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疑点分析

2016-09-03陕西

教学考试(高考生物) 2016年5期
关键词:跨膜水分子生物膜

陕西 周 彤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疑点分析

陕西 周 彤

在日常教学实践和高考备考中,物质跨膜运输的部分存在很多争议,那么知识疑点都有哪些?实际解决问题时该以何为标准?笔者做出了如下分析:

一、概念界定

现行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将自由扩散定义为“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因水分子、氧气和二氧化碳等分子很小,所以很容易自由通过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将主动运输定义为“物质从低浓度一侧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并且指出:“Na+、K+和Ca+等离子,都不能自由通过磷脂双分子层,它们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是主动运输”。

二、疑点分析

疑点一 水的跨膜运输一定是自由扩散吗?

自由扩散的限制因素是物质的脂溶性、分子大小和带电性。脂溶性越高通透性越大,水溶性越高通透性越小。在通过无膜蛋白的人工脂双层时,小分子比大分子容易穿膜,非极性分子比极性分子容易穿膜,具有极性的水分子容易穿膜可能是因为水分子非常小,可以通过由于膜脂运动而产生的间隙。尽管它可以通过简单扩散缓慢地通过生物膜,但对某些组织和特殊功能来说,水分子通过水孔的快速跨膜运动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近曲肾小管水分重吸收;肺部、脑部的水平衡;植物液泡水的摄入,调节渗透压等。水孔蛋白在高考试题中也多次出现。

【例】(2014·北京卷)比较生物膜和人工膜(双层磷脂)对多种物质的通透性,结果如下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

A. 生物膜上存在协助H2O通过的物质

B. 生物膜对K+、Na+、Cl-的通透性具有选择性

C. 离子以易化(协助)扩散发生通过人工膜

D. 分子的大小影响其通过人工膜的扩散速率

【解析】生物膜和人工膜的差异是生物膜有蛋白质,而人工膜无。生物膜对水分子通透性大于人工膜,说明生物膜上存在协助H2O通过的物质,故A项正确。进一步分析题图中数据可知,与人工膜相比,生物膜对水的通透性提高了十倍(从10-3cm·s-1提高到10-2cm·s-1),相当于假设通过人工膜的水分子数目为a,则能通过生物膜的水分子数目为10a,其实水分子极少数是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脂双层,而大多数的水分子其实是通过水孔蛋白进细胞的。再者,在细胞必须与外界交换的物质中,有许多是水溶性的,在细胞膜上水孔蛋白的数目非常多,因此,水分子通过水通道可能是主要的方式,而非自由扩散。

【答案】C

疑点二 主动运输一定逆浓度吗?

关于主动运输的方向存在很大的争议,有些教师认为主动运输一定逆浓度,还有一些教师认为主动运输存在顺浓度运输的情况。主动运输是由载体蛋白介导的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进行跨膜转运的方式。根据所需能量来源的不同,分为:ATP驱动泵,耦联转运蛋白(协同转运)以及光能驱动三种基本类型(见下图)。

图2 耦联转运蛋白

图3 光能驱动

质膜内外两侧阴、阳离子的分布不均匀,胞质一侧带负电荷,而胞外一侧带正电荷,这样就产生了膜电势。膜电势影响带电荷的物质穿过膜,因为膜内侧为负而外侧为正,所以膜电势有利于阳离子穿膜进入细胞而阴离子被运出细胞,所以推动离子跨膜扩散的因素有二:浓度梯度和膜电势,这两个因素合在一起成为电化学梯度。那么,所谓逆电化学梯度实际上指的是离子逆膜电势进行的跨膜运输,需要能量做功。由此可见,主动运输不一定逆浓度,若顺浓度但逆膜电势,依然需要能量推动,也属于主动运输的范畴。

疑点三 同种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唯一吗?

(1)葡萄糖跨膜运输方式多样

很多一线教师在讲到协助扩散时,都会将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作为唯一一种特例,而进入小肠上皮细胞一般是主动运输,得到结论:同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不唯一。经查阅资料,葡萄糖的跨膜运输有组织特异性,在不同的环境中葡萄糖进出细胞的方式不同。小肠上皮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或氨基酸等有机物时,是伴随钠离子从细胞外流入细胞内而完成的,属于协同转运(主动运输)的过程;而红细胞、肝细胞等利用葡萄糖载体蛋白GLUT摄取葡萄糖时,表现出酶动力学的基本特征,与简单扩散相比极大地提高了摄入速率,属于协助扩散。而大部分组织细胞膜上存在GLUT1—GLUT5等葡萄糖转运蛋白,葡萄糖主要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细胞。例如,胰岛素和受体结合后,一方面通过促进囊泡的转运,使GLUT4数目增加,促进了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同时通过调节酶的活性,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如图4)。值得一提的是,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是主动过程,包括两个阶段。首先,膜上的Na+-K+-ATP酶将胞内Na+主动转运入血液,以维持肠腔内Na+浓度高于胞内的状态,接着肠腔内Na+和葡萄糖先后与微绒毛膜上的特异性载体蛋白(即主动转运载体SGLT1)结合。结合后的载体将它们一起转运进入胞内,使胞内葡萄糖浓度高于血液。此后,胞内葡萄糖由易化扩散载体(GLUT2)转运进入血液(见图5)。

图4 胰岛素作用机理示意图

图5 肠道吸收葡萄糖

(2)矿质离子以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

神经细胞膜内外各种离子浓度不同,膜外钠离子浓度大,膜内钾离子浓度大,而神经细胞静息时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小,膜内的钾离子协助扩散到膜外,而膜外的负离子却不能扩散出去,膜外的钠离子也不能扩散进来,因而出现极化状态,即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当神经某处受到刺激时会使钠通道开放,于是膜外钠离子在短期内大量涌入膜内,造成了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现象。但在很短的时间内钠通道又重新关闭,钾通道随即开放,钾离子又很快涌出膜外,使得膜电位又恢复到原来外正内负的状态。可见,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都是通过离子通道的协助扩散,而静息电位的恢复则需要启动钠钾泵,通过主动运输维持离子膜内外的浓度差(见图6)。由此可见,矿质离子跨膜运输方式也不唯一,顺浓度梯度为协助扩散,逆浓度梯度或膜电势则为主动运输。

图6 神经细胞的电位变化

综上所述,深入探究物质跨膜运输的过程,对理解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内涵和外延至关重要,能更加准确地把握跨膜运输的方式。笔者认为,葡萄糖、氨基酸、矿质离子等究竟如何进出细胞,应该以跨膜运输的主要特征为直接依据:细胞吸收水分主要依靠水孔蛋白;葡萄糖主要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细胞;逆浓度的物质运输一定是主动运输,需要能量;逆膜电势的运输也是主动运输,主动运输的主要特征是需要能量。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中)

猜你喜欢

跨膜水分子生物膜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生物膜胞外聚合物研究进展
多少水分子才能称“一滴水”
西湖大学:首次实现跨膜孔蛋白的精确从头设计
囊性纤维化跨膜转运调节体对血压及血管功能的影响
跨膜运输,孰是孰非?
两颗心
光动力对细菌生物膜的作用研究进展
NY3菌固定化及生物膜处理含油废水的研究
HBD的N端融合蛋白的跨膜转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