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不息 探索不止—塔 · 雅勃隆斯卡娅的艺术生涯(下)

2016-09-03

油画艺术 2016年1期
关键词:斯卡娅油画画家

古典风格时期

雅勃隆斯卡娅一生都在孜孜追求,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20世纪70年代初的一次意大利之行,又开启了她对艺术创作的新思考。在前一个阶段,她从民间艺术中吸取了大量有益的语汇,但经过意大利之行后,还是对这种装饰风格进行了扬弃,从而进入她创作的第四阶段。这也是她创作上的重要转折点。

1973年,雅勃隆斯卡娅创作了油画《傍晚——古老的佛罗伦萨》,是根据意大利之行的印象创作的。这是一幅带有理想化和浪漫色彩的自画像,也是一幅把肖像形象深刻人格化后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作品。画面中央一个年轻妇女坐在旅馆敞开的窗户前,背对观众。蓬松的头发束在脑后。通过打开的窗户,可以看到佛罗伦萨古城的圆屋顶和墙体。画家巧妙地通过两扇半开的玻璃窗映现出观众看不到的窗外景色,从右面可以看到著名的佛罗伦萨圣玛利亚大教堂的圆顶,从左面又能看到层层建筑物后面的维克奥城堡塔楼顶部,所有这些又增加了画面的空间感和层次感。作者采用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的表现手法,精致地描绘了坐在窗前思索的妇女和窗外古老的佛罗伦萨城市风貌。细腻的画面、宁静的情绪、典雅的色调,室内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呼应,使背景的建筑物与前景的人物有机地统一在一个整体的画面上。也许女画家正希望通过这样的画面,让人们了解中世纪的意大利,体会这个城市笼罩着的安宁、静寂和美丽,从而可以想起那里的教堂、美术馆、博物馆……以及一切美好的事物。

雅勃隆斯卡娅在20世纪60年代创作了一批装饰风格的油画,但当她看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时,受到了极大的启发和震撼,由此反思了那段时间自己的创作。对这段心路历程,她写过一段感人的话:“1972年的意大利之行再一次改变了我的意识。早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具有深广的精神性,那种真挚感让我震惊。它那种力所能及、尽善尽美地表达自己思想的单纯追求是任何其他作品无法模拟的。那时我觉得对一个专业画家来说,在人民艺术中寻找支点并不完全可信,尤其是我的理解仅仅靠遵循表面规律,从创作手法及模拟中寻找支点,就更不可取。由此我认为那一时期自己大部分的作品都缺少好的品味,而且重要的是有点自命不凡,故意追求‘寻找自我’和‘自我表现’。”她在意大利看到富有深厚传统的艺术作品时,更加察觉到油画本身的美和魅力,以及油画语言的真实色彩,那种变化微妙的细腻感,有着独特的视觉效应。对一个画家来说,认识到油画本体的魅力正是对世界本源认识的回归,也是对油画本源认识的回归。雅勃隆斯卡娅受到传统油画的启示后,才突然对油画语言有了新的感觉,她写道:“当过去活跃在画布上的色彩突然开始变成珍贵的有血有肉的实物时,那种早已被遗忘的对富有鲜活性、物质性的美丽色彩的感觉重又出现。这种感觉不止一次地出现,而且越来越频繁。我曾期待这种感觉,最终等到了,得到了,再也没有什么比这种感觉更美好的东西了。这种感觉难以言表,但却是真真切切地存在着。这是认识层面上弥足珍贵的油画(МaСЛЯНaЯ ЖИВОПИСЬ),但可惜的是,我许久之前已经将其丢掉了,那是在二三十年前,正是自己人生的大好时节。我现在觉得,如果当初我能如实地作画,那么在今天看来,我的作品要真实得多。如果我不曾忘记、不曾丢失这种感觉,也许我的那些装饰性的民族风格画会更有意义、更加真实……”可以说,雅勃隆斯卡娅的“回归”是对油画语汇的再认识,也是对油画艺术的再认识。油画这种绘画艺术优于其他绘画艺术的地方就在于油画本身的魅力,由于她领悟到这个重要环节,因此她才会涌现出对色彩的奇妙感觉。

