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山不墨千秋画 绿水无弦万古琴
—— 著名书画家孙丽沙作品赏析

2016-09-01武文龙宋广山

中国设备工程 2016年7期
关键词:用墨书画家书画

文/武文龙 宋广山

·鉴赏·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 著名书画家孙丽沙作品赏析

文/武文龙 宋广山

孙丽沙简介

孙丽沙,男,1960年4月2日生于北京。笔名北京雨、留白。任中国书画院高级院士、副秘书长,世界工商总会书画艺术委员会主席,世界工商大学书画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长城将军书画院特约书画家,北京总载读书会特约艺术顾问,中华书局培训部首席顾问,湖北红安天台寺广玄艺术团特聘艺术顾问、客座教授等诸多头衔。

孙丽沙自幼酷爱书法绘画艺术,少年时开始临摹中国历代工笔仕女《八十七仙卷图》、《墩煌飞天图》,并以《芥子园画传》为范本刻苦临习,深有所悟。后经杨再春、杜希贤等著名书画大师指点斧正,并求变图新,喜山水之秀美、花鸟之灵性、人物之神韵、书法之万变。抒以情怀,挥之精气,开始形成灵淡恬静的艺术风格。

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作为社会文化的主流产品,书画直接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审美风尚、价值取向和时代风格;另一方面,作为文人士大夫抒情遣性的艺术创作,书画是我国文化精英的思想、艺术、品格、修养的集中体现。千百年来,古今中外不同的艺术领域,活跃着不同的艺术家,他们喜爱艺术,追求艺术,在艺术之路上,孜孜以求,不断探索,为世人创作出很多经典的、赏心悦目的艺术作品。

纵观美术史,那些优秀的作品都有自己明确的主题思想,它能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书画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意义。当画家用画笔,像音乐家用指挥棒调动起音乐旋律,挥洒自如地演奏出一曲曲“艺术族人的心语乐章”那样,这种艺术的跨越,仿佛会寻觅到一种成倍放大的心理补偿。画家这种艺术创新欲和成就感,是可以被体会到的。在孙丽沙几十年的丹青梦旅中,时时都体现着这种来自于心灵、精神和思想碰撞后随之而来的愉悦和成就感。

痴迷艺术炼真金

1960年4月2日,孙丽沙出生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北京。童年时代,在那个特殊的环境下,天性好静的孙丽沙选择了在家中看连环画。那段时日,一本一本的连环画成了小丽沙的最爱。这份痴迷,也让他的心里渐渐有了艺术最初的萌芽。在漫长的艺术人生中,他曾遇到了许多令他人艳羡的机缘。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班里开设了美术课程,更巧的是教美术的老师也姓孙,这让小丽沙心里冥冥中总感觉一切是那么亲切,于是他非常用心地跟着孙老师学画画,刚开始时是画地图,画马甸小学到学生家里的沿途路线和标志物。随着艺术启蒙教育的不断深入,这个自幼酷爱书法绘画艺术的少年,从简单的描红、临摹,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六年级的时候,班里换了一个画工笔花鸟的美术老师,这也让孙丽沙如获至宝,在艺术的天地里,自由地呼吸着艺术的清新之气。

这以后,孙丽沙进了中学美术组和海淀区少年宫,刻苦学习美术知识。在少年宫学习的时候,一位琉璃厂的老师傅喜欢上了这个聪颖上进的少年,这样他就在这个老师的亲自辅导下,开始临摹中国历代工笔仕女《八十七仙卷图》、《敦煌飞天图》,并以《芥子园画传》为范本刻苦临习工笔花鸟。3年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孙丽沙在绘画上的天赋和勤奋,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1979年,走出校门的他到海淀区中关村一小做了一名美术教师。青年的孙丽沙,深深懂得“任何艺术都是在不断进取中,才能与成功最终牵手”的道理,刚刚走上艺术讲台的他没有选择教学之余的安逸休闲,而是选择了继续进取,到北京第三师范学院美术系开始了深造,系统地学习美术创作的经典理论,在前人的成就和基础上细心地钻研探索。

