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之炼金术士:曼·雷和超现实主义摄影实验
2016-09-01何博
何博
1930年代初的某一天,法国演员让-路易·巴罗尔(Jean-Louis Barrault)的一张影像在暗房里经历了一场神奇的蜕变:这张底片上,张力十足的姿势让他的躯体蜿蜒成了一条S型曲线,曲线之上除了贴身短裤外再无他物。阴影和曝光过度造成的负感作用在躯体周围凿下了坚硬而醒目的轮廓,如同迫不及待要从身体内部喷薄而出的能量。这是一幅相当具有触感的图像:灯光倾泻在他的头发上,以一种异于常态的流动方式填充着发丝之间的沟壑;皮肤则被光线分割成对比强烈的高光区和暗部。此刻,这副躯体渐渐远离对作为“人”的巴罗尔的再现,而将他铸成了一座屹立在二维空间的浮雕,成为现代主义摄影时期兵器谱中又一神物。它的铸造者叫做曼·雷(Man Ray,1890–1976),他用中途曝光(Solarization)这种手法完成了对巴罗尔的“再创造”。
美国人曼·雷本名曼努埃尔·拉德尼斯基(Emmanuel Radnitsky),是20世纪前期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先锋艺术运动时期相当活跃的一员,他通过不间断的摄影技术实验,极好地诠释了欧洲现代主义摄影时期所呈现出的探索精神。中途曝光又称“萨巴蒂效应”,是曼·雷最著名的创作方式之一,也是其他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在使用摄影作为媒介进行创作时的重要手段,指的是感光材料接受的曝光量超过正常情况的极限时所产生的影调反转效果。借此,曼·雷得以在肖像、花卉、人体等原始图像的基础上营造出超现实主义所追求的“非理性”神秘感,由此表达真实世界与潜意识在创作者心中的一致性。
曼·雷最初在纽约跟随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参与纽约达达运动,之后于1921年与杜尚一道前往巴黎。在巴黎的先锋艺术圈子里进行创作的同时,他也从事着广告摄影业务,是法国最早的广告摄影师之一。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刷技术的进步推动着纸媒传播产业的发展,彼时广告摄影作为一个新的摄影领域也异常繁荣。身为超现实主义旗手之一,曼·雷的广告摄影创作必然脱离不了他对“实验”的热衷,这幅《电-屋子》(Electricity -House,1931)便是体现,而它的创作手法则是超现实主义摄影的另一个标志——物影成像。
1931年,曼·雷受巴黎电力公司(CPDE)之邀请制作了十张照片,并合为一部作品集《电》,旨在呼吁人们将用电纳入自己的家庭生活之中。这组作品中每一张都有一个小主题,包含了“内衣”“浴室”“饭厅”“屋子”“城市”以及“世界”等,曼·雷借此向观看者暗示了电可以被应用于日常生活各个场合之中,这种新奇的视觉效果很好的吸引了民众的眼球。我们可以将这组《电》视为曼·雷将先锋艺术实践和商业行为完美结合的代表。
《电》在手法上的共同点都是将具体的实物置于相纸上直接感光,而不经过照相机拍摄。实际上,这种“无相机摄影”的曝光手段早在塔尔博特那里就已经得到了运用;而在20世纪初,德国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沙德(Christian Schad)就已经将其用在了现成品艺术创作中。与曼·雷同时期的艺术家群体中,拉兹洛·莫霍利-纳吉(Laszlo Moholy-Nagy)、亚历山大·罗德钦科(Aleksander Rodchenko)、艾尔·李西斯基(El Lissitzky)、拉乌尔·豪斯曼(Raoul Hausman)等许多人都曾以此方式进行过实践。
沐浴着法国人安德烈·布勒东(André Breton)艺术和美学革命理想的超现实主义摄影在二十世纪初摄影发展的过程中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作为欧洲现代主义艺术的主力军,超现实主义艺术从实证医学、精神分析学汲取养分,以视觉艺术为主阵地,涉及文学、绘画、摄影、电影以及跨越媒介的多元化艺术创作。曼·雷以中途曝光和物影成像为代表的创作手段是构筑20世纪前期超现实主义艺术大厦的重要部分。此外,超现实主义摄影创作还涉及多重曝光、照片或其他图像拼贴(摄影蒙太奇)、粗颗粒放大及追求浮雕效果等探索;以及虽然沿用传统摄影流程,但在拍摄中进行特殊的操作(创新性地使用广角镜头,运用近摄变形、镜面反光、虚实结合等造型方式使受众产生梦境感等)以获得超现实影像等实践。这些手段有意识的运用得益于世纪之交的科技进步所引发的生活模式和文化的剧烈动荡,现代工业产品和技术全面支配了包括艺术生产在内的各种实践。在现代主义思潮的推动下,包括超现实主义等先锋实验在内的视觉探索为摄影现代性的确立立下了功劳。
彼时,坚守拉斐尔前派绘画理念且主导欧洲摄影主流数十年的画意摄影已然式微,而大洋彼岸的美国现代主义者强调发挥摄影自身特性、拒绝刻意修饰照片以还原摄影本来面貌的直接摄影开始被广泛接纳。超现实主义摄影作为另一股力量的出现意味着摄影新航线的开辟,以它为由头的借助摄影表达主观精神的理念自此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