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新格局和中国的战略选择
2016-09-02
世界正进入地缘政治大变动时代,所带来的危机超乎人们的预期甚至想象。全球“圣战”主义的崛起、中东区域秩序的解体、欧洲难民危机、法国右派力量(国民阵线)和美国特朗普主义的兴起、朝鲜半岛核危机、新兴经济体的巨大不确定性、金融震荡、大国争端等变化,都是地缘政治危机的表象。
从地缘政治的视角来说,中国最直接挑战是亚洲地缘政治的变迁。这变迁尽管有诸多要素,更和中国自身的崛起有关。面对中国的崛起,美国所担忧的是其霸权地位,即恐惧于中国对美国霸权地位的挑战,因此要千方百计地来遏制中国的挑战。美国所使用的方法很是老套,即传统的联盟方法,包括美日同盟,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联盟等。美国所谓的“重返亚洲”的实际表现,主要是强化和东亚一些国家的联盟关系。经济上美国对中国的约束力则不再那么有效了,因为中国本身也就已经具有足够的能力来反制。
对日本来说,日美同盟具有不同于美国的议程。在浅层次来说,日本是要借助所谓的“中国威胁”来强化日美同盟,再用这个同盟来对付中国;从深层次来说,日本是要发展出自己的独立势力范围,营造自己的联盟来冲刺其在亚洲的大国地位。在南中国海问题,表面上日本是为了配合美国,但日本有自己的地缘政治企图。
东南亚一些国家在和美国、日本结成同盟或者准同盟的过程中,也是各打算盘。经济上东南亚国家很难独立于中国。所有东南亚国家和中国的经贸关系一直在深化和强化。不过在战略问题上,多数东南亚国家对美国和西方具有深厚的“认同政治”。殖民地历史、冷战时期的对立等,都是东南亚诸国高度“西方认同”的根源。
所有这些单边的和多边的形势综合起来,今天似乎造成亚洲一些国家正在联合起来对付中国崛起的局面。对这个局面,很少有人会说是积极正面的;相反,很多人担心和忧虑中国会被围堵,其崛起进程会被中断。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当然对此会有反应。从中国迄今为止的反应来看,中国至少有如下几种选择。
第一,再次努力改善和邻居的关系,使得自己和亚洲其他国家更加整合。无论在东海还是南中国海问题上,中国都没有主动挑起事端,都是反应性的。中国这些年的反应尽管很难被其邻居所接受,但毕竟掌握了主动权。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可以“进两步,退一步”,以大局为重,稳定局势。中国一方面不会投降,不会为外在的压力所屈服,但另一方面则可以努力把双边和多边的关系,从战略向经贸倾斜,并且通过各种经济项目真正使得亚洲邻居受惠。中国也可以在战略上持开放态度,随时和周边国家进行政治和外交谈判,回到“搁置主权争议、共同开发”的道路。在这样一种情景中,中国会继续让东盟扮演领导角色。
第二,中国倾向于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强化关系,而和另一些国家僵持下去。中国可以接受一个整合的、对中国友好的亚洲,但不太可能接受一个联合的、围堵中国的亚洲。鉴于中国强大的经济能力和日益崛起的战略能力,即使中国没有能力改变所有亚洲国家的态度,也有能力选择和哪些国家友好、和哪些国家不友好。即使中国继续坚持“不结盟”的政策,还是可以强化和一些国家的经贸及战略等方面的关系,形成中国所说的伙伴关系。这种选择对亚洲尤其是东盟不利,因为这样做有可能造成亚洲的分裂。
第三,中国可以实行“向西看”的政策,借此减轻来自东部美日同盟、美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联盟的战略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说,中国已经开始尝试这种战略。“一带一路”中的“一带”显然具有这方面的考量。近年来,中国针对非洲和欧洲的外交政策力度在加大。如果中国继续在东南亚地区的外交努力中受阻,这一趋势会变得更加不可避免。这一选择尽管对中国成为海洋大国不利,但毕竟可以缓解战略压力,避免和美日同盟的正面冲突。
第四,中国可以选择营造另一类“新型大国关系”,即和俄罗斯、印度等国的关系。迄今为止,中国的“新型大国关系”是针对美国的。但如果这对关系没有办法建成,而中国又不想和美国公开冲突,中国也可以选择通过和其他大国,比如俄罗斯和印度发展关系来平衡美国。(郑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