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状况及引导策略研究*

2016-09-01郝丹丹董梅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集体主义入党马克思主义

潘 莉 郝丹丹 董梅昊

当前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状况及引导策略研究*

潘 莉 郝丹丹 董梅昊

[内容提要] 运用自编“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调查问卷”,辅以“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等,对全国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从政治要素选择、政治制度取向、国家政策取向、政治参与取向、意识形态取向等维度测查了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数据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的总体政治价值取向较好,但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社会制度意识和意识形态意识淡薄、政治参与主动性低等问题,不同类型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存在差异。政治价值取向与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生活积极度、生活满意度显著正相关。要根据大学生的不同类型,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并注重通过影响相关因素优化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

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现状;引导策略

政治价值取向是主体在面对或处理政治问题时进行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实施价值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和实际偏好。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其政治价值取向不仅关乎自身的健康成长和政治行为选择,而且对整个青年群体的政治价值取向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都具有重要影响。为把握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的实际状况,引导、优化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本研究运用自编的“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调查问卷”,以在校大学生为样本开展了调查,共在全国44所高校发放问卷2100份,回收问卷2063份,其中有效问卷2063份,回收率为98%,有效率为100%。

本调查问卷包括三个部分:基本信息问卷、相关信息问卷、政治价值取向问卷。基本信息问卷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年龄、性别、年级、政治面貌和家庭情况,相关信息问卷包括Triandis编写、黄任之修订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量表”①Triandis等人发现,有60种特征可以将不同类型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区别开来,经过比较,引入了水平(horizontal,强调个体间的平等,例如没有权距)和垂直(vertical,强调个体间的不平等和权力关系中的等级)两个维度,并将价值取向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水平的个人主义;二是垂直的个人主义;三是水平的集体主义;四是垂直的集体主义。“生活满意度问卷”“生活积极度问卷”,政治价值取向问卷主要涉及政治要素重要性、政治制度取向、国家政策取向、政治参与取向、意识形态取向五个方面。问卷整体信度的克朗巴哈(Cronbach)系数为0.670~0.841,效度为0.371~0.707,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回收问卷后对其进行统一编码,运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22.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2063份问卷的具体分布情况:男生991人(48.0%),女生1072人(52.0%);大一学生660人(32%),大二学生389人(18.9%),大三学生403人(19.5%),大四学生259人(12.6%),研究生352人(17.1%);中共党员395人(19.1%),共青团员1584人(76.8%),群众70人(3.4%),民主党派14人(0.7%);“985”高校学生253人(12.3%),“211”高校学生433人(21%),一般本科高校学生985人(47.7%),高职高专学生392人(19%);农村学生946人(45.9%),小城镇学生340人(16.5%),县级市及以上城市学生777人(37.6%)。

一、当前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的总体状况

总体而言,当前大学生高度重视国家稳定与繁荣,关注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赞同改革开放等基本国策。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存在政治认识表层化、社会制度意识和意识形态意识淡薄、政治参与和入党动机功利性较强、政治参与主动性较低等问题。

1.在政治要素排序方面,当前大学生较为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较少关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众权益表达和维护个人权益”

政治要素重要性排序直接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对政治要素的关注倾向性。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较为注重“国家稳定和安全”,也看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从选择人数看,“国家稳定与安全”(1222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904人)、“坚持改革开放”(730人)是大学生最为注重的三项要素;就相对均值排序而言,大学生认为最为重要的三项要素依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RM= 1.39±0.661)、“世界和平”(RM=1.52± 0.805)、“坚持改革开放”(RM=1.85± 0.632)。无论是从选择人数还是从相对均值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改革开放”均进入前三,这说明大学生非常看重这两个政治要素;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177人,RM=2.42±0.711)和“公共权益表达与维护个人权益”(441人,RM= 2.27±0.775)的总体排序较靠后,这说明大学生在政治生活中对个体利益的关注度明显低于对国家利益的关注度。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大学生最看重政治要素的选择人数和相对均值情况

2.在政治制度取向方面,多数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性质,认同人民代表大会等根本政治制度,但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识不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信心不足

政治制度取向反映的是大学生对政治制度的基本认知和情感倾向,是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的基调,既反映其政治常识水平,也反映其政治觉悟和政治信心。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现行政治制度的认同度较高,96.1%的大学生赞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95.9%的大学生赞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多数大学生具备较好的政治常识,73%的大学生能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社会主义,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对制度性质认识不清晰,13.6%的大学生“说不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甚至有13.4%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资本主义”或“未来会走向资本主义”;对于政治制度性质的模糊认识,导致部分大学生不能坚定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政治制度意识淡薄,超过2/3(68%)的大学生赞成“不管中国将来实行什么制度,只要国富民强就行”。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大学生对“不管中国将来实行什么制度,只要国富民强就行”的态度

