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综述

2016-04-11刘函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核心

刘函池

·学术动态·

2015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综述

刘函池

[内容提要] 2015年,国内学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形成了诸多新成果,在一些基本、重大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诸多新进展,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大意义的深层阐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深入解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关系的深度研究以及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化拓展。这些成果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继承、明晰、深化了一系列理论共识,并对具体内容作了进一步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问题;新进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党的十八大提出以来,成为学界持续关注、研究的重点与热点问题,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5年,国内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深入的探讨,也形成了一些新的理论生长点和研究着力点。本文主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大意义的深层阐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化拓展等方面,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大意义的深层阐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凸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1]163这一阐述,深刻揭示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要在基础理论依据和现实需求层面进一步阐发其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整个价值体系中居于统领地位

价值体系本身是一个系统结构,包含不同层次的价值观。戴木才认为:“价值体系从其结构与有机构成来看,包括终极(理想)价值观、主导价值观、基本价值观和具体价值观等层次。”[2]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整个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及与其他层次价值观的关系,有利于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重要地位,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培育和践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整个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刘建军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最高层次的价值理念,它是统领具体价值观念的。”[3]戴木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贯穿不同层次价值观的总纲和主线”[2]。核心价值观在整个价值体系中居于统领地位,这就在基础理论层面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地位和意义。讲清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的价值导向与个体的价值取向的关系。孙正聿对价值体系中存在的一对基本矛盾——社会的价值导向与个体的价值取向进行了辩证分析,认为虽然个体价值取向纷繁多元,但透过表象就能看到蕴含于其中的社会性内涵,“个人的价值取向的总体趋向,总是取决于社会的基本价值导向;而个人价值取向的困惑,则总是根源于社会价值目标的震荡”[4]。这就揭示了在社会的价值导向与个体的价值取向这一对矛盾中,社会的价值导向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深刻地说明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依据和现实需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与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价值维度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理论问题的进一步探索和回答,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探索。吴向东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理解与自我建构”[5]33,并回顾了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历史,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曾一度出现了“割裂社会主义价值与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忽略社会主义的价值维度”[5]33的思潮。因此,在改革开放以后,从价值维度理解社会主义得到学界的持续关注。如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明确提出与学界对相关问题的积极探索,是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及其与社会主义本质关系认识的一种理性自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我理解,还是自我建构。[5]33-3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知与实践的重大问题。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当代中国及世界核心价值诉求的积极回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关于核心价值诉求的自觉回应。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的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价值领域出现了多元价值观念的矛盾乃至冲突,价值观领域中的物质主义、相对主义及虚无主义倾向泛滥,当代中国面临价值失序与道德失范问题。凝练、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前各种价值观念进行批判与整合,引领社会思潮,凝聚价值共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夯实思想价值基础。[5]3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也是对世界性“新型文明”[6]8的开创性探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文化价值领域的交流、交融、交锋也日趋频繁和激烈。面对多元价值观之间的冲突、现代性发展带来的价值危机和文明困境,中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滋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为开创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新型文明”作出的积极探索。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梦、中国精神的价值引领

随着研究的更加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逐渐被置于更广阔的理论视域。主要体现为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梦及中国精神等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与探讨。吴潜涛、张新桥从宏观层面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和渗透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保障”[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治理的重要方面,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李忠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中国精神统一于思想意识形态教育的根本任务——“铸魂”,认为“中国梦铸牢信仰、指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塑价值共识、明确规约;中国精神铸就精神家园,创生铸魂动力。三者彰显铸魂之信仰、价值和精神三位一体的整体逻辑”[8]。总的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梦、中国精神的价值引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深入解读

科学认识与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释原则、基本理念、性质特色及逻辑结构等,是研究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2015年,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聚焦于关于“三个倡导”基本理念的研究和阐释,形成了一系列系统且较深入的研究成果。关于阐释原则、性质特色及逻辑结构等问题的研究,基本承续了原有的解释框架,但更为明晰和系统化,形成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共识,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更为明晰的学理支撑。

