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住房城乡建设行业智慧政务信息资源规划
2016-09-04车黎刚
文|车黎刚
从顶层设计的高度认识信息化工作,厘清行业管理与公众服务的关系,打通行业间信息孤岛,构建住房城乡建设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平台,助力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历经“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基本完成信息化管理机构的建立。以江苏省为例,85%以上的市、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建立了信息化专门机构,拥有了800多人的信息化专业队伍,信息化建设的软硬件投入每年在 8500 万元以上。在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数字城乡规划、基于网格化的数字城管、房地产市场动态监控和住房保障信息化建设、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及信息平台构建,基于 LBS 定位、人脸识别和传感技术打造智慧工地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江苏有29个城市成功申报智慧城市试点,信息网络技术在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得到普遍应用,成效显著。
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主要职能和行业结构
“一规”(城乡规划);“一管”(城市管理);“三建”(工程建设、城市建设、村镇建设);“四业”(住宅与房地产业、建筑业、市政公用行业、勘察设计咨询业)。
住房城乡建设行业面向的行业类别多、行政业务量大、工作流程复杂、与社会的关联度高,其监管的行业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一厅对多局(1:N)”的行业结构(如图1所示)。
国家层面:“一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省级层面:“一厅”:省(直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
图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一厅对多局(1:N)的行业结构
市、县、区层面:“多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委)、规划局、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城市管理局、园林(市政)管理局、住房公积金中心。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对应13个省辖市68个委、局、中心,若对应到县市主管部门,则超过 200 个。
信息化总体框架设计
信息化资源规划和总体设计立足行业核心业务、着眼住房城乡建设行业发展,坚持“以需求为驱动、以业务为核心、以数据为载体”,分析需求、梳理事项、优化流程、突出数据建设,实现各级行政部门 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
服务科学决策:确保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相关部门准确掌握住房城乡建设行业信息,提高效率、服务科学决策。
促进协同共享:建立信息资源目录和数据库逻辑模型,确定住房城乡建设相关数据的共享模式,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促进政务工作协同。
图2 住房城乡建设信息化框架逻辑模型
图3 住房城乡建设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图4 基于同一门户应用集成信息共享平台框架
深化资源整合:着眼于住房城乡建设中心工作,深化资源整合,提高信息利用效率,满足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对住房城乡建设的需求,形成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和信息化服务体系,为信息化发展构建动态的、可管理的整体框架。
提高监管效能: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建立相关数据、相关业务的关联关系,为并联审批和联动监管提供技术支撑,提高行政监管效能。
信息资源规划和总体设计采用信息化顶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设计业务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厘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明确信息化建设内容与管理业务的 关联,提出适应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行政体制现状、适应管理需要、与管理业务紧密融合、相关信息有效关联的信息化总体布局,并能够引导业务规范化、指导今后信息化建设实践的总体设计。应用“建用并举”的建设方法,强化资源整合,做好统筹开发,重视标准化、组件化,坚持松散耦合、快速集成的原则。
框架逻辑模型:包括7个组成部分,分为5 个层次构成。
上层:业务架构,即业务领域的构成情况、用信息化方法对业务的描述,是业务系统的表现形式。中间层:数据标准和资源目录;下层:应用支撑和基础设施;技术架构是总体框架的重要部分,从技术的角度指导和支撑数据标准、资源目录、应用软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应信息系统的数据、工作流和硬件支撑的实现;规范、制度和安全贯穿所有架构层次。
业务架构模型:围绕住房城乡建设管理的主要任务,信息化总体框架体系由1个目标、6条主线、1套业务资源目录和共享交换体系、1个公共资源信息数据中心、1套工作保障体系组成。
