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天沣地区市政道路绿化的提升改造
2016-09-02许雪莹
许雪莹
摘要:现代城市园林设计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对城市景观的需求,同时要更大程度地提高城市景观水平。市政道路绿化作为城市园林设计的一部分,为城市景观建设铺平道路。本文以津塘公路街景绿地提升改造工程为例,阐述了天津地区市政道路绿化提升改造的原则、内容及其植物配置。
关键词:道路绿化;提升改造;天津;津塘公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城市化建设中,市政道路绿化能有效提升城市景观形象,降低空气污染,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近年来,天津市按照生态大绿的要求,全面提升改造了众多市政道路沿线绿化,着力打造中心城区快速路及入市口道路、城市主要景观路网绿廊骨架,形成环线、射线连接的城市绿廊系统。
1 项目背景介绍
津塘公路街景绿地提升改造工程全长约12km,西起津塘公路六号桥,东至塘沽界碑,设计内容为道路南北两侧绿化带提升改造种植。
现有绿化以大绿为主,整体植物长势良好。但植物长势过于茂盛,需要进行整体的修剪规整;绿化的颜色相对单一,没有多种多样的色彩,容易出现视觉疲劳;局部绿化植物有缺失的现象,导致绿化的层次感和体量感不明显。
2 提升改造的原则
2.1 生态性原则
从生态化方向出发,尊重自然规划、植物生长规律,遵循原有道路绿化设计形式,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补植、移植和换植。津塘公路绿化提升改造采用乔木、灌木、绿篱、草花地被为一体的绿色生态系统,进行自然式种植,确保在有限的空间内打造一个富有层次、立体型的绿化效果,既有良好的绿化美化效益,也达到了积极的生态效益。
2.2 协调性原则
从整体协调方向出发,一方面要从绿化的结构、布局、色彩等方面保持整体感,另一方面注重各类植物的优化布置,确保能达到绿化效果最大化。津塘公路绿化提升改造通过整体协调设计,绿化植物之间能够先后成长、成景,展示出季相变化,提升城市形象,同时发挥吸烟滞尘、防风固沙、削减噪音、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功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环境。
2.3 经济性原则
从可持续发展方向出发,一方面植物选择以本土树种为主,提高植物成活率,另一方面,对于现状需要移植的树种考虑栽植在道路绿化植物缺失地块,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最大化,节约造价成本。
3 提升改造的内容
津塘公路原有种植形式为自然式种植,在提升改造设计中,形成以80~100cm为一个韵律的组团种植,满足行车视距的绿化观赏效果。
3.1 增加植物树种,提升道路的层次感和体量感
在现有道路绿化乔灌木层出现死株、缺失的地块,考虑周边长势良好的树种进行补植,包括背景林的高大乔木,中层灌木以及前景的地被草皮,使道路绿化高低错落、层次分明,更加提升植物的体量感和厚重感。
3.2 增加彩叶树种,丰富道路景观的观赏效果
对于现有的道路植物而言,其基本色为绿色,那么在设计中需要在某一区域采用彩叶植物进行提升改造。从行车视距的景观视线考虑,彩叶植物按照一定的距离作为韵律更替种植,更能提高绿化的魅力,使得道路绿化的整体布置更和谐,达到一个丰富多彩、四季分明的绿化效果。
3.3 道路节点、路口绿化的特殊处理
城市道路节点、路口是城市道路交通中的瓶颈部位,其景观绿化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相关线路乃至整个路网交通功能的发挥。考虑到行车安全性与视线诱导种植,在道路节点和路口采用颜色鲜明的彩叶灌木搭配地被草花的种植形式进行补植,增加道路街口的人性化氛围,使之更具有指示性。
4 提升改造的植物配置
4.1 植物种类的选择
绿化植被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环境、土壤结构、人文因素、水利建设等自然人文环境条件,科学选择适合在本地生长的植被。以乡土树种为主,要选择适应性强、生长周期短、成活率高、耐盐碱,适合粗放式管理的植被,减少后期养护成本,并能体现道路绿化的多样性、层次性和季节性,保证绿化植被的正常生长,有效抵御自然灾害,改善当地的自然气候,保证绿化效果的稳定性,提升城市形象。
植物品种参考:杨树、国槐、金银木、金叶榆、北美海棠、太阳李、花石榴、连翘、迎春、大叶黄杨篱、大花萱草、荷兰菊、地被菊、麦冬草等。
4.2 彩叶树种的应用
道路的植物造景,最能形成道路景观多样化的就是植物在生长期的色彩变化,很多植物的新生叶、成熟叶、秋叶之间有着鲜明的色彩变化。这种植物色彩的变化形成不同季相的可观赏性,带给行车视距丰富的视觉效果。
津塘公路现有绿化以绿色为主色调,在提升改造设计中,适当的增加彩叶树种作为点缀色。通常有2种主要的应用方式:一是组团的补植,将同一色彩的植物组团同时按照一定韵律进行点缀,主要用在花灌木或者地被花卉作为色彩的主体上;二是在路口节点补植合适的彩叶树,营造出层次丰富的视觉空间。
5 结语
市政道路绿化的提升改造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能更好地完善和谐城市生态体系,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达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对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收稿:2016-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