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变未来基础设施投资的三大技术趋势

2016-09-03李邵建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6年14期
关键词:众筹基础设施

文|李邵建

世界上还需要更多的基础设施——不是多一点,而是多很多。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让人咋舌的预测数字:到2020年,中国将完成31,000英里高铁网络的铺设;2030年,印度需要建造能容纳1.65亿新增城市居民的住房;到2040年,全球需要增加4.4万亿瓦的发电容量,以满足全世界的电力需求。难怪《全球建筑业2030》预测,未来15年,全球建筑业产出将增加85%。

在思考如何应对这些需求的同时,我们也会看到很多的问题,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这些工程的资金从何而来?

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往往设想很美好,实际筹资却困难重重。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其实由来已久,但在过去几年却迅速升级为一项紧迫的挑战。为国民提供充足的社会和经济基础设施历来都是政府的职责,然而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家的政府对于履行这项职责都感到力不从心。

因此,政府开始采取与私营企业合作的方式,为这些项目筹资。但是要想吸引足够的资金,就必须纾解投资者的谨慎情绪。具体而言就是要让投资者明确项目风险和回报,以及基础设施规划的长期投资保障和承诺。那么,技术发展趋势能怎样促进从私营部门到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流动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看。

控制施工风险

现有的基础设施资产——如桥梁或隧道,在利润更多来自传统期权的时代,特别是政府债券处于历史新低时,作为一个日益增长的投资类别能为投资者带来稳定可观的收益。但这样的投资热情并不总能转化为新的基础设施项目。施工期间工程成本超限和进度滞后的风险,以及未竣工资产在性能上无法得到检验等因素都会使投资者望而却步。

幸运的是,建筑信息模型(BIM)在提升项目效率、增强项目可预测性方面效果显著。早在2012年,麦格劳-希尔集团(McGraw Hill)的智能市场报告《基础设施BIM的商业价值》就提到,BIM令项目风险得以降低,并使项目成果更具可预测性。参与调查的BIM用户中,67%的受访者表示使用BIM后获得了高投资回报。那么,投资者是否应该开始要求新建的基础设施项目必须使用BIM,并以此作为提供资金的条件呢? 答案几乎是肯定的。

然而,尽管BIM逐渐得到广泛采用,但一些讹传或误解依然存在,减缓了这项技术的普及进程。

误解一:BIM只能用于建筑物,甚或仅供建筑师使用。事实是BIM描述的是一种流程,该流程对各类建筑和民用基础设施项目都完全适用。如麦格劳-希尔集团的智能市场报告所述,采用BIM的好处有优化设计,提高质量;减少返工和浪费,降低成本(因为工作流程更为高效);加快项目进度(并改善成效);提高可预测性,增加盈利。

误解二:BIM已经过时了。事实是现在正是BIM发挥作用的重要时刻。颠覆性的创新正在改变当今市场,传统的工作模式正逐步被取代。工具和流程的快速演变模糊了物质世界与数字世界的界限,创造了新的互联时代。在这样的大环境下,BIM提供了一个可以帮助设计师、建筑师和业主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平台,使之能够在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更好地访问、共享和利用海量的信息,从而通过提升效率来加速资金流动。

误解三:BIM的价值随着项目的完成而终结。这种说法最有悖事实。如上所述,BIM不仅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对业主有很大价值,在建筑物或基础设施的运维方面也能发挥持久的价值。例如,某个项目BIM所包含的智能数据可以用于预防性维护与维护排程、建筑系统分析、资产管理、空间管理和追踪以及灾难应急规划,这些数据的价值无疑也将为吸引私营企业投资提供重要的支撑。

选择合适项目

想要让私人投资者广泛参与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竞争,政府必须制定并全力实施大规模且长期的基础设施规划。但是,基础设施总体规划的制定向来难度很大,需要预测并综合大量的经济、社会、人口和环境因素。同时,基础设施规划与政府任期在时间跨度上又存在巨大差异,前者往往历时数十年,后者则只持续短短几年,因此制定一项宏伟的总体规划看起来就越来越像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样的结果就导致了今天的基础设施规划往往侧重于“成本和资产”。举例来说,政府是否应当提倡建设新的地铁系统,以减少大城市里两个交通枢纽之间的乘客行程时间呢?

未来,大数据、无际运算、游戏引擎和现实捕捉将支持以成体系系统的方式评估潜在的项目,将重点从“成本和资产”转移至“成果和价值”。这能让规划者在着手制定计划时就以最终目标为出发点。例如:要支持这片城区的经济增长,最佳的基础设施组合是什么?有些规划者的答案可能是,建设地铁系统,把人流引向这个区域,还要在沿线的各个站点兴建商业中心,以减少工作人群的出行需求。而有些规划者则倾向修建自行车道、公共空间和社区设施,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这样就能缩短成果与计划之间的距离,从而做出长线的项目规划,为投资者提供更大的收益保障。

出让、投资和再投资

国家的基础设施项目大多都需要政府出资,无论是基于安全考虑,还是出于政治权宜,或者是因为某些项目永远不会产生私人投资者想寻求的回报。对此,有一种选择是将现有自出设施资产出让给私营部门,从中收回资本,然后再循环利用这些资本。

在这项交易中,关键的一点就是必须准确评估资产的剩余价值。为此,预测分析学、遥感技术(如现实捕捉)和物联网传感器反馈可以帮助双方做出准确的评估。一个有力的证明就是,此类技术可以用来量化坑洞的性质和数量以及维护模式,并预测特定道路上车辆移动轨迹的变化。同时,私募基金、养老基金和主权财富基金在全球基础设施的资金来源组合中正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

不过,技术还为基础设施融资提供了另一种选择:众筹。如今,乐队可以为新的音乐项目众筹,发明者可以为新的产品理念众筹,那么基础设施资产为什么不能众筹呢?虽然大型项目的造价极高,不过,规模较小的社会基础设施项目作为众筹项目或许是可行的。这不仅使基础设施投资机会走向大众,而且让社区在满足自身基础设施需求的过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如果无法投资建设充足的基础设施,社会和经济发展就会受阻。因此,为将来的项目争取资金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挑战。今天的技术(特别是BIM)具有巨大的潜能,并且终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角度积极采纳创新的技术成果,充分发挥科技的无穷力量,从而以全新的方法解决项目融资问题。

猜你喜欢

众筹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高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前7个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加12.2万台
众筹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
新闻众筹初探
Tern为Vektron电动自行车完成Kickstarter众筹
“众筹”牵手“三农”: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