孙丽沙认为:绘画为人之天性,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是由画入书。但凡艺术一定是对性情的陶冶,对人生的提炼,书画艺术亦是如此,它能帮助人掌握观察、判断、综合等各项能力,还能教会做人的道理。以书法来说,就拿“木”字为例,其中就蕴含着如何作为一个艺术家的道理。“木”从字形上看应该是一个人加一个十,这也就是说人要站得住,站的稳,就要将自己的本领、学识分享给其他人,这样才能获得大家的认可,才能拓宽自己的路子。

习书学画窥墨颜

孙丽沙在钻研前人书画的同时,也使古人的技法在艺术创作与实践的体会和感悟中,得到进一步升华。用墨是书画技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书画家所重视,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述书下》中云:“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为书艺一大关键。”而国画的用墨,不单是当作色彩来使用的,还常常用它来调整画面的黑白关系。故历代书画家都非常注重用墨这一书画技法的运用与研究。

对于书画用墨,孙丽沙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说,书画创作要先学共性,后展个性,书法是字的组合结构,绘画是如何用墨和用彩。书画用墨主要以浓、淡、枯、润四法为主要墨法。

浓墨古人有“用墨皆取黑,尤浓黑似漆”之说,这即是墨不但要黑而且要黑中透亮。用浓墨创作给人以笔沉墨酣富于力度之感。浓墨色彩深沉缥缈,光彩黝然,加之墨色发亮,更使作品神采外耀,故以浓墨作书画较能表现出雄健刚正的内蕴气度。当需要表达一种端严、激昂、高亢的情绪时,选用浓墨作书画,可以促成这种意境的表现;淡墨作书画则给人淡雅古逸之韵,空灵清远之感。但淡墨不宜太淡,不然掌握不好易伤神采;枯墨则能较好地体现沉着痛快的气势和古拙老辣的笔意,其笔触疾中带湿,枯中见润,干而实腴,所谓“干裂秋风”;润墨即是指润泽的墨色从点画中微微漫润渗化开来,古人形容这种富于韵味的墨法为“润含春雨”。由于墨之滋润,故润墨行笔需快捷灵动,不可凝滞,于墨色渗润中使点画有丰腴圆满的韵致。

墨法有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宿墨法几种。要掌握中国书画的创造方法和基本技法,首先要弄清所要表现的形式问题,其次是笔墨等问题。比如:书法中淡墨一般宜用于草、行书创作,不宜作篆、隶、正书。绘画中则是在处理作品造型时,人物和翎毛则要求“形”与“理”俱在,而山水和花卉则有常“理”而无常“形”,允许充分发挥,只要感到合理,舒服就可以了。解决造型首先要解决“理”,“理”就是抽象的规律。其次则是具体的形。国画中物象的形,由于作者主观意识成分掺入较多,因此处理手法各有不同。

孙丽沙认为,用墨的变化,一方面取决于用墨的技巧,另一方面又取决于用笔的技巧。由于用笔的节奏不同,便可以产生墨韵浓淡枯润的变化,轻则墨淡,重则墨浓,徐则渗而润,疾则燥而枯。反过来,墨法亦影响笔法,如笔墨饱运笔宜快,笔墨少运笔宜缓,节奏的变化通过墨色表现出来,生机跃然纸上。墨色的变化须一任自然,切忌写一字蘸一次墨,否则不能产生墨韵变化。通幅作品要注意到上下、左右的关系,通过对比,表现出墨色的自然变化。

他悟出,要产生用墨的变化,就要讲究蘸墨之法。一般蘸墨不得深浸,深浸不但笔弱无力,而且墨色不易灵活变化。故蘸墨当如蜻蜓点水,一粘即起,以毫濡透,润而补渍为度。清蒋骥《续书法论》中说:“作书时,须通开其笔,点入砚池。如篙之点水,使墨从笔尖入,则笔酣而墨饱。挥洒之下,使墨从笔尖出,则墨溢而笔凝。”用墨好比人体气和血的关系,血靠气推动,气依血而生,气行则血畅,血畅则身健。说到底,书画家对水墨技巧的成功运用和把握,实际上是对“水”的直接控制,若书画家对水的控制能力较强,对水墨技巧能够熟练掌握、恰当运用,必会使水墨调和、骨劲肉匀、血脉连贯、风神洒落。要做到笔不妄下、墨不虚发,使自己的作品匠心独运,这需要长期的实践和娴熟的技法方能实现。