雅勃隆斯卡娅 傍晚——古老的佛罗伦萨布面油画 100cmX120cm 特列恰科夫国家画廊藏 1973年

雅勃隆斯卡娅在意大利之旅中画了大量写生,回国后又为创作《亚麻》继续在生活中搜索了许多写生素材。1977年,她继续采用古典情趣的造型方法创作了大幅油画《亚麻》。在这幅作品中,画家描绘了一个体态端正、纯洁优雅的农妇。她身穿白色衣裳,腰上围着红蓝相间的围裙,表情深沉,脸上略带微笑,站在正在收割的亚麻田野上,双手环抱着一束亚麻。背景是黄昏时刻黄绿色的田园,远处有电线杆和联合收割机,整幅画面宁静和谐。尽管画家表现的是现代乌克兰农妇,但具有高雅的古典情趣,使人联想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理想化的妇女形象和田园风光。在这幅作品中,画家用色沉着、细腻,特别是带有小花装饰的红边蓝围裙的色彩处理,更使人联想起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描绘圣母衣襟时常用的蓝红相间的色彩,整幅画面的色彩浓重含蓄、丰富沉着,颇具内涵和寓意。

1974年,由于《傍晚——古老的佛罗伦萨》的成功,雅勃隆斯卡娅被授予苏联艺术科学院金质奖章;1987年,又因《亚麻》一画的成功,她再次成为“苏联国家奖”金奖获得者。

“印象主义”风格时期

油画《傍晚——古老的佛罗伦萨》获奖后,雅勃隆斯卡娅有一次得到政府的支持,获得到意大利考察的机会。故地重游的她,在威尼斯画了一系列写生,从那些写生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出画家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她开始喜欢在阳光下作画,探求光与色的相映效果,运用细小的笔触点彩和长线条写意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使画面的色彩和谐又生动,既像印象主义,又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表现方式。回到乌克兰后,雅勃隆斯卡娅继续在充分发挥油画材质性能的前提下,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创作了一批这样的作品。她的这些写生作品从表面上看来与印象派画家,特别是毕沙罗(Kamille Pissarro,1830—1903)的作品相似,但实质上她不仅仅停留在光色变化的表层上,而是更注重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的表述,因此大大增加了作品的内涵性。同时这批作品也标志着雅勃隆斯卡娅开始了创作的第五阶段——具有印象主义风格的时期。

雅勃隆斯卡娅 亚麻布面油画 171cmX191cm 特列恰科夫国家画廊藏 1977年

在印象主义绘画派别中,由于画家的思想、风格及具体作品的内容不同,存在着自然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形式主义及古典主义等流派纷纭的复杂现象,如果不对具体作家、具体作品做具体的分析,就会对印象主义绘画得出十分混乱乃至自相矛盾的结论。就以毕沙罗来说,他是一个普鲁东主义者(即具有无政府主义思想的社会主义者),他比印象派的同人们更关心社会和政治问题,并具有进步的人道主义精神,他喜欢描绘农村景色和劳动者农民的形象,由此被人们称作“印象派的米勒”。当然,每一位卓有成绩的艺术大师都是这样立体的。

从整体艺术理念来讲,毕沙罗认为艺术唯一可遵循的大师就是自然,这与雅勃隆斯卡娅的观点完全一致。另外,毕沙罗朴实的画风、沉着的色彩,也是雅勃隆斯卡娅所喜爱和追求的。当女画家在欧洲各大博物馆参观后,曾赞叹不已地说:“和毕沙罗、弗兰切斯科、马莎乔等画家那崇高的、真挚的、纯粹的艺术相比,我们的探索,在我看来就是自我陶醉的矫揉造作。”雅勃隆斯卡娅十分尊重前人的经验,善于吸取有益于自己的东西。她非常赞赏毕沙罗的话:“寻找适合你气质的自然门类,对于作画的画旨来说,应当多着眼于外形和色彩,多着眼于素描……拘泥的素描是枯燥无味的,而且妨碍作品总体的印象,它毁坏所有的感觉。只有正确的明暗层次和细腻的色彩笔触,才会产生好的素描。在一个‘团块’中,最大的困难不是纤毫毕露地画出轮廓,而是要画出内在的本质和事物的主要特征,并用一切方法把它传达出来,不能多考虑技巧。另外,在作画的时候,还要善于选择题材,同时敏锐地察看左右,将目所能及的一切都纳于胸中,不要零零碎碎,画面的整体感要靠色调来配置。可以利用小笔触立刻记下零星的感觉,抓住瞬时的灵光,但眼睛不要只凝视于一点,应该顾到所有的物象,同时观察色彩对其周围所产生的反应。其中最重要的是不要根据条规和原则进行创作,只画那些自己观察和感觉到的,而且要豪迈果断,因此最好不要失掉所感觉到的第一印象,在自然面前不要胆怯……这是人们必须得到的唯一的大师——自然,是永远可以随时请教的一位大师。”雅勃隆斯卡娅就是以自然为师,经常跟朋友们谈道:“要学会爱自然,在自然中感受喜悦。”她自己在作画时经常在大自然中通过明确的笔触,用色点、色束来表现。那些画面上交织融合的色点和色束,使物体的轮廓线变得不那么明确,同时物体上也有色彩的光在跳跃和闪烁。她不再拘泥于斤斤计较的细部,而是用点画和光影来代替,这样给人的总体印象就是:女画家给我们呈现了所有色彩的生动性和真实性。

