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写意在中国油画探索中转换
2016-09-03文
文
“写意”是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现况的一种引喻,或者说是一种倾向。在中国艺术的探索与创新历程中,几代艺术家均秉承着“兼收并包,吐故纳新”的方法。特别是在20世纪末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如盛宴般的古今中外之艺术思潮引发了中西艺术之间再一次的深度碰撞。如何在古今中外之间走出一条既立足当下又承前启后的发展之路,成为中国艺术界一直探索的问题。近两个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与发展,既为中国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元素,也为西方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西方艺术从19世纪末期的印象派开始,就已基本告别柏拉图所定义的“镜子的镜子”再现式的写实主义,而过渡到以“表现”为主的现代主义。艺术从忠实地“描摹自然”转换到“情感的客观表现”。正如苏珊 · 朗格所说,“艺术是感情的模制品,犹如语言是思想的模制品”,西方艺术的发展朝着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的方向前进。这与中国艺术中的写意精神有了相似相通之处,但从根本上还是存在着动机与方式上的差异。中国写意强调的对对象进行抽象概括,如同写字一样,随意挥洒,披露胸怀。
反观中国绘画发展历程,写意是贯穿其中的重要概念,它强调的是“天人合一”的中国艺术精神。“写意”中的“写”,既是指创作者通过外界媒质表达主体观念,又指艺术创作的过程。这其中包括艺术家对客观物象的主观传写,具有一定的表现之意,也包括运用具有书法之意的书写来表现物象。而“意”则主要指意象、意境、意趣、意味等万象生生之意,体现的乃是宇宙的生灵活趣。中国绘画强调的就是透过有限之“象”来表达无穷之“意”。早在《易传》中就有“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的命题来解释“象”与“意”之间的关系,这里可以看出,用“象”来表达“意”才是“立象”的最终目的。庄子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更是表达了艺术的内在精神和形式的关系。后来王弼又提到“得意忘象”,“象”本身不是目的,“象”只是为了显现“意”,足以看出“意”在中国绘画中的重要性。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评陆探微说:“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认为陆探微的画“穷理尽性”,已超越了“言象”之表;评张墨、荀勖说:“风范气候,妙极参神,但取精灵,遗其骨法。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高(膏)腴,可谓微妙也。”认为张、荀的画“取之象外”,而不“拘以体物”,已达到神妙的境界。宗炳也说“理绝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同样强调隐藏于“象”内的奥妙之“意”。受此影响,我国传统绘画的一大特色,即追求“象外之象”和“味外之旨”,崇尚超越之美与无限玄远之境,即所谓“笔墨在境象之外,气韵又在笔墨之外,然则境象、笔墨之外当别有意在”。
唐代以后,绘画中强调“意”的概念得到了更全面的发展。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评顾恺之的画说:“顾恺之之迹,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到了宋代苏轼更是延续了司空图“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观点,强调“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这种“意气”既包含了形式上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又包含了主观意趣上的“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苏轼的这些观点为之后文人画观念的确立、写意画成为后世主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到了元代,写意画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元代士人社会地位低下,文人士大夫多隐逸山林,寄情绘画,成为绘画的创作主体。追求脱俗隐逸的思想盛行,在绘画上重“古意”、讲究笔意与意趣,以高逸为尚,中国画被赋予了更多的思想性观念,也使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在元代得以深化。明代受心学的影响,以及禅学的渗透,落实在画中,则表现为“心”与“意”的再思考与再重视。清代,经“八大山人”、石涛等人的发展,写意被推向了更高的地位。
近代以来,中西文明有了更多的碰撞与交流,中国写意艺术传统因具有渊源的根系脉络,外来艺术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后,也就逐渐受中国写意艺术影响进而写意化了。从19世纪末开始,中国人便踏上了救亡图存的道路。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中国人不得不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在绘画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则是林风眠等艺术家尝试将中国文化的写意性与西方艺术进行融合。然而在民族矛盾日渐成为主要矛盾的中国,写意性的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艺术融合之路让位于写实主义,开始了写实主义在中国艺术界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写实主义曾为中国革命的发展、中国文化的丰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新一代艺术家曾尝试将油画民族化。改革开放以后,为探讨中国文化艺术的新出路,艺术家们又做出了许多的努力。这一时期,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集中涌进中国,这既为艺术界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也提出了深度的挑战。而时至今日,在中国文化走向繁荣复兴的新时期,在中国已经融入全球化浪潮的新时代,中国艺术的发展应如何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新道路,是中国艺术家们所要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何在当代继承传统的“写意”文化成为艺术家们的探索方向。
其中,在当代油画领域的写意探索中,出现了多样性的探索和不同切入角度的研究,形成了多层面立体丰富的状况,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在油画表现中带有中国绘画思维的烙印,以单纯凝练“写”的方式把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转化成意象的表达。其中一部分抽象画作既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气质,又有现代主义抽象构成的典型特征;一部分纯粹的传统艺术与几何化结构形式相结合,实现了西方绘画语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话;还有一部分在题材上远离客观现实生活,表现倾向也带有浓重的东方禅意,崇尚黑白的倾向似乎也和传统阴阳学说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这些使油画从不同的层面上体现中国文化特有的意象世界。而在写意精神的继承中,艺术家们通过对经典题材的再创作来发现写意的可能,以期实现写意在当代的新表达;在综合材料的运用中,更多地运用材料的特性与书写性相结合来发现写意的可能,以期找到写意在当代的新形式;在观念的演绎中,在西化写实和抽象潮流之外另辟一条独特的创作之路来发现写意的可能,以期实现写意在当代的新探索;在表现的力度中,突出渗透着画家对客观景物独特体验并充满意蕴与情感的意象世界,来发现写意的可能,以期展示写意在当代的新张力;在笔法上,更是打破了西方油画的局促,纳入了中国书法的意蕴,通过简约的线条,让生命形态呼之欲出,进一步透露当代艺术家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吸纳与弘扬。中国写意精神的创造性运用,使油画具有别样的韵味和情怀,充满一种灵动的意象,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写意艺术在人类艺术形态发展的长河中,是一种延续发展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国艺术典型的一种艺术特征。时至今日,它已经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转换中,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体验写意精神,通过新的艺术形式来拓宽写意的新道路。尤其是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把握当代艺术的方向,如何使当代艺术在文化发展的历史中成为有效的承接点,是当前中国当代艺术面临的问题。随着中国的崛起,当代中国艺术家已不同于老一代艺术家被动地探索“中西融合”之路,而是获得了更多文化上的主动权,在文化融合的探索中充满了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罗曼 · 罗兰说,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而写意艺术在当代的重要内涵,则是以艺术的方式,探讨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以及生活在其中人们的状态与命运,通过艺术家将这些“在意”的奥秘给予最真切的表达。
在意—第三届中国油画双年展(2016)展览现场
在意—第三届中国油画双年展(2016)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