1.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释原则

第一,逻辑起点性原则。学界普遍认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释应注重其逻辑起点,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第二,理念性原则。李文阁认为,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关键是要从价值理念的层次或高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目标、特征、实现方式、实践要求等角度去理解,应坚持理念性原则,从民族特色、时代内涵、制度属性等方面来理解和阐释。[6]5第三,主体性原则。沈壮海突出强调了解读的主体性原则,即应立足中国国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华民族的、当代中国的解读。在此基础上,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9]第四,先进性原则。韩震认为,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和世界意义,“必须着眼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必须反映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占领价值体系的制高点”。[10]第五,整体性原则。梅荣政提出,要坚持总体解读和要素阐释的相互支撑、互为推进,认为“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是一个整体,既要作整体性研究,弄清三个层面、12个词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贯穿其中的根本观念和精神内核,也要对每一个层面、每一个概念作出科学阐释。[11]

2.阐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

2015年学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阐释和解读,聚焦于“三个倡导”所包含的12个基本理念。学者们关于基本理念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相关理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内涵、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与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区别及其具体实现的方式途径等方面展开的。

以具有一定研究热度的“平等”观、“友善”观为例。张晖提出,平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它既与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即平等是具有具体内涵的历史范畴,而非西方宣扬的永恒的价值观念。同时,与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更侧重于形式平等的资产阶级平等观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平等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更为注重实质的平等,且在政治、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和方面都有具体体现。[12]对于“友善”观的研究,除了从传统价值理念的角度探讨其内涵外,理论界还注重阐明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中的具体规定性。黄明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探析了友善的科学内涵,明确指出,“任何具有具体内涵的友善都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13]220,“不消灭私有制就不可能使友善成为核心价值观”[13]220,深刻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友善观的阶级性和虚假性,认为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发展及文明状况为社会主义友善观的提出与践行提供了基础。

3.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特色

学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性质特色的研究,继承了已有的理论成果,达成了一些共识,相应研究也更加系统化。学者们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凸显其社会主义属性这一根本性质以及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等具体性质。梅荣政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定位和逻辑起点,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性质就是社会主义。[14]郑永廷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性质的价值观,其本质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15]26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色,黄蓉生、崔健通过全面分析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内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特色”“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要求的制度特色”“彰显改革进步发展创新精神的时代特色”“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世界特色”[16]。

4.探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结构

目前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逻辑结构的研究,基本是围绕“三个倡导”展开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社会与公民三个层次之间的内在逻辑,二是各个层面内部诸要素之间的逻辑结构。

第一,三个层次之间的内在逻辑。对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郑永廷认为,其“反映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根本取向,居于最高层次,统领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15]27;田鹏颖也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高表现”[17]106。对于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田鹏颖将其定位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核”[17]106,郑永廷认为其“对其他社会层面的价值观起制约、引领作用”[15]27。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被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众取向”[15]27。这三个层面构成一个结构严谨的有机整体。刘顺厚认为,在这个整体中贯穿着一条主线,即正确认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18]魏波从宏观、中观与微观的角度解读了三个层面的整体性,并认为三个层面的价值观都指向一个主题,即“21世纪中国复兴是培育一种新文明,培育新型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最终表现为培育有着高度文明素养的现代公民”[19]。

第二,各层面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逻辑结构。对于各层面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逻辑结构,学界也基本达成了共识。学者们普遍认为,国家层面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是由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等方面的价值目标构成的;对于社会层面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李德全依据社会学理论,认为这四个价值理念是按照社会成员、社会互动、社会环境和社会保障的逻辑理路进行组合的[20];大多数学者认为,公民层面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是由社会公德或政治道德、职业道德、个体品德等组成的。

5.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再凝练”

目前还有部分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还不够简明、凝练。“三个倡导”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了基本遵循,但其仍是一种开放性的表述,仍须进一步凝练,以使其更加简洁、明晰。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凝练”问题的研究,基本是沿着两种路向展开的。一种是对已有基本内容进行“再核心化”的提炼。曾长秋、向祚群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在“三个倡导”、12个基本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再凝练为三个词,即“文明”“正义”“诚信”,分别作为国家、社会及个人层面的基本价值理念。[21]韩震强调了“公正”“民主”“和谐”的重要性,认为“公正”是社会主义制度最核心的价值追求,“民主”即人民当家做主是反映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价值观,“和谐”是最具民族特色又有世界意义的价值观。[10]另一种是在已有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有学者针对“三个倡导”中要素与层次不完全对应的问题并结合表述形式的要求,提出运用四字式表述,建议增加“求真务实、以人为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内容。[22]

