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梦溪笔谈》与沈括的档案思想

2016-09-01孟凡伦

山东档案 2016年1期
关键词:沈括文献

文·孟凡伦

(作者单位:邹城市第一中学)



《梦溪笔谈》与沈括的档案思想

文·孟凡伦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科学家、政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晚年的沈括过着隐居的生活。他在润州城外 (今镇江东郊)建筑起一座美丽的花园,取名“梦溪园”。沈括在梦溪园住了八年,把他平生见闻和研究科学的成果整理成中国科技史上的名著《梦溪笔谈》。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曾给予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非常高的评价,称其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中国科学史的坐标”。这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广泛涉及政治、军事、历史、文学、艺术、科技等各个领域,共计三十卷、六百零九条,其中多有沈括对其所处时代文书档案、科技档案的整理、编录。沈括在其中所反映出来的文献档案收集、整理、传播和利用上的思想和实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沈括出生在一个官僚士大夫家庭,从小受到了很浓郁的文化氛围的熏陶。至和六年(公元1054年)为父守丧期满后,以父荫入仕,任沐阳主簿。嘉裕六年(公元1061年),沈括决定辞官参加进士考试。次年,沈括在家乡苏州参加科举考试。

嘉裕八年(公元1063年),32岁的沈括赴京师开封参加礼部省试,擢进士第,后被推荐到昭文馆编校书籍,任馆阁校勘,期间曾删定三司条例,遍览考究前代祭祀制度,一改当时祭祀制度的流弊,撰成《南郊式》,为神宗称善。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兼任提举司天监,职掌观测天象,推算历书。接着,沈括又担任了史馆检讨,熙宁六年做集贤院校理。因职务上的便利条件,他有机会读到了更多的皇家藏书档案,充实了自己的学识。

脱脱《宋史》评价他:“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哲宗元祐三年,定居梦溪园,在此安度晚年。沈括晚年在梦溪园认真总结自己一生的经历和科学活动,《梦溪笔谈》即是其晚年集大成的作品。他在为官期间,长期接触、整理、利用官府档案,形成了一些档案思想,值得档案史学研究者重视。

《梦溪笔谈》全书原有三十卷,其中包括《补笔谈》三卷和《续笔谈》一卷。其内容十分广泛,按现代学科分类来看,广泛涉及政治、军事、历史、 文学、艺术、科技等各个领域,涵盖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大领域。许多古代档案借助《梦溪笔谈》流传下来,《梦溪笔谈》实际上已经成为沈括对其所处时代文书档案、科技档案的整理、编录。

例如,在经济领域,《卷十一·官政一》中对于茶税法、盐钞法的记载即是对当时茶、盐等领域的档案记载,对于了解当时的茶税及经济发展状况提供了可靠的文献资料。在音乐领域,《梦溪笔谈》收录的音乐文献档案,集中在《梦溪笔谈》卷五、卷六和《补笔谈》卷一。主要包括对关钟、羯鼓、篷、琴等乐器的制作工艺、乐曲、发展情况、演奏技巧等方面的探究,对声乐艺术的论述档案文献的记录,以及其对音乐美学思想的论述等,这些都对后人了解和研究我国古代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在科技领域,《梦溪笔谈》中保留了许多科技文献档案,例如《卷十八·技艺》中所载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木工喻皓的《木经》、水工高超的治理黄河经验,以及民间炼钢炼铜方法等,都是源自他亲自收集到手的科研原始记录档案,十分可贵。

沈括在担任馆职期间,就已经非常重视档案文献的收藏管理,对档案文献收藏管理的馆阁设施要求以及收藏方式都有明确的主张。他自身热衷于书籍文献档案的收藏。这些在《梦溪笔谈》中都有记录。《卷二·故事二》载:“予家藏《海陵王墓志》谢眺文。”《卷三·辨证一》载:“予家有阎博陵画唐秦府十八学士,各有真赞,亦唐人书,多与旧史不同。”《卷十七·书画》载:“予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其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谷人论也。”