雅勃隆斯卡娅和毕沙罗的相似之处,不仅仅是都以自然为师,同时还表现在对自然的那种谦逊精神——诚实、质朴,而这种谦逊态度就是提供给画家的一把真正理解自然的钥匙。因此他们作品的共同特点是淳朴,既没有西斯莱的装饰味,也没有莫奈那种幻想的色彩。因为经历、修养、个性及时代环境紧密关联,所以雅勃隆斯卡娅的作品与法国印象主义者相比,就更充满了情感,富有诗意,更具有精神内涵。

雅勃隆斯卡娅欣赏大自然有独特的视角,善于在自己平凡的景象中发现美的真谛。她不止一次地描绘自己的庭院、窗户、树木、花草以及她的家人,不断研究雾、雪、晴、雨和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变化,以沉着的色彩、清新的笔调、灵活的点彩运笔和写意手法抒发自己的感受和心境。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使朦胧的雾景变得既有空间深度,又有丰富的色彩变化,更具有诗一般的意境,令人陶醉;她还反反复复地捕捉挂在树枝上的积雪、窗台上盆花的抽枝发芽、光线投射在室内门户墙壁上的色光变化……

“写生给绘画带来了温暖的鲜活的肉体感,以及与自然统一的感觉。通过色彩去靠近它,感受它,带着爱去体验它,领悟它,就能使绘画形成一种牢不可破的整体感觉,也许这就是写生的实质所在。在我以往的作品中有时会体现出一点失重、冷漠、空虚,而在这里,却是鲜活的肉体和对油画生命的热爱。没有了孤单,只有与自然界的统一和内心的喜悦……”从雅勃隆斯卡娅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她是多么希望从大自然和从实地写生中得到创作灵感,从而创作出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作品。可是正当她向新的探索进军的时刻,1991年8月20日,当时国内发生重大事件——苏联的解体——这对一位孜孜以求的人民艺术家来说,震动太大了,导致心肌梗塞,从此改变了她的创作生涯。

疾病使画家再也不能背着画箱到处去写生了,她只能在画室里通过窗户观察大自然,夏天坐着轮椅在自己的庭院周围,创作一些视线范围以内的景物。

养病期间,有一天她与小外孙在玩耍的过程中,迷上了一种奇特的玩具,那就是用草秸编成的护身符。她开始描绘这些有象征意义的护身符,创造了一个属于她自己的奇特的神话世界。油画尺寸不大,却传达出了深深的哲理含义,不难看出,护身符形象已成为女画家隐喻世界的精髓。在这些形象中,既有麦粒金色交响曲般的回响,又有优美抒情的乐章。如果女画家在《粮食》和《亚麻》的作品中展示给人们的是大地的广袤与苍穹的浩瀚,那么在这些草秸护身符的作品中,她将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对生活的热爱都赋予了这些小小的麦穗。至今她的画室中,满墙都装饰着草秸护身符,悬挂着描绘这些护身符各种形态和色调的油画作品,可以领悟到当年画家的感受和心灵的寄托。

此时的雅勃隆斯卡娅是多么渴望亲自接近大自然!可是由于病魔缠身,只能坐在美术学院里的画室窗口往外探望。“我几十次透过这些奇妙的窗口,在美术学院的院子围墙‘小孔’旁的平台上,画下了古老基辅的这些地方。一年四季,每一天不论天气如何,我都会被它们的传奇色彩所吸引。”病魔虽能阻止女画家外出的脚步,却更有助于她心灵的翱翔。她努力工作,画室里堆满了新作,甚至越画越有感觉,油画技艺也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尤其是1996年以后,她作画更加洒脱雍容,用笔更加自由奔放,色彩更加饱和沉着。例如1997年的《深秋》和《晨雾》,1998年的《在雪地里散步》等作品。“对我来说,这些作品中主要不是情节和主题,而是我想表达的感受。”雅勃隆斯卡娅再一次用作品诠释了她对大自然、对生活、对艺术那份真挚深沉的爱。

