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地图的编制研究
——以杭州市萧山区为例
2016-09-02洪钧
洪 钧
(杭州市勘测设计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2)
地名地图的编制研究
——以杭州市萧山区为例
洪钧
(杭州市勘测设计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2)
通过介绍杭州市萧山区编制的6大类226幅地名地图,提出了4条地名地图编制思路:围绕标准地名,利用门牌数据,宣传地名文化、综合运用多种地图表现形式,旨在为第二次地名普查成果转化中地名地图的编制提供借鉴和参考。
地名地图;标准地名;门牌数据;地名文化
地名是指示地域空间位置的专有名词和词组,是最常用的公共信息之一,是现代社会进行各种交流、联系不可缺少的基本工具。地名地图,顾名思义就是以地名及其背后蕴含的风土、历史、民俗、变迁等为主要内容的地图。地名与地图关系密切,地名是地图表示的重要内容,地图是传播和推广地名的重要工具,地名地图编制由来已久。2014年7月1日启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并将“编纂图、录、典、志等出版物,建立、完善各级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开展地名信息化服务,开发研制地名信息化服务产品”列为普查成果转化的主要内容。可以预见,这类地图将是现在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地图编制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介绍萧山地名地图的编制思路,旨在为第二次地名普查成果转化中地名地图的编纂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编制原则
一个地域的地名数量多,种类全,覆盖广,变化快,文化底蕴深厚,按理地名地图的编制范围应该非常广泛。但实际上,各地的地名地图几乎都是区划地名图、地名图册等,形式单一,内容简单。其中区划地名图大都以1∶1万地形图为基础数据,A0或A1幅面;地名图册以32开为主,往往将区划地名图按制图区域的下一级行政区划切割分幅后,简单缩放,至多在建成区放大图上增加一些地名。杭州市萧山区是浙江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13个试点县(市、区)之一,试点工作已于2011年4月完成。在地名地图编制上以“推广地名普查成果,提升地名公共服务能力”为目标,将地名普查成果数据库与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相结合,在传统地名地图的基础上,以标准地名为重点,秉承“应用为主,文化为上”的理念,截止到2015年底,已编制了涵盖行政区划、标准地名、门牌数据、地名文化等范畴的地名地图6大类226幅,其中2013年编制的《萧山地名文化系列地图》获得了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金奖。
1. 应用普查成果
地名普查成果是地名地图编制的基础,融合数字地理空间框架是普查成果广泛应用的保障。萧山普查成果主要包括查清和规范了全区1420 km2范围内的11大类地名的名称、位置及相关属性信息等,包括行政区域,非行政区域,群众自治组织,居民点,交通运输设施,水利、电力、通信设施,纪念地、旅游景点,建筑物,单位,陆地水系,陆地地形。在满足全国普查要求的前提下,将上述数据转换成杭州市独立坐标系,与萧山区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无缝对接,共享数字萧山地理空间框架内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包括萧山GPS CORS基准站网,大地水准面模型,大地测量成果,1∶50 000、1∶10 000、1∶2000、1∶500四种比例尺的3D数据及经济社会地理数据等,从而为各类地名地图编制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2. 推广标准地名
