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毕业创作中的“实验”和“创新”
2016-09-01邱敏QiuMin
邱敏 Qiu Min
如何看待毕业创作中的“实验”和“创新”
邱敏 Qiu Min
1李妍春前世今生综合材料2.5×3×3m2016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毕业生作品
学院艺术与当代艺术一般来讲二者是对立的关系,分别代表着保守与激进、封闭与开放。但在中国,美术学院作为当代艺术创作群体的主要输出力量,与当代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实验”艺术在美术学院的学科化,使得创新性和实验性成为了教学的焦点,由此引发了学院教学新的问题。作者联系学院艺术的种种现象,对此展开了讨论。
学院艺术,实验艺术,创新
2陈晓婧生存痕迹硅胶、机械装置、摄影400×200×50cm2016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毕业生作品
一提到美术学院和当代艺术,我们往往很容易受过去固有观念的影响,将两者对立起来看:激进与保守、开放与封闭。的确,对于当代艺术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一种实验性的开放心态,而不是建构一个固定模式的体系,而美术学院是一个体制内的对象,它从一开始就在寻找学科规范和秩序,以此形成各大高校的学统。就此而言,美术学院对艺术创作设定了很多边界,比如最通常的现象是,学生到了大学二年级的阶段,就开始选择进入不同的工作室,这种教学行为是对自我专业能力的肯定和自我主动选择,其实这种选择由于是按照归纳学的范畴在自我划定未来的创作方向,选择同时也就意味着放弃,选择是“一”,选择之外的是“多”。艺术不同于其它学科,尤其是当代艺术,它不是靠精密的专业化学科划分来取得成就,而是恰恰在于打破学科界限的边界,在一种开放的态度之下不断地去反思现有的艺术实践、创作方法、思维定势以及价值观等等。当代艺术的特性之一就是反叛既有的思维模式,艺术不可能被定位在某个固定的模式中进行。从现在各大美术院校的学科设定来看,八大美院加上综合性大学里的美术学院:诸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等诸多院校都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实验”艺术,“实验”艺术逐渐变成了学科化的对象,从过去的“在野”状态向规范化的学科转化,被政府职能部门所接受和认可。“实验”艺术的学科化,很大程度上是当代艺术实践推动的结果,但是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问题——“创新是否可以被教授?”或者说“创新以何种方式注入教学中?”
创新不仅仅是艺术家的焦虑,美术院校的教学也涉及到创新的焦虑。以前美术院校教授基本技法,更多偏向于技艺的传承,当然我们不能说它没有创新意识,但它并没有成为一个教师和学生都要直接面对的焦虑,因为它更多的还是落实在技艺上,并没有特别去强调艺术家的个体独立和自觉性。教学成果汇报,还是有一个主体性的骨架支撑。但是近几年,我们发现,各大美术院校的毕业创作逐渐有一个倾向,就是逐渐偏向于挖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质疑现有的教学系统和固定框架,大胆地采用自己的方式,将激发学生的独立和自觉性放在了前提。也就是说,“实验”态度和“实验”精神是可以通过引导而产生。比如我在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担任的是美术理论通识课程的讲授,大部分需要我自己在讲台上讲,讲课和做学术研究并不完全等同,学术研究的东西可以集中在很小的点上,可以集中在艺术史中某一个历史时期、某一个艺术家,甚至这个艺术家的某一件作品上进行研究。但大学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通识性的教育,除了获取不断精进的专业技艺之外,更在于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对世界的好奇心,尤其是个体的独立精神和自觉意识。“实验”和“创新”不是一个技艺的教授,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走出大学校门,有太多的功利诱惑、金钱负担、尘世包袱,大学四年是人生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人生价值取向就是在这四年里清晰并成形的。
1黄东阳隔案山色纸本设色260×65cm2016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毕业生作品
上海美术院校的学习氛围跟四川美术学院的学习氛围完全不一样,我在四川美术学院读书那八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亦师亦友,从专业到生活都可以跟老师畅通无阻地聊。所谓教学相长,课后跟学生做朋友才能真正的教学相长,才能真正帮助他们建立起个体意识,也能帮助我自己意识到“人之为人”的重要性。当时在一门课上,我布置了一个考试题目,叫《我极力向老师所推荐的……》,因为和成绩挂钩,他们就认真地写。后来考卷一交上来,我发现平日里给他们推荐的东西,他们基本都没有去看,即便他们下课后向我强烈要求推荐书目,而当他们拿到题目就自认为已经阅读里面内容了,这是一种信息时代的资源占有心态。他们缺乏的是常识和一些基本的经典阅读,大多数关心的都是一个人宅居在房间里打发无聊时间的阅读物。以前我一直以为阅读什么、关心什么,并不足以说明一个人的浅薄,重要的是如何看待这些对象物,说出具有独立思考的理由才是最重要的。但是从他们的推荐理由来看,我发现阅读那些相对较好作品的同学,推荐理由也更具思考性和独立性,那些消遣性的阅读物,理由也非常的粗浅,大多人云亦云。常识和经典看来还是非常重要,即便是知识更新如此快速的今天,比的不是海量的阅读信息,而是如何从这些海量信息中选择和思考,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体系。除了专业之外,他们关心的话题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有:理财、健身、外形、旅行、做一件事情的有用率、就业。