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

任何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生成、认同及践行,都需要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相契合,抛弃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便是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者们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对二者关系的辨识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的深度挖掘,探索如何运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理念和经验来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辨识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间的关系问题,学界已在宏观层面达成共识: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来源,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土壤;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超越,在当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和思路,激活优秀传统价值理念的时代价值。

与此同时,许多学者强调,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并不意味着走文化复古主义的道路,而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出发,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科学辨识。也有学者认为,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关键是要对“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文化”[23]进行科学辨识,注意其所体现的阶级性。

2.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的挖掘

梳理和萃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和恒久魅力的价值理念,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吴潜涛认为:“挖掘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针对性地实现其现代性转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着力点和关键环节。”[24]也有学者对传统价值理念进行了探讨、梳理,陈来通过对中国传统价值与西方近现代主流价值的比较,将中国传统价值理念的特色概括为“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群体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25]51-56,并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美德的关系,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对中华美德体系的传承和实践为落脚点。[25]231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各界共识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文化本身进行深入具体的理解和挖掘,是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功能的基础。林国标对传统文化作出了知识型、价值型、制度型及风俗型的分类,并分析了这四种类型的传统文化对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作用,认为价值型传统文化作为传统价值观念体系,是我们传承与探讨的关键部分。[26]这一分类探讨是对理解和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的有益探索,为如何运用传统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化拓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它来源于实践,最终也要落脚于实践。价值观自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凸显出来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它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又会进一步增强价值观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需要科学的思维方式,构建长效机制和有效路径。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观自信

价值观自信是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要支撑,价值观自信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前沿性问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基本内涵、重要地位及构建与增强等问题的系统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价值观自信的基本内涵和重要地位。颜晓峰、耿超认为,当下中国所讲的价值观自信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充分肯定和坚定信念,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本和基础,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灵魂”[27]38-3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就包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并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为重要内核。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构建和增强。吴潜涛认为,价值观自信有其深厚的现实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够真正得以彰显,因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必须在实践中进行。[28]颜晓峰、耿超从整体层面提出了构建价值观自信的策略:“在认知自觉中奠定必要前提”,“在能力提升中夯实坚实基础”,“在价值彰显中抓住关键所在”。[27]42-43周忠华认为,“坚守价值观自信,要有深厚的科学理论根柢、厚重的历史文化根柢、坚实的综合国力根柢、丰厚的人类文明根柢”[29]56-57,在当下应注重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践行度、宽容度以及先进性”[29]54。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维导向

第一,针对性。有学者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具有层次性的,应注重针对性,根据培育对象、过程、情境的不同,采用分层次、分阶段、分场域的培育路径。[30]面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培育。例如,对于工人阶级、领导干部、青少年等群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有着不同的基本要求、培育方式和着力点。

第二,融入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是全方位的融入,要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融入党和政府的工作,要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还需要找准切入点和立足点,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31]

第三,合力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多方的合力作用,主要包括教育、宣传、文化、制度等多方面的协同配合。教育引导是指主要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舆论宣传是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众文化、传统文化、网络文化等结合起来,加强宣传;制度保障是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相关制度和规范,并设立、完善相应的评价及奖惩机制。[32]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路径

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有效路径,是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现实生活、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因而也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路径的整体构建,程京武提出,应从循序渐进地构建共识-共鸣-共行的认同机制、个体-群体-共同体的濡化机制、微观-宏观-系统观的协同机制三个方面,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与路径的构建。[33]曾令辉提出,可以从经典文本、社会思潮、社会实践和个体认同等维度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长效机制。[34]