厘清和规范标准地名是地名普查的主要内容,推广和应用标准地名是地名地图编制的目的。标准地名是指符合国家地名标准化规定,经本国官方审定发布的地名。改革开放以来,地名管理工作逐渐正规化和法治化,有地无名、一地多名、地名重名、地名用字不规范、含义不健康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是许多标准地名都没有相应图件的配套,影响了标准地名的推广使用。如萧山区现有标准地名11大类、7500余条左右,建成区中的众多河流、桥梁、小巷等没有相应图件,西南山区和东北沙地更是没有。尽快将普查得到的标准地名空间化,既是地名普查的阶段性总结,也是地名管理工作的基础,更是政府决策、城市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实际需要。
3. 利用门牌数据
门牌数据即门牌号码,是一个地区分布最广、数量最多、最为密集的地名,也是变化最频繁的地名,广泛应用于房产登记、户籍管理、工商登记、通水通电、邮电通信、探亲访友、商务活动、案情报警、消防救灾等领域。据不完全统计,萧山区现有门牌号41万余条,每年变动超过1.5万余条。门牌管理历来使用传统表格、文件、示意图等,烦琐、抽象、效率低下、缺乏准确性。地名普查虽然并不包含门牌数据调查,但为编制门牌图册提供了可能。利用第二次地名普查成果和数字框架中的1∶500地形图,通过实地核查,将门牌数据空间化,编制辖区内或以社区、或矩形分幅的门牌地图,将为门牌的信息化管理和动态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门牌管理的基础比较薄弱,门牌图册不可能一蹴而就,全区覆盖宜从建成区开始,逐步推广到建制镇和行政村。
4. 宣传地名文化
地名文化是地名普查成果的集中体现,宣传地名文化是地名地图走向纵深的必然,是地名普查成果转化的重点。地名文化指由地名的音形义,以及地名起源和沿革承载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等信息,是一个区域的文化密码,与地域品牌、经济价值、公共生活等密不可分,早在2007年就被联合国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文化一直以地名诗、地名故事为主的形式存在,如萧山有《萧山地名诗》《萧山地名杂记》等地名文化类书籍,在《萧山日报》等媒体上也有“村名故事”“萧然寻古”等专栏。但是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中,纯文字的读物越来越难以满足需要。利用普查成果,结合框架数据,以地图为主,运用生动的文字、活泼的动漫元素及照片、表格等元素,编制集实用性、趣味性和知识性为一体的地名文化地图显得很有必要。地名文化地图既要反映行政地名、山水地名、交通地名、景观地名等通用地名,又要突出区域特色地名,挖掘区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髓,如萧山的围垦地名、江潮地名等。地名文化地图中的每类地名要尽可能回溯历史,尊重当下社会热点,展望未来发展,还要注重地名的文化传统,为新地名的命名提供思路。
5. 运用多种地图表现形式
运用框架数据库中不同比例尺、不同形式的地图表现形式,增强地名地图的可读性和艺术性。地图表现形式主要有线划图、影像图和写意图3种,不同侧重点的地名可灵活选择。如线划图适合编制行政地名、山水地名、交通地名等,通过不同比例尺的底图和不同色彩、符号、线型搭配,让地名的全貌一目了然。影像图适合编制局部区域的地名地图,如建城区地名和景区地名分布等,选用清晰、分辨率高、现势性强的影像资料,让地名信息直观凸显。写意图与中国传统制图一脉相承,现在“计里画方”已经没有必要,可以在影像上直接定位编制,适合信息量不大的专题地名,如名人地名、古迹地名等。地貌的表现是上述形式的集中体现,有等高线分层设色,有特定视角的数字高程模型,有正射影像数据,也有手绘的山水等,在不同专题的地名图中可以灵活运用。
二、编制实践
杭州市萧山区位于钱塘江南岸,区域面积1420 km2,户籍人口124万,现辖14个街道、12个镇。境内地名有以下特点:一是历史悠久,最早得名于8000年前的跨湖桥文化,政区地名秦汉时称余暨,后数易其名,唐天宝元年(742)因与江夏郡(鄂)永兴县重名而改名为萧山县,以县治西的萧山(亦名西山、萧然山)而得名。二是数量多、种类全、变化快,地形由南部丘陵、中部水网平原、北部钱塘江江口冲积海积平原组成,山水地名丰富;临江近海,水陆空交通齐全,轨道交通方兴未艾,交通地名完整;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双轮驱动下,经济和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非行政区域名称、群众自治组织名称、居民点名称、纪念地与风景点名称、单位名称、建筑物名称等如雨后春笋,变化频频。三是区域特色突出,江潮地名和围垦地名是“自强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的真实写照。结合以上地名特点,从2010年普查启动始,历时6年,编制的6大类,226幅地名地图的简况见表1。
