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新模式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
2016-09-04孙璟璐
文|本刊记者 孙璟璐
建筑行业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就是要走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道路。针对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居高不下、建筑资源消耗水平远高于发达国家、建筑工业化和信息化程度还很低的现状,建筑业应以信息技术为抓手,推动建筑行业实现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眼下,现代建筑的特点往往是超高、大跨度、大规模体量,深基础、深层地下空间、深海开发,建筑造型、结构体系复杂。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国内现有的摩天大楼350座,在建的摩天大楼287座,全球在建的摩天大楼87%在中国;规划的摩天大楼则有461座。如果一切顺利,五年后中国摩天大楼的总数将超过1000座,是现今美国的4倍。
由于长期的过度竞争,建筑企业特别是设计与施工企业的技术水平低,科技进步投入不足。有关部门测算,在我国建筑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中不到30%是靠技术进步获得的,远远低于40%的全国平均水平。庞大的建设规模与目前的设计与施工水平严重不协调,建筑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众所周知,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14年城镇化率达到54.77%,2014年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7.03%。现阶段,我国每年在建工程约70多万个,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居第4位,在工业、农业、商贸业之后,在交通运输通讯业之前。
建筑业也是一个庞大的产业,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统计的建筑施工企业70061家,从业人员4043.4万人;勘察设计企业14692家,从业人员130万人。2014年统计结果为建筑施工企业79528家,从业人员4499.31万人;勘察设计企业18280家,从业人员212万人。
建筑业是一个高消耗产业,它消耗了大量资源和能源。相关资料显示,建筑业消耗了全国45%的水泥,50%以上的钢材,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则消耗了接近50%的能源。建筑业还是一个高排放产业,工程建造过程又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等约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施工垃圾约占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每1万平米的住宅施工,产生建筑垃圾量达500~600吨;施工粉尘占城区粉尘排放量的22%;民用建筑的二次装修又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信息技术促进建筑行业管理水平提高
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建筑业既是技术工作,也是政治任务。勘察设计行业在工程建设领域率先应用计算机技术,成为我国信息化建设起步早、发展快、效益高的行业。勘察设计行业自80年代后期开始推广CAD技术,到2000年基本实现了“甩掉图板”。不仅彻底把工程设计人员从传统的设计计算和绘图中解放出来,还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方案优化、改进和复核上,提高设计效率十几到几十倍,缩短了设计周期,提高了设计质量,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CAD技术的普及应用,使勘察设计企业的局部生产环节实现了信息化,实现了勘察设计企业的第一次革命。与此同时,经过“十五”和“十一五”的研究与实践,CAM技术(计算机辅助管理) 在设计、施工以及各行业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并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当然,建筑业信息技术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工程设计、施工与运行维护的各阶段,以及每一阶段的各专业、各环节都在应用软件辅助专业工作。设计与施工等领域的从业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信息共享,二是协同工作。
设计、施工与运行维护中信息应用和交换不及时、不准确的问题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和风险的产生,“错漏碰缺”造成的资源浪费也很严重。建筑业的同行都对这样两个专有名词耳熟能详,一个叫“错漏碰缺”,另外一个叫“设计变更”。有了“错漏碰缺”,就需要做“设计变更”,这对设计师来说,意味着工作量增大;对承包商来说,意味着待工、窝工、返工;对发展商来说,意味着工期可能延误、造价可能提高、质量可能降低;对社会来说,意味着人力材料浪费、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对可持续发展造成挑战。
