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的时代—上海油画雕塑院建院50周年文献展”综述

2016-09-03

油画艺术 2016年1期
关键词:布面雕塑油画

(2015年12月27日下午1:30,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担任指导单位,上海油画雕塑院主办的“我们的时代——上海油画雕塑院建院50周年文献展”于院美术馆隆重开幕,下午2:30分于展览现场举办学术座谈会,该展展期为2015年12月28日至2016年1月28日)

自1965年创立至今,上海油画雕塑院已走过五十载风雨历程。从第一代的吴大羽、张充仁、周碧初、俞云阶等中国现代艺术先驱,到新中国培养的第二代、第三代艺术中坚,以及日益成长起来的第四代新生力量,四代艺术家默默耕耘、艰苦奋发,贡献了自己最宝贵的艺术激情与创作才华,他们的共同创造与努力,为上海油画雕塑院塑造了一个具有传承性和活力不断更新的创作集群形象。纵观上海油画雕塑院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它与时代的变化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紧密的呼应与映射关系。上海油画雕塑院在不同发展阶段均有堪称美术史意义的杰作诞生,并且在整个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些关键时间节点上,上海油画雕塑院艺术家中亦不乏引领潮流之辈,产生过名噪一时并在艺术史进程中留下鲜明印迹的先锋作品。上海油画雕塑院的发展历程可以成为中国油画雕塑发展史的一个有力佐证,事实上它也正是这段历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国际化、当代化进程,中国艺术面临文化身份与主体价值观的确认及如何面向国际的问题。面对新的时代课题与发展要求,上海油画雕塑院积极应对,调整方略、开拓创新,在当代艺术的创作、研究、展示、交流与教育等工作上不断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多元开放的创作格局与艺术特点,不仅带给自身新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也为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艺术创造注入新的活力,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建设不断提供新的视觉样本和艺术思维。

本次文献展以“我们的时代”为主题,通过“先贤风华”“源起与汇合”“宏大叙事”“多元探索”“当代观照”五个板块的设置,将与上海油画雕塑院50年历程相关的各类文献素材和作品的脉络做了一次系统的梳理与整合,不仅呈现其丰富的历史发展样貌和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还凸显其在上海乃至中国现当代美术发展中的价值、意义与影响。展览中,不仅有珍贵的历史重温与经典回放,有精彩的现实观照与多维呈现,还有反映面向未来无限可能的前瞻性思考与探索。希望展览能引领观众进入这段不平凡的历程,获得对油雕院建院50周年发展与成就最真切的体验与感受,同时也对这份沉甸甸的历史所导引的美好未来充满期待。

一 、先贤风华

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的代表人物,中国现代油画和雕塑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同时也是上海油画雕塑院历史上前辈级艺术大家,吴大羽、张充仁、周碧初、俞云阶,他们的学术思想、艺术风范、精神与品格影响和滋养了上海油画雕塑院的一批艺术中坚。

“先贤风华”专厅以综合而概要的方式来呈现四位先生的学术思想与艺术风华,向他们的成就致以深挚的敬意。

二、源起与汇合 1965年以前

新中国成立之初,美术界面临两方面的任务:一是进一步完善始于延安时期的对旧形式和旧样式的改造,使不同的美术门类更好地做到普及,创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文艺;二是美术如何为新的时代服务,进一步贯彻党的方针和政策,使广大群众认识和了解新中国。

周碧初 北海公园布面油画 98cm X 98cm 1965年

在上海油画雕塑院建立之前的15年间,顺应着各种创作任务和展会的需求,上海这座城市的油画和雕塑人才始终处于不断地汇合与调整状态。1949年上海人民美术工厂成立(1956年更名为上海美术设计公司),1957年中国雕塑工厂华东工作队成立(1958年并入上海美术设计公司),1959年筹建中的上海中国画院附设中等美术学校成立,以及间断性存在的私人性质的“充仁画室”“哈定画室”,处于孤独创作中的吴大羽,从印尼返回祖国的周碧初等。至1960年,在中等美术学校基础上成立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吴大羽、张充仁、周碧初、哈定等加入,一年后美术设计公司雕塑室并入美专,上海的油画、雕塑人才首次实现大整合,成为1965年创建的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现上海油画雕塑院)最基础的创作力量。

