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BIM 领跑未来
2016-09-04王景
文|本刊记者 王景
目前来看,建筑行业的建造质量、投资控制、安全监管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沟通效率较低。BIM是目前为止提高沟通效率比较有效的手段,BIM技术把可视化与信息化相结合,能保证信息完整、准确、一致、及时性。应用BIM可以更好理解设计意图,提高项目设计质量,大幅减少施工冲突,降低项目变更数量,建造项目周期可控,建造项目费用可控,建造项目风险可控,有效提高沟通效率。
可以说BIM为建筑行业带来了一系列变革,各地方也针对BIM技术应用出台了相关的BIM政策标准。上海市提出到2018年上海市交通建设工程BIM应用指标,市属政府项目在设计阶段BIM技术应用率达到45%,施工阶段BIM技术应用率达到35%,运维阶段BIM技术应用率达到35%。申报市级和国家级优秀勘察设计、施工及市级金奖等奖项的工程,必须实现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内BIM技术应用,平均应用率达到50%。
上海市交通建设工程BIM共享管理平台研发计划包括,2016年研究BIM共享管理平台,认证平台开发环境,确定标准模型信息存储格式,实现设计与施工信息交换共享。2017年则启动研发BIM共享管理平台,实现施工与运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2018年争取BIM共享管理平台研发完成,实现设计、施工、运维一体化信息交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末,建筑行业甲级勘察、设计单位以及特级、一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掌握并实现BIM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应用。
《上海市推进BIM技术应用指导意见》则表示要通过分阶段、分步骤推进BIM 技术试点和推广应用,到2016年底,基本形成满足BIM 技术应用的配套政策、标准和市场环境。上海市主要设计、施工、咨询服务和物业管理等单位普遍具备BIM技术应用能力。到2017年,上海市规模以上政府投资工程全部应用BIM 技术,规模以上社会投资工程普遍应用BIM 技术。
湖南省则提出要在2018年底前,制定BIM技术应用推进的政策、标准,建立基础数据库,改革建设项目监管方式,形成较为成熟的BIM技术应用市场。2020年底,建立完善的BIM技术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90%以上的新建项目采用BIM技术,设计、施工、房地产开发、咨询服务、运维管理等企业全面普及BIM技术。
广西省要求到2017年底,基本形成满足BIM技术应用的配套政策、地方标准和市场环境。到2020年底,甲级勘察、设计单位以及特级、一级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工程施工企业普遍具备BIM技术应用能力,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建筑、申报绿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和绿色生态示范小区新立项项目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中集成应用BIM的项目比率达到90%。
虽然各地都在积极出台推广应用BIM技术的相关政策,但就现阶段BIM应用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BIM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在三维建模过程中BIM软件的各种专业构件库不完备,需要用户自定义构件,曲面建模还要其他的专业软件如Rhino完成后导入。BIM 软件产生的一个专业的模型文件很容易就超过了100MB,即便是配置很高的机器,软件运行效率也会迅速下降。除此之外,BIM软件在模型文件的数据共享上基本都采用了国际 IFC 数据标准,但是各种BIM软件的导入与导出 IFC 文件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不支持导入,有的不支持导出,有的导入自己导出的 IFC 文件也出错。在BIM应用过程中,现阶段基本上还只是停留在几何信息的共享,大量的非几何属性信息甚至都没有被创建在各专业的BIM模型中,同时,项目过程中各阶段产生的BIM模型在竣工后该按什么样的标准进行交付才能在后期的运营管理阶段长期使用也是目前BIM应用面临的问题。
具体来看,设计阶段BIM技术应用阻力的外因包括BIM技术对构件库具有一定依赖性,而国外软件产品在构件库的本土化上做的不够,这就使得国内设计院如果要应用BIM技术软件,就必须自己开发构件,这对于设计院来说是很难承受的。内因则是目前BIM技术应用不得不考虑很多CAD时代的习惯细节表达,以及与3D视图不一致的2D平、立、剖视图表达。BIM是一个长期投入和持续提高的过程,但是很难在短期内增加企业产量。
不可否认,目前BIM应用仍有各方面难题有待解决,但BIM应用已经从最初的“无人问津”发展到现在的大范围普及。随着BIM技术的不断深入应用,BIM技术正与其他信息技术进行结合。BIM技术与移动技术结合,可以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获取信息;BIM技术融入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提取监控、监测信息;BIM技术+云技术,则可以实时处理信息;BIM技术还可以结合激光扫描技术,能够真实提取建造信息;BIM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结合,能管理海量工程信息;BIM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则可以实现共享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