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社”联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坪山探索”

2016-09-01何立军郑永旭

中国民政 2016年6期
关键词:坪山社区服务党群

何立军 郑永旭

“四社”联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坪山探索”

何立军 郑永旭

近年来,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被提升到夯实国家治理现代化基础的高度,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深圳市坪山新区(下称“新区”)以“四社”(即社区、社会组织、社工和社区志愿者)联动为抓手,围绕社区治理创新,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背景及动因

新区成立于2009年6月,是深圳市设立的第二个功能新区,总面积约166平方公里,下辖坪山、坑梓2个办事处,共有23个社区,人口约65万。成立之初,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整体生活方式还处于“半城市化”状态,原住居民观念守旧,外来务工人员缺乏归属感。在传统管理体制下,基层管理服务的机构和人员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浓厚的行政色彩和服务队伍的素质、服务效果乃至工作作风都与形势要求或百姓期望存在较大差距。为此,新区在社区治理和服务领域主动争取承担国家和省市改革试点任务,坚持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推进,积极深化改革创新。2010年底,深圳市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启动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提出到2015年全市建立700个社区服务中心,实现所有社区全覆盖。新区迅速抓住这个机遇,决定以社区服务为突破口,提高基层公共服务水平。2011年,新区在全市率先实现社区服务中心全覆盖,并通过招投标引入8家社会组织(专业社工机构)200多名社工。经过几年努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成为坪山新区基层社区服务的主阵地,社工队伍成为新区社会建设和基层服务的重要力量。2014年初,新区被国家民政部确定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和“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地区”。

二、做法及成效

坪山新区社区服务平台体系设计

(一)博采众长,高起点加强顶层设计。新区主要领导亲自带队赴武汉、长沙、杭州等地“取经”,并与华中师范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专家团队合作,研制实验区建设方案,提出“打造一个平台,构建四个体系,实施六大工程”的构想,确立全区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的总体方向和建设思路——以“建设新型社区服务平台,提高社区治理服务水平”为主题,着力探索打造枢纽型社区服务平台,推动社区服务模式向非行政、多元化、专业化转变;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平台,充分发挥社区、社工、社会组织和社区志愿者的“四社”互动作用,打造规范化、标准化的社区服务体系和专业化、社会化的社会工作“坪山样板”。

坪山新区社区治理新格局

(二)理顺多主体关系,构建“1+2+1+N”治理格局。新区将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规范基层社会治理作为一项基础工程。在2014年社区“两委”班子换届中,叠加四项基层治理领域重点难点改革,推进政企社企分离,全区23个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全部实现脱钩,形成了“1+2+1+N”架构“核心引领、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新格局。2014年10月,新区在全部社区服务中心加挂党群服务中心牌子,引入党群服务,实现资源共享,整合服务平台。2015年2月,新区出台规范基层治理工作的“1+4”文件,规范社区综合党委、居委会、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作流程,厘清社区各类主体职能定位,改进和完善社区工作准入制度。

(三)优化社区服务,真正做到解民忧、惠民生。依托23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提供服务。一是开发系列服务项目。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由社区居委会组织召开居民议事会,对拟提供的服务项目进行投票遴选,中心根据投票结果设计实施服务项目,做到“百姓点菜,政府买单”,逐步形成“一社区一特色”服务品牌,为居民提供7大项145小项服务。二是惠及全部实有人口。不仅针对老年人、妇女、儿童等一般人群,还涵盖残疾人、矫正人员等特殊群体;不仅服务本地户籍居民,还为来深建设者提供服务。在工业园区设立“幸福园区”等3个社工项目,为劳务工提供情绪辅导、劳动关系协调等服务,有效推动了实有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服务中心地带居民,还通过“一中心多站点”工程扩大服务半径,把服务送到偏远地带居民家门口。截至2015年底,全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累计开展辅导个案1263个,小组1157个,社区活动6769场,孵化社区社会组织175个,发展志愿者3385人,总服务人次138万余人次。三是建立专业评估机制。聘请市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定期开展专业评估,初步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准、第三方机构定期开展专业评估的长效机制,督促运营服务机构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在2014年深圳市社区服务中心年度绩效评估中沙湖社区名列第一。

(四)打造高素质社工队伍,提升治理服务专业化水平。一是扶持社工人才。在全国率先出台《坪山新区社会工作人才扶持办法(暂行)》,累计发放工龄、住房、职称等各项社工补贴共200余万元,180余名社工从中受益。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定期聘请国内社会工作资深教授、香港督导开展社工继续教育培训;每年至少组织2批次100多名社工赴港培训。鼓励20余名户籍居民考取了社工资格证书,推动了新区社工人才本土化进程。三是塑造社工职业形象。统一制作工装,树立新区社工鲜明形象;制作新区社工主题歌曲——《我是社工》,增强社工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评选年度“最美社工”“优秀团队”“优秀案例”等先进集体和个人,拨出专款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社工积极性。目前全区共有社工263人,每万人拥有社工7名,在全市各区中比例最高,2015年只有21名社工流失,流失率仅为9%,为深圳市最低。新区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不少社工已在坪山安家,社工队伍日益成为新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