1. 传统地名地图
传统的地名地图以行政区划图最为经典,反映行政区域名称、非行政区域名称、群众自治组织名称、居民点名称、交通运输设施名称、纪念地与风景点名称、单位名称、建筑物名称、陆地水系名称及陆地地形名称共10类标准地名,各地几乎都有编制。萧山区划地名图最早编制于2008年,分1∶65 000、1∶160 000两个比例尺,大比例尺的用于张挂,小比例尺的便于随身携带,两版地图均列出村、社区名录,以方便查询和使用。2010年,为配合地名普查的开展和行政区划的调整,两版地图也进行了局部调整。2014年,根据地名普查成果,与地名数据库联动重新编制,资料更加权威、准确,为今后的有机更新奠定了基础。城区详图以杭州绕城高速和钱塘江合围的萧山城区为制图区域,是区划地名图城区部分的放大,增加了重大项目的规划信息。地名图册为标准16开,由地图和文字两部分组成,其中地图部分由萧山区总图,28个镇街全境地图、集镇街巷地图和7个经济、旅游区域地图共65幅组成,收录了行政村、自然村、道路、住宅区、建筑物等各类标准地名3682条;文字部分简要介绍了各制图区域的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名称来历、名胜古迹和经济社会状况等。
表1 萧山地名地图简况表
注:标*的,由浙江有色测绘院编制,其余由杭州市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
2. 标准地名图册
标准地名图册是萧山区为提高地名公共服务能力的创新之举。由于行政体制的原因,现在地名的命名仍然政出多门,地名管理机构作为法定的标准地名发布单位,有必要编制全面、权威、实用和有一定前瞻性的标准地名图册。图册为大16开,192页,12印张,覆盖了行政区域范围,由分幅索引、85幅分幅图、5幅移图和15幅放大图组成。分幅包括4种比例尺,南部山区和北部围垦区为1∶20 000,新塘、蜀山街道,以及新街、衙前、坎山、所前等镇的部分区域为1∶10 000,中心城区为1∶5 000,其中由萧绍路、南秀路、萧金路、通惠南路合围的地名密集区采用1∶2 500比例尺进行细分,详细标注了11大类共7000余条标准地名。图册将地名普查成果与萧山框架数据库中2012年3月拍摄的高分辨率航空影像叠加,完整表示了区域中所有标准地名,选取了重点建设工程和地名规划即将产生的标准地名。为了避免影像过于艳丽,影响地名使用,影像除进行镶嵌、匀光、匀色外,还减淡了色彩的浓度。图册已于2014年8月由湖南地图出版社出版发行。通过查阅图册,发改、建设等审批时有效堵住了不规范地名的源头,工商、新闻媒体等在审批和发布有关地名广告、新闻报道时把好了审查关,从而确保了标准地名“政府主管、民政牵头、部门协助、社会参与”工作机制的顺利运行,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图册被用户推荐为“一部萧山地名字典”,如图1所示。
图1 标准地名图册中的分幅图
3. 城区门牌图册
门牌图册为大16开,成品尺寸210 mm×285 mm,90页,5.75个印张,限于资料、经费等原因,选取了东至新城路,南至晨晖路,西至风情大道,北至北塘河的萧山城区范围编制。该区域是萧山人口最为稠密的居住区和人流聚散地区,单位面积内的地名数量大,使用频率高,也是萧山推进新型城市化的主战场,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地名变化复杂。将该区域的地名普查成果与1∶500地形数据结合,再利用原有的门牌示意图等资料,通过实地调绘,编制了44张无缝拼接的地名详图。图册原以社区为单元,后考虑到社区大小不一,而门牌在区域内分布基本均衡,决定采用矩形分幅,比例尺分1∶3000、1∶4000两种。由于门牌数量众多,如用影像做底图,压盖非常严重,故应用线划作底图。每张分幅图都以浅色调表示道路、水系、地貌、居民地等框架要素和行政区域、居民点、交通运输设施、建筑物、陆地水系、陆地地形等标准地名,用深色调突出道路名称和方形门牌号表示的道路门牌、小区名称和圆形门牌号表示的住宅楼幢号,以及每幢楼的单元号。图册于2015年6月出版发行,如图2所示。