会意求古,善思出新,由于在书画创作中的细心和善思,孙丽沙的书画创作能力与日俱进,有了飞速的提高。这之后他又先后经著名书画大师杨再春、白世杰、刘泽、苏泽立、杜希贤导师、崔德林等名家指点斧正,并求变图新,抒以情怀,挥之精气,开始形成灵淡恬静的艺术风格。

青山绿水入画图

长期以来,孙丽沙潜心传统国画艺术的研究,融合诸家之长而自见机抒,品读其作品,功力深厚,构思深湛,意境深邃,既注重结构和气息上的贯通,又注重传统技法和形态上的运用,笔笔传神,卷卷张力,把高尚的人格与渊博的知识融为一体,渗透到作品中去,赋予真挚的美感。

他笔下山水环绕,漫山红遍,山是大地的骨架,水是万物生机的源泉,山水相映,体现着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这在他的国画山水《鸿运当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这样一幅充满吉祥和喜庆的山水画中,描述的是万山红遍的瑰丽景象。画面中,秋意盎然的红叶如红玛瑙般玲珑剔透,山川绵延,高山流云,祥云、石阶、飞瀑、青松翠柏,画面刚柔相济、疏密有致、朴拙清秀,衬以博大雄浑,气势不凡的艺术神韵,引人神往,令人拍案叫绝。作品把我国南北山水风格相融合,既突出了山的雄奇、险峻、凝重,又托以飞瀑、流水,青葱树木点缀其中,远近高低、错落有致,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尽情宣泄山水雄浑壮阔的自然美景,展现大自然气象万千的勃勃生机。

综观孙丽沙的作品无不是用如诗的画面和娴熟的笔法,展现着雄秀苍茫、景色秀丽的美景。那山间的溪流潺潺清澈一直到画的中心深处悄然流淌见头不见尾,深藏于山与云相交接的天际,在山水景物中,形成了极为优美深邃的意境。使人对山水自然融合的体验进入到空寂悠远的高远境界。他的绘画中,往往包含了许多人生的哲理。比如“双木成林”、“我以我手写我心”。采访中,他告诉我们说:“大自然的事物气象变幻,多姿多彩,有人喜欢仰视蓝天、白云,而我喜欢俯看小草、沙石、细枝、片叶。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一个事物都美在内涵,一件作品的诞生是笔、墨、纸三者之间微妙关系的集合,有着其不确定性,这种结合绝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这也是中国书画艺术让人终其一生,孜孜以求的魅力所在……”

对于书画艺术,他这样告诫学生:中国文化讲究多年积累,瞬间迸发,山水理论是共性,几千年的积累超越,把复杂的简单化,融进善恶美丑,才能构成完美的画境。年轻时的画都会有不足,只有经过几十年的沉淀才能展示出真功夫,我们在学习古人的方法时,不能用每个人的心态去套古人。画牡丹讲求三杈九顶,光照着画不行,要深入实际观察和写生,认真了解牡丹的生长过程,只有通过写实的共性,才能懂得艺术的演变。从陌生到熟悉,再到顶峰,这是必然之路。书法也一样,从开始的执笔颤抖,到不抖再到又开始抖,这就是艺术的回归。

他最后总结道:“书画艺术真正的标准是精神,要表现自己喜欢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你用一生的时间来总结与感悟都不够,所以我们学习书画创作,不能光学皮毛,不要像个别的一些所谓的书画家只会写几个常用的词句,没有扎实的功底;现在有些艺术家心浮气躁,坐不下来,艺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要靠几十年的理解和实践。艺术之路是没有捷径可寻的,要不断通过坎坷和伤痕的修复,撞击内心的东西才是最感人的,有血有肉有伤痕和喜悦,大家忽略的东西你能捕捉到,那就是你的独特和亮点,这才是艺术的魅力……”

采访结束的时候,孙丽沙打开电脑,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山水长卷《知天晓地行万里图》,这是他走遍祖国各地名山大川,经过数年的采风、写生,历时两个多月创作而成,让我们看到了孙丽沙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赤子之心和对艺术追求的不懈精神。

猜你喜欢

用墨书画家书画
拓片制作中的用墨技巧
《中华书画家》征订
微思考
书画家要力戒“三气”
从画家书法谈对书法墨法的理解
小小书画廓
书画
书画家娄师白
书画家自定润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