1个目标:建立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决策分析信息平台。各业务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将积累大量的住房和城乡建设业务数据,经过ETL过程,将各类业务数据的汇聚至决策分析信息平台,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为住房城乡建设政策制定和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6条主线:通过实现城乡规划监督管理、住房保障和房地产市场监管、建筑市场监督管理、城市建设管理信息、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和电子政务与信息服务等6条核心业务主线信息化,提高住房城乡建设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1套业务资源目录和共享交换体系:建立1套业务资源目录和共享交换体系,在统一的信息化建设规范、数据标准、管理制度下建设业务系统,实现异构多源数据共享。
1个公共资源信息数据中心:通过建立包含法规库、人员库、企业库、项目库、信用库等公共资源库,利用业务资源目录和共享交换体系从相关业务系统中抽取数据信息,同时为各业务系统提供统一、标准、实时的信息服务,实现信息共享应用。
1套工作保障体系:建立信息化工作保障体系,从制度上规范和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有序进行,避免重复投入、重复建设,确保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数据架构模型:应用面向服务的架构(SOA),构建信息协同组件,解决异构资源和异构系统的数据整合。这种基于标准的服务架构,向下衔接公共基础数据库完成数据的存储、发布和获取,向上为各个业务条线的需求提供数据支持,并按照梳理事项、明晰资源、制定标准、适时交换、突出关联、深度处理的程序进行。
重点突破问题和关键技术应用
突破行业信息化重建设轻规划的传统思路,建立基于数据标准化、应用组件化的系统实现新模式。
研究出台建设事业信息化政策,加快建立建设事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开展建设事业信息化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通过实施信息化试点示范工程等方式,建立以“ 智慧建设 ”为核心的适合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的数字化标准体系。
突破条块分割的应用系统,建立基于统一门户应用集成(EIP)信息共享平台。
图5 基于云服务架构的公共基础数据中心
图6 数据交换并行处理引擎框架
图7 基于4A理念的系统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统一门户处于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集成阶段,其提供集中访问应用和信息的手段,是信息化的重要基础之一。统一门户基于Internet/Intranet上的公共信息资源中心,将住房城乡建设行业内部各个分散的、无关联的“信息孤岛”相互关联起来,使工作人员可以浏览相互关联的数据,同时可以进行相关的事务处理,并及时获取相关信息。
突破省市数据交互瓶颈,建立基于云服务架构的公共基础数据中心。
针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行政管理业务具有的 层级(省/市/县)、多源(不同行业)和 异构(不同事项类别)的特点,建立政务云架构适用于建设部门公共基础数据中心建设方案,通过建设省、市两级云服务平台,既可有效实现省级应用和市、县级应用的逻辑分离,又可支撑各级个性化应用。
省级平台:按照行政职能划分,承担公共基础数据中心的数据加工、数据管理、数据存储职能,一次采集,共享应用,为全省建设行业公共基础数据应用提供支撑。
数据加工:对从各业务系统中抽取的数据进行ETL处理,数据加工中心处理的数据量较大,因此适合采用并行处理模式,由多个数据加工节点并行计算。
数据存储:采用数据仓库技术,负责海量数据存储和数据库处理。因为存储数据和查询处理量大,适合采用支持云架构的分布式数据库。
数据管理:具有元数据管理、数据质量管理和维护等功能。
地方平台:承担地方数据归集和共享的职能,它的数据可由省级公共基础数据平台向下交换的数据和地方业务数据构成,为地方个性化业务应用提供数据支撑。省级公共数据平台可以和地方平台共享网络和硬件资源,逻辑上可分离,也可独立建设各自的物理承载平台。
交换平台:将省级与地方平台对接在一起,实现信息共享共用。数据交换平台需要支持并行计算和线性扩展,可满足不断增长的数据交换请求,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资源匹配。为了应对省、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复杂的系统应用环境和多样化的应用场景,数据交换平台应具有支持多种接口协议、支持消息存储与转发、支持消息路由、支持不同消息格式转换、支持数据压缩传输、支持数据加密传输和提供数据交换监控管理等功能。
突破信息化建设重业务实现轻信息安全,建立基于4A理念的系统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4A统一安全管理平台解决方案,融合统一用户账号管理、统一认证管理、统一授权管理和统一安全审计四要素后的解决方案将涵盖单点登录(SSO)等安全功能,能够为客户提供功能完善的、高安全级别的 4A 管理,并能够为用户提供符合规定要求的内控报表。
住房城乡建设信息化要在“十三五”规划和总体框架下,以建立公共资源目录和标准化体系为切入点,加快推进住房城乡建设公共数据基础平台建设,实现信息数据资源按需有序流转,加强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以打通行业间异构系统数据交换壁垒为重点,实现数据资源的协同归集和管理,逐步消除信息孤岛,为资源整合和共享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