“以文化人”的文化路径成为研究的热点。“以文化人”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又一基本遵循,也提供了重要载体与途径。学界对“以文化人”的内涵、特点及方式等作了探讨。佘双好认为,“以文化人”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文化的成果来教化培育人,二是以文化的方式来教化培育人。[35]高山、张若飞提出,以文化传承滋养人,以文化平台锻炼人,以文化氛围熏陶人,以此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生力、传播力和感染力。[36]李向成提出,应推进“以文化人”的主体建设,落实“以文化人”的载体建设。[37]秦在东通过对文化特性与功能等的探讨,提出了“以文化人”的复杂性和层次性问题,认为“以文化人”的层次性问题的根本点就是如何发挥社会各种力量的作用来提升“以文化人”的实效性。[38]

高校教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问题研究的重点。第一,加强整体设计。有学者提出,在路径举措上要注重顶层设计和各类平台搭建及载体运用,在成效检验上应注重运用大数据和长时间轴的分析方法。[39]第二,抓住融入关键。有学者认为,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应以融入为关键,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及研究宣传等方面。[4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成为融入研究的重点课题。陈锡喜在宏观层面提出“三个结合”,即“把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与价值评价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与“三个自信”的确立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与为“中国梦”的奋斗结合起来。[41]周琪针对如何融入的问题,从较为具体的层面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教材、教学话语及教学模式的思路。[42]

总之,现有研究成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进一步推进与深化奠定了基础。但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总体状况来说,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涵育路径、方法等资源还要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落细落小落实问题还要进行更切实的探索。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戴木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落地要着力解决层次和具体化问题[N].光明日报,2015-07-15(13).

[3] 刘建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种区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2):73.

[4] 孙正聿.我们到底要什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要求和理论依据[N].光明日报,2015-09-09(2).

[5] 吴向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重大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6] 李文阁.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内涵与意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7] 吴潜涛,张新桥.“四个全面”论域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15(6):1.

[8] 李忠军.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三位一体的铸魂逻辑[J].社会科学战线,2015(6):9.

[9] 沈壮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5):5.

[10] 韩震.从人类历史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竞争的角度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5-07-15(13).

[11] 梅荣政.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8):64.

[12] 张晖.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内涵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0):51-53.

[13] 黄明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友善篇[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

[14] 梅荣政.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和灵魂[N].光明日报,2015-09-10(16).

[15] 郑永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与多样价值追求协调新常态研究[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5(1).

[16] 黄蓉生,崔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鲜明特色研究[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5(1):31.

[17] 田鹏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七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18] 刘顺厚.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26.

[19] 魏波.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J].理论探讨,2015(3):26.

[20] 李德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与理论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6):63-64.

[21] 曾长秋,向祚群.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凝练[J].理论学刊,2015(10):62.

[22] 贺祥林,叶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凝练的思索[J].探索,2015(6):159.

[23] 魏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2):68.

[24] 吴潜涛.推动优秀文化的现代性转化[N].人民日报,2015-07-15(7).

[25] 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26] 林国标.传统文化的四种类型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影响[J].湖湘论坛,2015(2):13.

[27] 颜晓峰,耿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5(1).

[28] 吴潜涛.自信具有深厚现实基础[N].人民日报,2015-12-27(5).

[29] 周忠华.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J].吉首大学学报,2015(5).

[30] 李净,戴钢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次、分阶段、分场域培育路径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4):103.

[31] 王艳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总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218-220.

[32] 柳礼泉,陈方芳,唐珍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四个着力点[N].光明日报,2015-06-11(16).

[33] 程京武.循序渐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机制[N].光明日报,2015-05-24(7).

[34] 曾令辉.论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的切入点与维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51.

[35] 佘双好.以文化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培育的方法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19.

[36] 高山,张若飞.以文化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着力点[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20-22.

[37] 李向成.用以文化人推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实践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11):28-30.

[38] 秦在东.以文化人的层次性与复杂性[J].思想教育研究,2015(11):24.

[39] 朱健.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建设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68.

[40] 王帅.以五个“融入”为重点加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22-123.

[41] 陈锡喜.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过程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5(6):4.

[42] 周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个转向及实现[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34-35.

(编辑:杨峻岭)

刘函池,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