而在文献档案的管理方面他亦有自己的论述。针对馆藏书籍的偷盗散失现象,在《卷一·故事一》载:“前世藏书,分隶数处,盖防水火散亡也。今三馆、秘阁,凡四处藏书,然同在崇文院。其间官书,多为人盗窃,士大夫家往往得之。嘉佑中,置编校官八员,杂雠四馆书。给吏百人,悉以黄纸为大册写之。自此私家不敢辄藏。”

沈括通过查阅古文献找到了用芸香草辟虫的办法,还亲自用这种方法除虫,取得了特别好的效果。《卷三·辩证一》载:“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芸,香草也,今人谓之七里香者是也。叶类豌豆,作小丛生,其叶极芬香,秋后叶间微白如粉污,辟蠹殊验。南人采置席下,能去蚤虱。余判昭文馆时,曾得数株于潞公家,移植秘阁后,今不复有存者。”

古书大部分是传抄、缮写而成,书中错讹之处甚多,古人试用许多办法改正错字都不理想。沈括经过试验后提出用雌黄改正错字效果最好。《卷一·辨证一》载:“馆阁新书净本有误书处,以雌黄涂之。尝校改字之法:刮洗则伤纸,纸贴之又易脱,粉涂则字不没,涂数遍方能漫灭。唯雌黄一漫则灭,仍久而不脱。古人谓之铅黄,盖用之有素矣。”沈括对档案文献管理的创见和实践成果,时至今日仍被人称颂。

《梦溪笔谈》中利用档案的例子不胜枚举,沈括进士及第后被推荐昭文馆到编校书籍,任馆阁校勘,沈括提到在编定祭祀制度时,曾对祭祀的次序有所怀疑,从而追溯到唐代有记录的旧制:按唐故事,凡有事于上帝,则百神皆预遣使祭告,唯太清宫、太庙则皇帝亲行。其册祝皆曰:“取某月某日有事于某所,不敢不告。”宫、庙谓之“奏告”,余皆谓之‘祭告’。惟有事于南郊,方为‘正祠’。至天宝九载,乃下诏曰:“‘告’者,上告下之词。今后太清宫宜称‘朝献’,太庙称‘朝飨’。”自此遂失“奏告”之名,册文皆为“正祠”。这里记载了唐朝时期皇帝郊庙记录于册,并有祝词,唐天宝九年,皇帝下令将‘奏告’“祭告”改称“朝献”“朝飨”,并在册中记录的故事。撰成《南郊式》,为神宗称善。

此外他还利用前代档案文献进行考证研究,《卷三·辨证一》载:《唐六典》述五行,有禄、命、驿马、洴河之目。人多不晓洴河之义。余在鄜延,见安南行营诸将阅兵马藉,有称“过范河损失”。问其何谓“范河”?乃越人谓淖沙为“范河”,北人谓之“活沙”。余尝过无定河,度活沙,人马履之,百步之外皆动,澒澒然如人行幕上。其下足处虽甚坚,若遇其一陷,则人马驼车,应时皆没,至有数百人平陷无孑遗者。或谓:此即流沙也。又谓:沙随风流,谓之流沙。湴,字书亦作“埿”。术书有洴河者,盖谓陷运,如今之“空亡”也。对于“洴河”的疑问,通过对比当地兵马档案,实体考察,最终解惑。他还善于利用自己“家藏”的档案史料,订正史书中 的一些错误。《卷一·辨证一》:有杨溥与方虔、方从训手教数十纸,纸札皆精善。教称委曲书,押处称“使”,或称 “吴王”……溥手教,余得其四纸, 至今家藏。这样,通过考证为“亲迹”签押,用 的“吴王”,订正了吴王钱镠卒年,如果不是通过确凿的档案史料印证,是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的。

沈括学识渊博,其《梦溪笔谈》涉猎广泛,内容丰富,他积极收集、开发档案文献并细致考订,并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利用档案,可以说,沈括是一位档案学的实践家,他在档案学方面的成就颇深、贡献巨大,值得后世研究学习。

(作者单位:邹城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沈括文献
孤独的沈括
沈括
百科全书型的科学家沈括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沈括真的害过苏东坡吗?
沈括的登山包
沈括与《梦溪笔谈》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