心灵深处的表现时期

新世纪来临之际,正当女画家的创作又一高峰来临之时,生活的暗箭又一次降临。几乎是突然之间,雅勃隆斯卡娅提不起右手了。这对一个终身热爱油画的艺术家来说,是多么痛苦和残酷的事情!犹如贝多芬双耳失聪,难以想象,一向调色板不离手的她是如何又一次艰难地度过这场生理和心理危机的。坚强的雅勃隆斯卡娅又一次令所有人都吃了一大惊——谁都没有料到,她居然举起了左手。也许是不可遏止的创作激情,令她能够心手相应吧。她拿起了轻便的色粉笔,在有色纸上继续作画,进入了她最后的变法时期。变法即创造,雅勃隆斯卡娅创造了一种表现性的色粉画,给后人带来很重要的启迪。

雅勃隆斯卡娅 冬天里布面油画 30cm X 30cm 1997年

雅勃隆斯卡娅 窗外秋色布面油画 65cm X 70cm 私人收藏 1998年

世界面对雅勃隆斯卡娅又关上了一扇门,她再也不能在画室里作画了,只能坐在家里,可以探索外边世界的只有厨房的窗口……她画窗外的朝朝暮暮、天空飞鸟、树枝残叶,画窗台上的烛台、器皿,或瓶中的花……画家对所见之物都以心赋予诗意,寥寥几笔勾勒出她最熟悉的风物景致,可谓从心中流出。这些作品有着来自自然生命的新境界,构成近于中国画的心源与造化同构的“意象”世界。

雅勃隆斯卡娅 冬粉笔画/纸 36cm X 32cm 私人收藏 2001年

雅勃隆斯卡娅所创造的艺术形式和中国古代文人所追求的富有强烈感情色彩和个性特征的作品有着许多共同之处。这种共同之处或相似之处,当然不是一脉相承的关系,而是在客观上的艺术规律中互相偶合,是一种殊途同归。中国古人理法之本也在自然造化之中,对雅勃隆斯卡娅来说,同样重视自然中的造化,她常常对人说:“中国是个拥有古老文化的国家。”中国的文化艺术深深地吸引着她,特别是对中国的古典诗词尤为赞赏和喜爱。雅勃隆斯卡娅的女儿加亚娜 ·阿塔扬告诉笔者:“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妈妈对东方这个神秘古国的文化产生兴趣,逐渐又变成热爱,一直到她生命终结。妈妈读了很多中国哲学和中国艺术的书,中国越来越吸引她。书架上摆放的除了她早已熟悉的力特切夫、莱蒙托夫的著作,还摆放着中国的李白、白居易、杜甫和王维的诗集。很多俄文版的中国诗词书籍她都买来,成为我妈妈喜爱的读物。”由此可见,雅勃隆斯卡娅的晚期作品运用抒情的写意笔调,富有诗意,充满了中国文人画气质,并非偶然的巧合。

东西方文化本来就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正如印象主义画家借鉴日本的浮世绘,俄罗斯画家尼古拉 · 菲钦的素描借鉴中国的白描和荷尔拜因的素描那样,雅勃隆斯卡娅则从中国诗词和文人画中得到心灵上的共鸣。难能可贵的是,她不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的借鉴,而是在文化深层次上得到呼应。黄宾虹先生在论述中提到“上古三代、魏、晋、六朝有法而不言法,是为内美”。所谓内美也是离不开笔、色、点、线的质量,离不开其内蕴的张力,从而扩展其氤氲灵动的绘画性和出繁入简的抽象性。当我们欣赏雅勃隆斯卡娅那些晚期的色粉画时,就应该更多从画家的心灵深处去体验和领悟,随其一起遐想,一起感怀云水烟雾和朗月清风,将诗情和画意融会于自然风光中。

“艺术留传不在外貌,貌可学而至,精神由领悟而生,无分繁简,不辨工拙,而各有优长。”“画有初视令人惊叹其技能之精工,谛视而无天趣,为下品。初见为佳,久视不觉其可厌,是为中品。初视不甚佳,谛视而其佳处为人所不能到,且与人以不易知,此画事之重要在用笔,此为上品。”细细品味黄宾虹先生的这些话,再看雅勃隆斯卡娅的作品,就更能体会掌握艺术本源之重要,也更能领会雅勃隆斯卡娅作品的魅力所在。

雅勃隆斯卡娅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艺术的真谛,一辈子探索油画本体的奥秘,为油画艺术献出了自己全部的热情。2005年6月17日,当女画家心脏停止跳动前刻,还紧握着画笔,这样的艺术家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同样也会获得时间的尊重,相信她的艺术成就一定会载入20世纪世界油画史册。

猜你喜欢

斯卡娅油画画家
一张油画
油画《塬下》
油画
酷炫小画家
聪明的画家
《岁月长又长》(油画)
小画家联盟
克里米亚美女检察长拍爱国MV
明天小画家
这可能是史上最牛的女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