(五)培育发展多元主体,增强治理服务活力。一方面,通过简化审批程序、建立孵化基地等措施,从零起步,加快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目前已达351家,其中社区社会组织175家,年均增长30%以上,涌现出墨香荟、众膳坊等一批优秀社会组织,丰富了基层群众生活。2015年初,出台《坪山新区关于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实施意见》,每年投入近100万元,设立“关爱工程”等四项工程扶持社会组织发展;通过举办公益项目创投大赛、开展“十佳社区社会组织”评选活动等,有效激发了基层社会的活力。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建立23个“社工+义工”服务站,推行“社工+义工”联动模式;建立23个能人工作室,发掘社区精英引领社区志愿服务;编写《社工义工联动技巧》,为社工义工联动服务提供参考;把社区志愿者发展成为社工人才的蓄水池和补充力量。

(六)信息化牵引,推动治理服务规范化高效化。将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列入新区工作“大盘子”,与深圳市“织网工程”紧密结合,以“网格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手段,搭建“一库两网两系统”架构,打破城市管理信息孤岛,在全国率先实现区县一级政务和社会治理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开发出劳资纠纷预警、经济运行情况预判、自然灾害防御预警等应用模块,加强了各级各部门之间数据的互联互通、共享共用,政府运用“大数据”服务管理和决策的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在每个社区设立一个家园网,开发社区服务、社区自治、社区论坛、“义工服务”等模块,设立APP应用与公众微信账号,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新区改革“金点子”公开征集活动、“十佳社区社会组织”评选等都通过社区家园网开展。目前,社区家园网已成当地群众议事办事的窗口和平台。

坪山新区社区治理服务机制

三、经验及启示

(一)资源整合是基础。在新型社区服务平台建设中,坪山新区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成了一个开放的、非行政、综合性的枢纽型服务平台,建立了涵盖公共服务资源、公益资源及商业资源的社区服务资源体系,实现各类资源在服务中心的整合,提高资源共享程度和利用效率;同时制定相应的中心资源准入制度,只要符合一定标准、遵守一定规则,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均可通过社工的资源整合,利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这一平台为居民提供服务。

(二)机制建设是保障。规范新区各部门、下属街道办事处和社区三级在社区治理服务中的职责,理顺各部门、各主体在社区治理和服务中的权利义务关系,搭建“规划—落实—监督—反馈”各环节衔接顺畅的社区治理服务机制。优化服务主体内部治理,建立规范、有序、高效的运行机制,健全各项服务准则、流程和管理制度,提高服务绩效。引入外部评估,建立第三方机构定期开展专业评估的长效机制,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服务,逐步建立、完善整体性社区服务管理运行体系。

(三)专业引领是关键。提高社区服务质量是取信于民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因此保持服务队伍的专业性十分重要。在社区治理和服务领域引入专业社工,运用个案、小组和社区活动等专业手法服务居民,以先进的服务理念,为居民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同时,发挥社工的引领作用,带动其他组织,链接多方资源,不断提升社区服务质量,打造社区服务品牌,提高居民对社区服务的满意度。

(四)社会参与是方向。按照加快政府职能转移要求,政府主动从不擅长的领域退出,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在社区服务方面,坪山新区采用“政府购买,社会运作”模式,公开招投标,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全部委托给社会组织运营,改变了社区传统的服务手段和“重管理、轻服务”的格局。同时建立购买服务退出机制,2015年21家服务中心运营三年期满后重新组织招投标,更换了9家中心的运营机构,引入更优秀的服务主体,形成了良性竞争的局面。

(五)多元共治是法宝。坪山新区注重盘活多种力量,通过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制定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社会组织等工作规范,形成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新格局。在原有公共服务基础上,协同各方力量开展社区服务,一方面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一方面积极培育扶持社区社会组织,让普通居民通过做志愿者和加入社区社会组织,在接受服务的同时也参与到自助互助服务中去,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从而激发基层社会活力,促进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有机融合。

作者单位:(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深圳市坪山新区管委会)

猜你喜欢

坪山社区服务党群
建设“家门口”服务体系 “绣”出高品质社区服务
以社区服务构筑城乡居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图景——《“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解析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有哪些看点?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深圳坪山雕塑艺术创意园改造设计
队旗在党群服务中心飘扬
新形势下油田党群工作思路的探索和研究
坪山阳台——深圳坪山河南布净水站上部建筑设计
党群工作
坪山柚复兴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