目前,工程变更与签证价款已成为施工企业获得额外收入的来源之一,可占合同价格的10%到25%。2008年长春市审计局对市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审计中,抽查了其中的13个项目,发现变更与签证部分造价占工程总投资的22.23%。此外,信息丢失造成的损失也很大,美国的麦克格劳.希尔( McGraw Hill)发布了一个关于建筑业信息互用问题的研究报告“Interoperability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该报告的统计资料显示,数据互用性不足使建设项目平均增加3.1%的成本和3.3%的工期延误。
信息孤岛几乎是国内外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到一个行业,小到一个企业、一个部门,数据不能有序流通、信息不能共享,信息孤岛给行业和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解决各个系统间的数据交互和业务集成,也成为建筑行业和企业信息化的主要战略目标之一。
信息技术助力建筑业效益提升
建筑业的任何一点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都十分巨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如何充分利用21世纪新的技术资源,改造传统的建筑业,是摆在建筑行业面前的一项十分急迫的任务。
BIM 技术的出现为整个建筑行业提供了新的竞争力,它提高了全行业效益,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提升个人工作质量与效率。实际上,早在1998年,我国政府有关部门、科研组织IFC标准就开始了BIM的前期研究。2007年以前,部分企业的部分技术人员开始尝试BIM技术应用。2007-2011年,部分企业或工程开始有组织地开展BIM技术研究应用,并获得良好效益。2012年开始,一些企业开始统筹规划,推进BIM技术应用。
目前,BIM已成为行业发展的热点,不仅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重视,各级领导也十分重视,并期望以BIM为核心的最新信息技术,成为支撑行业技术升级、生产方式变革、管理模式革新的核心技术。
建筑行业的各个企业都在积极探索BIM的应用,一些企业和项目也取得了可观效益。在工程应用方面,2007年BIM进入中国设计领域,从上海世博会国家电网馆工程、天津中钢大厦工程到深圳机场扩建等大型工程均采用BIM技术设计。目前,一些大型设计单位正在纷纷成立BIM团队,编制企业级BIM实施标准和指南。2010年5月, BIM进入上海中心工程,由业主牵头对设计、施工和运营全过程的BIM技术应用进行了全面规划,整合设计、施工和设备安装单位,启动BIM在“设计-施工-安装-运维”的一体化应用。
中建总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李云贵介绍到,在设计中BIM应用较多的方面包括建立了三维设计模型,各专业设计之间可以共享三维设计模型数据,进行专业协同、碰撞检查,避免数据重复录入。使用相应的软件直接进行建筑、结构、设备等各专业设计,部分专业的二维设计图纸可以从三维设计模型自动生成。可以将三维设计模型的数据导入到各种分析软件,例如能耗分析、日照分析、风环境分析等软件中,快速地进行各种分析和模拟,还可以快速计算工程量并进一步进行工程成本的预测以及设计成果的可视化表达与沟通。
在施工阶段BIM应用则包括施工投标:科技支撑发展、服务经营,提升中标率;施工准备:施工组织方案模拟与优化、碰撞检查、可视化交底等,直接效益良好;施工过程: 4D、 5D、质量、安全等;施工管理:BIM与ERP融合,高级应用。
BIM技术应用可以提升项目集成化交付的能力。BIM模型信息的完备性、关联性和一致性使得项目各个阶段、项目参建各方都有了统一的集成管理环境。随着BIM模型数据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维等各个阶段不断得到创建、整合与升级,为建筑全生命期各阶段的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材料和成本等业务的集成化管理提供了有利支撑。
可以说BIM技术是引领建筑行业信息化走向更高层次的一种新技术,它的全面应用将为建筑行业的科技进步产生无可估量的影响,大大提高建筑工程的集成化程度。同时,也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效益,使规划、设计、施工乃至整个工程的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降低成本,减少返工,减少浪费,促进了项目的精益管理,加快了行业的发展步伐。
推进建筑业信息技术应用
推进BIM技术应用需关注的几个问题,包括正确理解,软件工具,标准规范,人才培养,正确应用,技术集成,法律环境,领导态度等多个方面。
正确理解BIM能力的三个方面,即信息共享能力,是BIM的核心;做好工程——完成专业任务能力,是BIM的目标;协同工作能力,是BIM的应用过程。明确角色,要明确 BIM基础理论研究主要针对高校;BIM标准与技术政策则主要面向政府;BIM应用软硬件主要依赖软件公司; BIM工程应用则主要针对建筑企业。
BIM技术作为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其应用与推广对建筑行业的科技进步与转型升级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也将给建筑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动力,将大大提高工程项目的集成化程度和交付能力,进一步促进工程项目的效益和效率的显著提升。
当然,并不是说应用了BIM就会从头到尾彻底改变企业。实际上,在应用BIM后,企业的核心业务内容、模式不会改变,企业员工基本岗位职责划分也不会改变。随之而来的会改变企业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构成,改变企业使用的软件工具,改变企业的工作方法和流程,并改变企业的交付成果形式、内容、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