图2 城区门牌图册的局部
4. 地名文化地图
萧山地名文化地图由政区地名、山水地名、交通地名、古迹地名、景观地名、围垦地名、城区地名、湘湖地名8张地图组成。每张地图纸张尺寸570 mm×420 mm,横二竖二折,成品尺寸285 mm×210 mm,以不同专题的地名为主题,以地图为主,文字、照片、表格等元素为辅,图文并茂地展现了萧山丰富的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等信息,立意新颖、信息丰富,集实用性、 趣味性和知识性为一体。地名文化地图选题上既有反映政区、山水、交通、景观等常规的地名,又
突出围垦和湘湖等具有浓郁萧山特色的地名。表现形式上线划、影像、写意多种不同形式有机整合,不同比例尺的地图按需选用,地图与文字相互映衬,达到了通俗易懂、活泼新颖的效果。地名取舍方面每张地图在不影响表现主题的前提下,将道路、住宅区、建筑物、村、社区等群众常用的地名予以标注,突出特色地名和重要的历史地名,如政区地名着眼于反映地域和政区的变迁对地名变化的影响,交通地名着眼于交通工具的变迁带来的地名更替等。时间上以现有地名和地名文化为主,追溯地名的产生和发展,如湘湖地名介绍湘湖的历史变迁而产生的地名,围垦地名关注3条围垦大堤的形成及由此产生的地名等。地名文化地图的编制不可以就图论图,要充分利用地方志、地名志、地名故事等书籍,在掌握全部资料后,做到统筹策划;底图也不能仅用一个比例尺、一个色调、一种形式;地图的版式、装帧要简洁大方,适当选用凹凸、UV等特殊印刷工艺,但避免包装过于华丽。如图3所示。
图3 萧山地名文化地图
三、结束语
地名地图在萧山的成功实践始于地名普查成果与数字地理空间框架的结合,然后一方面把传统地名地图围绕标准地名、门牌数据做精做深;另一方面通过总结归纳区域内地名文化,分专题制作了不同形式、不同比例尺的地图,满足了地名普查成果转化要求,以及社会各界对地名的强烈需求。2015年,萧山地名地图有3大类78幅地图被《杭州市萧山区地名志》选用。目前,为提高地名管理效率和对外服务能力,与地名审批系统实时交互,建立与工商、公安、城管等的数据对外服务接口,实现标准地名共建共享的系统正在稳步推进,一张覆盖网络端、移动端的权威、准确、动态实时的“大地名地图”正呼之欲出。
[1]杭州市萧山区民政局. 萧山地名影像图册[M]. 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 2013.
[2]杭州市萧山区民政局. 萧山地名文化系列地图[M]. 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2013.
[3]杭州市萧山区民政局. 萧山城区门牌图册[M]. 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 2015.
[4]洪钧. 新型地图集的编制思路——以《余杭图说》的编制为例[J].测绘通报,2016(4): 88-91.
[5]刘聪. 县市区级综合性地图集内容结构与信息表达方式初探[J]. 地理空间信息,2010(10):126-128.
[6]刘盛佳. 略论地名、地图、地理产生的渊源关系[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4):120-156.
[7]方敏, 潘跃, 王明峰.好地名如何炼成[N]. 人民日报, 2016-02-18(14).
[8]陈健,张斌,粱汝鹏.地名:地图空间认知的“定位符”[J].地理信息世界,2012(6):6-9.
Study of Compilation for Geographic Name Map——An Example of Xiaoshan District, Hangzhou
HONG Jun
10.13474/j.cnki.11-2246.2016.0174.
2016-02-03
洪钧(1974—),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制图与地理信息。E-mail:1442007349@qq.com
P28
B
0494-0911(2016)05-0126-04
引文格式: 洪钧. 地名地图的编制研究——以杭州市萧山区为例[J].测绘通报,2016(5):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