3.在国家政策取向方面,大学生对经济政策、外交政策的认可度明显优于党建政策、社会政策

大学生对国家政策的认知和判断来源于其生活体验,是意识形态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调查显示,在经济、外交、党建和社会四大类政策中,大学生对经济政策、外交政策的认可度明显优于对党建政策、社会政策的认可度。71.7%的大学生赞同现行国家经济政策,68.8%的大学生赞同外交政策,对党建政策和社会政策持认可态度的人数分别占比60.9%和48.8%。与少数大学生(2.9%)不认可经济政策相比,不认可党建政策(7.7%)、外交政策(7.4%)、社会政策(17.2%)的大学生人数占比相对较高。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4.在政治参与取向方面,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度优于现实政治参与度,政治参与动机呈现“冷漠与热情交织,功利与无私并存”的特点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度优于现实政治参与度。在网络政治参与方面,超过七成的大学生会参与网络发帖,超过八成的大学生具有积极的网络政治责任感。而在现实政治参与中,只有不到七成的大学生表示会“认真参与”综合测评加分、评奖、评优等民主选举活动,不到六成的大学生会积极参与校内举行的人大代表选举活动;且大学生更愿意参与与自己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主选举活动,如评奖、评优,而对自己不熟悉的人大代表选举活动的参与度相对较低。具体情况如图3所示。

图2 大学生对四类国家政策的态度

图3 大学生政治参与积极度对比情况

政治参与动机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动机呈现“冷漠与热情交织,功利与无私并存”的特点。对于为何参与网络政治评论,32.5%的大学生表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让祖国更好”,呈现出正向积极的特点;但也有17.2%的大学生表示是因为“无聊”(8%)、“凑热闹”(4%)、“宣泄对社会不公的愤懑情绪”(5.2%),表现出冷漠与消极的一面。对于现实政治活动,大学生们表示,对人大代表选举活动不是很积极的主要原因是“不认识人大代表,不知道选谁更好”,而评奖、评优的对象都是自己的同学,过程也很公开,因此愿意参加并维护个人及同学的权益,这体现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功利性的特点。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大学生网络及现实政治参与的动机状况

5.在意识形态取向方面,超过六成的大学生认为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多数大学生愿意入党且入党动机正确,但仍有不少大学生意识形态意识淡薄、入党动机的功利性色彩较重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态度及其入党倾向和入党动机,是判定其意识形态取向的重要方面。如图4所示,超过六成(64%)的大学生认为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其中30.2%的大学生认为应当坚决坚持,33.8%的大学生认为最好坚持;超过三成(36.1%)的大学生表示中立或主张放弃,这令人忧虑且需要关注。

图4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态度

多数大学生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动机也较为积极健康。如图5所示,在1543名已经是中共党员(395名)或愿意入党(1148名)的大学生中,1157名(75%)大学生表示愿意入党是基于信仰共产主义并抱有奉献精神(247人,16%)、更好地为社会作贡献(620人,40.2%)、是一种精神寄托(151人,9.8%)、是一种优秀的表现(307名,19.9%),也有13.9%的大学生是基于现实的工作和个人发展需要或随大流的从众心理而入党的。

而在不愿意入党的大学生(520名,25.2%)中,除36%的大学生表示是由于个人条件不成熟因而不考虑入党外,其他大学生不愿意入党的原因均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疏离主流意识形态、不愿意亲近中国共产党的倾向,如7%的大学生表示党的宗旨不符合个人观念,11%的大学生表示是由于党员形象不佳、党的威信下降。具体情况如图6所示。

图5 大学生入党动机状况(N=1543)

图6 大学生不愿意入党的原因(N=520)

二、当前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分析

1.不同年级、不同层次高校、不同政治面貌、不同家庭居住地、不同家庭收入、人生早期是否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导致大学生在政治制度取向上存在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级、不同层次高校、不同政治面貌、不同家庭居住地、不同家庭收入以及人生早期是否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导致大学生在政治制度取向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而言,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对于人大代表制度和基层群众制度的认可度波动下降,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认识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具体情况见图7。政治制度取向的年级差异可能与其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相关,大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处于学校与社会的“交接口”阶段,认识上易出现偏差;而研究生由于知识水平提升和社会经验趋于丰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更为客观理性。