这一时期,延安的革命美术样式、民国时引进的西方古典写实技巧、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模式,成为美术界建设“人民新文艺”的重要参照和主要指导方法,其间“民族化”口号的提出,也令美术工作者们在新的文艺创作中融入了民族的艺术手法与审美趣味。

三、宏大叙事 1965—1977年

1965年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以油画、雕塑为主体的专业创作与研究机构,它的创建可以说是在时势的推动下应运而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方面,当时国家大力倡导文艺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要着重表现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和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形象,表现革命的历史、斗争、建设和人民生活,以树立新的国家形象与社会精神风貌,响应这一号召,上海各政府机关、基层单位对这类题材的绘画与雕塑作品有大量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1949年以后上海开展的一些纪念性雕塑项目和主题性美术活动已汇聚了一批优秀的油画、雕塑创作人才,1960年上海美专成立后这些人员基本在美专任职,1963年美专接获上级“办完为止”的政策面临创作人员的出路问题,为留住这批上海亟须的美术人才,上海市特别成立“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隶属上海市文化局)。

油雕室建立以后,即成为上海最主要的美术创作中心。1965年至1978年间,不仅承担了上海的许多政治性、主题性绘画和雕塑项目,还参与、完成了全国的一些重要纪念性艺术工程。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油雕室创作人员在积累了大量创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当时盛行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不断探索研究,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一些艺术风格特征,从而在当时千篇一律的“红、光、亮”模式中脱颖而出。“形式的民族化”“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等文艺创作思想在上海油画雕塑院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领悟与创造性地运用,也产生了一批可以代表这个历史阶段美术创作水准的经典作品。

四、多元探索 1978—1999年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全国范围大规模讨论,“文革”以来的思想禁锢出现松动迹象。同年12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代表中共中央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对文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吴大羽 公园的早晨布面油画 70cm X 75cm 1978年

此后,中国艺术界出现了复苏的景象,思想日益活跃,创作也日渐繁荣。过去的“一元化”创作模式被打破,艺术开始步入正轨,一个生机勃发、开放而多元的新时期到来了。

俞云阶 落叶云烟——瞿秋白在家乡纸板油画 138cm X 60cm 1980年

夏葆元 部长与我布面油画 186cm X 120cm 1986年

周长江 互补系列No.120布面油画 170cm X 160cm 1989年

1978年至1999年,20余年间,和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变革与发展一样,中国艺术也经历了激动人心的变化与成长,创造出让世人瞩目的成果,并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崭新格局。上海油画雕塑院作为置身其间的重要艺术创作研究机构,参与了这一历史性的转型与建构。改革开放以后,思想的解放、视野的开阔、观念的更新、语言的拓展,令上海油画雕塑院的艺术家们焕发出新的激情与活力,创作也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纵观上海油画雕塑院这个阶段的创作,可以发现它与这20余年中国社会、文化、心理的巨大变迁紧密结合,艺术家们敏感于时代的变化,立足现实,更深入复杂地表现人性、反映生活。对艺术本体的精研,对个性化表达的追求,对人本与人性的发掘,始终交织贯穿于他们的创作实践。事实上,在20余年间中国油画雕塑前进道路上的不同探索方向,我们都可以发现走在前列的上海油画雕塑院艺术家们的身影。

五、当代观照 2000—2015年

新世纪以后,中国艺术语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当代性”与“国际化”成为关键词。同时对于“当代性”的内涵与外延,艺术界也在进行积极的讨论与梳理。创造具有中国文化价值的当代艺术渐渐成为艺术界的共识。形式的自由、经验的拓展、观念的更新之后,建立自身的文化核心价值与当代艺术体系成为新的艺术思考的内容和创作研究的课题。

上海油画雕塑院面对新的时代命题与历史使命,秉承关注现实、社会与人生的优秀传统,积极介入与应变,不断推陈出新、开拓进取,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果和良好的业界与社会反响。

李鹏 切开的蛋糕—6布面油画 150cm X 230cm 2010年

石至莹 玛尼堆布面油画 200cm X 300cm 2012年

肖谷 冰川之父布面油画 120cm X 160cm 2015年

猜你喜欢

布面雕塑油画
本期名家 |魏鲁安作品
一张油画
王秋莲
巨型雕塑
詹克兢布面油画
我的破烂雕塑
油画《塬下》
油画
写实雕塑
《岁月长又长》(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