∠ACD的角平分线,
∵∠2是△BOC的一个外角,
(2)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和角平分线的定义,
在△BOC中,
在△BOC中,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熟记性质并准确识图、整体思想的利用是解题的关键.本题的四个图形属于同一个系列,放在一起比较更容易相互联系进行理解.
在几何内容学习的时候,“转化”是常出现的字眼.“转化”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我们不断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往往也是不断把新知识转化为已学知识的过程.望同学们能领略其中的奥妙,学得轻松,学得高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