图7 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政治制度取向的交互状况

随着高校层次的降低,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可度有所上升,即“985”高校大学生的政治制度取向较差,一般本科高校的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可度最高(33.2%),高职、高专类学校的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可度最高(97.7%)。总体而言,“211”“985”等重点高校大学生的政治制度取向相对消极,这一问题值得关注。

与非党员大学生相比,党员大学生的政治制度取向总体较好。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程度,依“党员-团员-群众”递减。

随着家庭所在地经济水平的上升,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可度有所下降;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认可度呈“U”形曲线,来自小城镇、地县级城市以及省会城市的大学生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认可度相对较低,分别为95.7%、95.4%、95.2%,具体情况如图8所示。以上结果可能与各项制度在不同地区的实行状况和效果有关,可见应重点关注二三线城市的政治制度建设。

图8 不同家庭所在地大学生的政治制度取向状况

同人生早期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大学生(74.2%)相比,人生早期未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认知占比较低,为68.5%。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上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认识水平以及对基本政治制度的认同度有所下降,高收入家庭的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认知均表现不佳,值得关注。具体情况见图9。

2.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在国家政策取向上存在显著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在国家政策取向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与非党员大学生相比,党员大学生对各项国家政策的认可度较高。群众大学生对各项政策的认可度较低,对经济政策和外交政策的认可度分别为54.3%,对党建政策的认可度为41.5%,对社会政策的认可度为32.9%。具体情况见图10。以上结果可能与各群体所接受的思想教育有关,因此,必须重视对非党员大学生的科学引导,帮助其提高对国家政策的科学认识。

图9 不同家庭月收入大学生的政治制度取向状况

图10 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认可国家政策的状况

3.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层次高校及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倾向存在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层次高校以及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取向存在差异。具体而言,女生的政治参与倾向总体好于男生,女生参与人大代表选举活动和综测评优的比例分别为58.4% 和70.4%,态度较为积极,男生的参与比例分别为55.1%和64.9%。具体情况见图11。

图11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倾向状况

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和现实政治参与水平都有所下降。大一年级学生最为积极,且持积极原因参与网上政治活动的人数比例也大于其余几个年级;大四年级学生在人大代表选举活动以及网上政治活动参与方面表现得不够积极,占比相对较低,分别为50.6%和67.5%;五年级及以上群体(研究生)持积极原因参与网上政治活动的占比最高,为83.3%,具体情况见表3。

随着高校层次的降低,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和现实政治参与的水平逐步上升。高职、高专学校学生的政治参与倾向最强,其次是一般本科高校,“985”高校最低,具体情况见图12。这可能和部分重点高校“重科研建设,轻政治参与”的政治疏离心态相关。

表3 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取向的交互状况(N=2063) %

图12 不同层次高校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倾向状况

从政治面貌来看,党员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倾向最强,团员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倾向水平居中,群众大学生最低。

4.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层次高校、不同政治面貌、不同家庭收入以及人生早期是否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导致大学生在意识形态取向上存在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层次高校、不同政治面貌、不同家庭收入以及人生早期是否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导致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入党倾向方面存在差异。具体来看,相较于男生,女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人数比例较高,但男生的入党倾向更为积极。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认同度先降后升,大二年级和大三年级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认同度较低,分别为59.4%和61.1%。随着高校层次的降低,大学生中坚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人数占比呈倒“U”形曲线,以积极心态入党的人数占比有所上升;“985”高校的大学生中,无论是坚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还是以积极心态入党的人数占比都相对较低,值得关注。具体情况见图13。

对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的看法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党员大学生的看法相对积极,持坚持态度的人数占比最高,为72.1%;而群众大学生的态度则相对消极,持坚持态度的人数占比为42.8%。具体情况见图14。

图14 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态度

人生早期未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大学生中有82.6%的人能以积极心态入党,而人生早期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大学生中有更多的人(86.9%)能以积极心态入党。随着家庭月收入水平的提高,坚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大学生的占比呈倒“U”形曲线,即家庭月收入过高或过低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认同度均不理想。具体情况见图15。

图15 不同家庭月收入水平的大学生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认同状况

三、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与建议

各项分析说明,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不仅与性别、政治面貌、生源地、家庭月收入等基本情况明显相关,而且与大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生活满意度、生活积极度显著正相关。