过去,在大学里,一个老师的讲义可以用几十年,现在知识更新速度快,文化工业的生产已经影响到大学的知识生产。现在高校开设的课程由选课的学生人数来决定,比如在华东师范大学,一门课程如果没有四个以上的学生来选修,这门课程就会被校方取消。那么对于文、史、哲这一类冷门学科,因为在就业上没有太多的显性效果,很可能就会因为学生自由选择课程的数值显示,而逐渐被淘汰。这个是非常可怕的,因为前面我们提到的独立精神和自由人格恰好是靠这些学科来引导。文化工业不仅影响了知识生产、学术,也严重影响着艺术创作。比如高校的学术研究变成“项目申请”,申请项目需要有新意,有创新意识。创新不是投机,而是不断试错的结果,在试错的过程中,艺术的创造性思维才会被激发出来。
尤其是现在的微信圈,它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言论的自由,即便帖子被删除,仍然有发声的机会。但是它是一把双刃剑,它将人的时间切成了碎片,表面上看可以结交到很多朋友,开阔眼界,但实际上你的朋友仍然是那么几个,大家所关心的仍然是那么几件事。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最大的弊端是,微信朋友圈上面的各种展览信息,很容易使人产生急功近利或者焦躁不安的心态,因为人是在比较中不断生成自我,我们的时间被它切成了碎片,人也更容易在屏幕背后伪装自己,精神生活被符号化,信息爆炸之后的一种心理常态往往呈现为虚无、空洞、关系冷漠、缺乏温情。人与人的交往变成一条网络线的交往,这样的生活方式,何以使我们的艺术能真正深入到人性的细微深处,去洞察幽微呢?我们发现每年五、六月份各大美术院校的毕业展,学生的创作活力都是来自于对边界的突破。但是我们不能不警惕艺术学科受文化工业的影响,艺术的创造在各大高校抓知识创新和学术研究的项目化的同时,很容易变成一种以符号化的等级秩序。“创新”体现出来的不是人类的心灵史,而是流向精神生活的符号化。在艺术语言形式上制作出花样翻新的当代艺术,但是要从这些五花八门的作品中,找到对当代社会问题和文化逻辑嗅觉敏感的作品,仍然很少。艺术创造变成了找流行符号,谁拥有了某种正在流行的艺术语言符号,谁就拥有了话语权,而独立思考则被各种符号掩盖了。各种受文化工业影响建构起来的符号体系压迫着年轻的学子,而他们也在自觉不自觉中去追求那些符号化的生活。从今年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毕业创作来看,基本上还是我前面说的问题,就是按照工作室的特点进行的创作,大多数还是指导老师理念的一个倒影。学生毕业时,往往就两类:一类是老师指点得非常多,学生也比较信任老师,然后做出来的作品可能没有太多的“错误”,但他很可能是老师的影子。另一类是老师用“放牧”的方式,对其发展不作太多干涉,这一类反而容易出现优秀作品。这对教学目的来说,也许是一个悖谬。但艺术和其它学科不同,它一定是开放性的心态来面对周遭的一切,才能真正做到“实验性”。
2黄佳雯整形系列硅胶20×60×3cm2016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毕业生作品
高薪
曾经对评价夏皮罗的成就不利的因素,在今天多元论的、文化政治学的语境下,几乎全部转变成优势。他不仅在符号学领域所做的积极探索对于今天视觉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他的批评态度、模式也与今天的文本政治具有相似之处,是艺术史领域较为成功的意识形态批评的范本……
迈耶·夏皮罗 翻译:沈语冰
他(欧仁·弗罗芒坦)对品质、色调、色彩与形式的紧密关系的精确标点,远不止是描述或分析;它们从他对作品整体的直接品味中流溢而出,而这种品味又有待后人对作品严格审视的延续和检测,旨在对艺术家面相学作出更为精确的洞察。在艺术批评的全部文献中,就知觉的强度而言,还没有人可以与他相媲美……
How to View “Experiment” and “Innovation” in Graduate Works?
Generally speaking, academic art contradicts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y separately represent conservatism versus radicalism, closedness versus openness. However, in China, art academy, as the main exporter of contemporary art practitioners,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contemporary art. The disciplinization of “experiment” art makes innovativeness and experimentalism the focuses of teaching, bringing new problems to college teaching. Based on various phenomena of academic art, the author would elaborately discuss this topic.
Academic art, Experimental art,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