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载体可以变,报人精神不能丢

2016-09-01

南方周末 2016-09-01
关键词:载体伦理媒介

南方周末评论员 朱迅垚

报界的每一次风吹草动,都撩人得很。这一次,是著名的《东方早报》。消息说,这份创刊13年的报纸明年元旦员工整体转入澎湃新闻。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可是大势中又有哪些是干流支流,有没有潜流暗流甚至逆流,它们又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浩荡之中,潮流裹挟太多东西,哪些会在动态均衡之后真正留下,哪些又不过只是风口浪尖膨胀的猪,潮退了就摔死沙滩上?

好吧。我承认我是保守派。我要说,载体可以改变,但报人精神不能死。

在广义的媒体概念里,我相信娱乐至死或者浅薄肤浅至死的时代已经从预言变成了现实。新媒体给了你特别繁荣的景象,给了你无数选择,你看上去可以接受无数信息,但对于相当多受众,尤其是审美、知识和思想成长期的人来说,一方面吃的都是方便面,一方面深陷信息海洋,极难找到线索。

回到媒介伦理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受众想要什么就给什么,还是要让他们看到一些我们想给的?那么,我们是谁,受众是谁,怎么建立符合媒介伦理的链接?商业、政治和文化怎么在新媒体里以文明进步为核心准则实现媒介正义?仅以中国这几年的新媒体环境观察来说,我暂时没有看到这种媒介伦理的实现。顺便吐槽一句,为什么娱乐成了投资最大的风口,为什么直播成了娱乐最大的投资风口?直播,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部分直播,真的好吗?

在狭义的媒体概念里,我们要追究的是,中国真正意义的严肃媒体,这几年进步了吗?

说真的,今天,当统计数据显示,我们大部分人的大部分阅读时间耗在几个APP上,耗在手机那几十平方厘米的屏幕上,当我们崇尚碎片化阅读以为可以利用所有时间时,我们接受到的严肃媒体文章真的更多更好了吗?

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面临的压力巨大。一些传统媒体人出走新媒体,出走泛媒介化的公司,尤其是互联网、新闻客户端和各种公司的PR部门。我不知道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切感受,也许有些东西的丢掉可能还会更轻松。

但在我看来,载体可以变,但传承不能丢掉,必须唤回报人传统。

新媒体本身问题在于它丢掉了报人传统。他们丢掉的东西我概括为三点:汉语规范和编辑传统,文化生产的社会认可体系及身份认同,报人精神和社会责任。

在这三点中,汉语规范和编辑传统的丢失是现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以及海量微信公众号的普遍现象,但我相信,这一传统随着新媒体发展的深入应该会找回来。因为,无论你用多少新网络语言,二次元语言,表情包和GIF动图以及各种视频,受众最终需要看到的还是编辑精良和符合汉语基本规范的文字。

文化生产的社会认可体系和身份认同,这一点我相对担心,但假以时日,应该也会不断进步。媒体是典型的文化生产行业,这个行业绝不是孤立行业,它需要跟社会认可体系有直接挂钩,最终形成自己的权威体系和身份认同。不要小看这种权威和认同,它是媒体人个人存在感和社会价值的主要来源。新媒体目前在慢慢建立这种认同,但更多基于一些更表面的东西,比如收入和点击量。我认为,随着新媒体不断发展,这种认同机制最终会慢慢建立,但是,仍然要面临几个阻力,也就是新媒体自身的各种不可控,这就涉及第三点。

报人精神和社会责任,这是三者中我最担心的,传统媒体建立了一整套成熟的媒介伦理,与政治、资本和民意各种相处的基本规则。但新媒体相对而言缺乏抑制自身的成熟机制,同时他们相对传统媒体更容易妥协,特别是对资本和大众。

猜你喜欢

载体伦理媒介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以多媒体信息为载体,展数学课堂魅力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以学习故事为载体 提升教师察析幼儿学习行为的能力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