1.当前大学生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取向、生活满意度、生活积极度的总体状况

第一,当前大学生认可集体主义价值取向。

总体上看,当前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取向均分(5.53±0.69)高于个人主义取向均分(4.86±0.65),二者之间的差异明显(P<0.01);认可度最高的是水平集体主义(5.84± 0.82),其次是水平个人主义(5.26±0.76),再次是垂直集体主义(5.21±0.78),最后是垂直个人主义(4.47±0.81)。这说明,大多数大学生认为人和人是平等的,他们要求获得同等的权利和机会。在大学生当中,保持社会身份一致性的想法比较突出。同时他们也认为个体应当有集体归属感,与其他社会成员保持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具体情况见表4。

表4 大学生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取向状况

第二,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总体较好。

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自己生活状态的一种主观评价,是个体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检测指标。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整体均值为4.158,高于中值3.5,总体偏向“满意”。对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进行区间划分,把1~2.9分段定为低满意度,3~4.9分段定为一般满意度,5~7分段定为高满意度。处于低满意度分段的大学生为286人,占比13.9%;处于一般满意度分段的大学生人数为1237人,占比59.9%;处于高满意度分段的大学生为540人,占比26.2%。处于高满意度分段的人数明显多于处于低满意度分段的人数。具体情况见图16。

图16 当前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状况

第三,大学生的生活态度总体积极向上。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生活态度总体积极向上,认为自己“有理想,有抱负,积极为自己的理想努力着,抱着乐观的态度”(30.4%)和“较有理想,较有抱负,比较积极努力,抱着比较乐观的态度”(49.7%)的大学生累计占比达80.1%,而选择“无所追求,随遇而安,过一天算一天,不为未来担忧”的大学生占比4.9%,选择“感觉未来形势严峻,比较茫然,不知该怎么努力”的大学生占比14.2%,有占比低于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前途很悲观,不知道什么才是有意义的”。具体情况见图17。

图17 当前大学生的生活积极度状况

2.当前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分析结果说明,当前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不仅与性别、政治面貌、生源地、家庭月收入等基本情况明显相关,同时与大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生活满意度、生活积极度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227,0.155,0.127。也就是说,集体主义价值倾向越明显、生活满意度越高、生活积极度越高的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越好。具体情况见表5。

表5 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矩阵

3.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政治价值观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针对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性质认识不清和与主流意识形态疏离的状况,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训练,帮助大学生清晰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总体较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较高,赞同改革开放等基本国策。但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认识较为模糊,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等主流意识形态的意识淡薄,政治参与和入党动机的功利性较强、主动性较低。

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应注意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在经典研读、国情探讨、世情认知和理论思辨中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等,帮助大学生树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基于此而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现实形态、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向,明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的保障作用,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的认同。

第二,针对不同群体的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存在的差异性,实施差别性引导,并重点加强对高层次高校大学生、高年级本科生、高收入家庭大学生以及人生早期未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大学生的教育引导。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层次高校、不同家庭居住地、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存在明显差异。

因此,在总体上对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进行教育引导的同时,还需要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政治面貌、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实施差别性的价值引导和教育,提升政治价值取向教育的针对性、感染力和实效性。如对于高年级本科生,需更加重视对其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培育,应基于他们的辩证思维发展迅速的特点,帮助他们进行辩证思考;对于个性自由和思想活跃的高层次高校的大学生,应重点帮助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辨识各种社会思潮,提升他们的鉴别力;而对于不同家庭所在地、不同家庭收入、不同人生经历的大学生,需要结合其家庭背景和实际生活情况开展政治价值取向的引导和教育,帮助其从多角度认识个人、家庭、社会的关系,提升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优化其政治价值取向。

第三,有效运用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生活积极度和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对政治价值取向的正向影响作用,努力通过优化社会环境、丰富精神生活、加强集体主义教育等帮助大学生优化政治价值取向。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与大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生活满意度、生活积极度等正相关。因此,应全方位、多维度地优化社会环境,以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帮助贫困大学生改善物质生活状况,帮助生活态度消极的大学生丰富精神生活,鼓励并创造条件使青年大学生积极参与心灵小组、创新创业大赛等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生活积极性,同时使他们在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中获得集体归属感,培养其集体主义价值取向,进而优化和提升其政治价值取向。

(编辑:杨峻岭)

潘莉,法学博士,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郝丹丹,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董梅昊,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 本文系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思想政治教育向度的心理疏导模式及技术研究”(项目批准号:13CKS044)、2013年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项目“当前大学生价值取向问题及其引导策略研究”(课题编号:13JDSZK0021)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集体主义入党马克思主义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憨娃入党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三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Chlorpromazine against theβ-lactam resistance of MRSA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当代集体主义的现实困境及其主体性重塑
入党志(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