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商贸流通滞后的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

2016-09-01苏翠华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会计系南昌330029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12期
关键词:流通业商贸流通

■ 王 宇 苏翠华(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会计系 南昌 330029)

农村商贸流通滞后的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

■ 王宇苏翠华(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会计系南昌330029)

内容摘要:科学发展观要求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村现代商贸流通业,促进农业发展,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的消费环境,实现农民增产增收,这是我国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农村地区发展商贸流通业提出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当前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也提出要促进城乡商贸流通业的协调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本文以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滞后性因素作为研究突破口,从中探寻制约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具有可行性的优化举措,从而加快发展农村现代化商贸流通业,以实现城乡商贸流通业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滞后性因素优化举措“互联网+”智能物流

引言

商贸流通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部分,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因此它不仅能够引导生产,还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随着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愈发成熟,城乡两地的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也开始有缩小趋势,但是农村地区的商贸流通业还是显著落后于城市地区。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00931亿元,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为258999亿元,占全国86%,同比增长10.5%,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1932亿元,占全国14%,同比增长11.8%。不难看出虽然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并向城市发展水平靠近,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农村商贸流通业的份额与城市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农村地区的土地面积远远大于城市地区,这说明我国农村地区的商贸流通业仍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从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滞后性入手,进一步剖析其存在的影响因素,从而为农村商贸流通业的优化发展提出切实有效的改进策略,以加快农村现代化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进程。

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农村地区的商贸流通业在发展水平上仍然与城市地区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主要体现为消费需求增长匮乏、缺乏有力的消费增长点、物流受阻、城乡之间商贸流通不畅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更影响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不利于农村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图1是2015年11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情况的数据图,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商品的消费需求不仅仅局限于日常必需品,对于其它的高档消费品、娱乐消费品的需求也在增长。尤其是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的消费增长,其同比增长率达到11.1%,这说明人们的消费需求有了很大的改善。另一方面,在零售量的对比上,农村地区的消费量仅占13.91%,而城镇地区则占了86.09%,这足以说明农村地区在消费增长方面依旧乏力,这会给当地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带来极大阻力。

图1 2015年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量指标对比一览图

农村商贸流通业滞后的影响因素

(一)农村经济的滞后性是首要约束力

就整体而言,由于农村经济落后直接导致了流通体系制度不完善,改革受阻。由于城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因此市场分工明确,效率也极高,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随着经济改革和新技术新模式的诞生又极大降低了流通成本,因此城市地区流通体系建设更为完善。如图2所示,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逐年增加,并且增长速度平稳,而农村地区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虽然也在逐步增长却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64.7元,农村国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为7916.6元,由此可见农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最多不到8000元,与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高达3倍。不难看出,农村经济的落后使得农村居民的收入减少,难以刺激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进而制约了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落后是该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受制的首要、关键的约束性条件。经济水平低,导致农村居民将可支配收入应用于日常必需品的消费上,而对于其它商品的消费需求则处于低潮期,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二)供应链体系的滞后性

农村地区的供应链体系仍旧是传统并且落后的低效益供应链。农村地区的流通供应链运作模式是:首先由农民将生产好的农产品通过与经纪人简单的交易后卖到产品批发市场上,然后产地批发市场会根据销地批发市场的需求通过产地批发市场的运营商将农产品运送到销地批发市场上,最后销地批发市场再将农产品销售给农贸市场上的商家或是超市,最终这些农产品又会流转到农民手中。如图3所示,农村地区的农产品流通供应链是以销地的批发市场为核心,农民是作为生产者,农产品经过农贸市场上的商家或超市最终又会流转到农民手中,所以农民也是农村地区流通供应链体系的最终使用者。

(三)城乡间的商贸流通受阻

城乡间的商贸流通受阻主要体现在物流不畅,经济发展程度存在消费需求增长不力等问题。我国城乡间的商贸流通主要依靠城市地区的经济辐射带动农村地区的发展,例如城市对于农产品的需求量大,能够让农村地区不断地向城市输入农产品,从而刺激了农村地区的第一产业和运输业的发展。但是市场规律依然难以打破城乡两地分隔的地理现状,这就使得城乡之间在商贸流通上也呈现两个市场的分裂割离状态。

农村地区的商贸意识淡薄,消费者意识落后,再加上两地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分级差异,这就使得农村地区的初级消费品以低价涌向城市地区,而城市地区的高端消费品、非日常必需品等却以高价引入农村地区,但是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有限,在日常开支外很难再有更多的资金支撑其余的非日常必需性消费,这就使得城乡之间的商贸流通存在嫌隙。此外,城乡两地的市场呈现分割状态,两个市场间的资源流动性差,城市地区的商品交易效率要远远优于农村地区,而农村地区滞后的交易效率也会影响到该市场上的商品向城市地区流通,从而增加两地商贸流通的阻力。

(四)物流滞后

如表1所示,我国在2020年要基本完成交通网络覆盖工程的建设,最低要求是将普通铁路覆盖至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地区,对于农村地区,则没有相应的交通设施资源。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在交通体系的建设上主要还是集中在发达的城市地区,农村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很落后,难以形成完善的体系,因此流通效率低,流通难度大成为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难题。基本的交通基础设施和网络都尚未完善的前提下,更是难以配备高级的物流中心、仓储中心。如此一来农村地区的商贸流通业的市场难以进一步扩大,很难走出市级区域,甚至在跨省业务方面都存在难度,极有可能被地理位置没有优势却有完善流通网络的地区抢占市场,难以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另外,农村地区由于地域范围广,因此一些极为偏僻的乡镇当前依然处于物流网络空白阶段,没有形成商业网点,更没有相应基础设施,自然也就无法满足农村居民日渐增长的消费需求,因此难以将这一部分区域纳入到农村地区的商贸流通网络中。

(五)体制性因素的影响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大政方针以及经济发展模式就一直带着“工业化”的发展思维,那么这种发展模式就会表现出极端化的倾向:有工业化发展优势的城市地区就会受到国家政策的青睐,而缺少工业区位优势的地区在发展方面就会被边缘化,那么两个区域的发展就会表现出“剪刀差”的两极化趋势。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流通制度变迁更多地体现为农民个体利益诉求和不同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在完全竞争的假设条件下,政府会更放松对市场的要求,那么就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农村地区不适宜进行完全竞争,它还需要国家调控进行协助。二是企业为了追求最大化利润会对农村地区产生抵触情绪,企业会选择利润更高的城市地区,如此一来反而会导致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呈现出滞后性。

图2 城乡居民家庭收入对比图(单位:元)

农村商贸流通业的优化举措

(一)发展农村经济是基本任务

从前文的论述中已经看到,农村经济的落后性导致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受阻,并且农村经济已然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首要、关键的约束力,那么要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能力,就需要将发展农村经济作为首要的基本任务。

发展农村经济主要依靠两大力量:一是政府。政府作为宏观调控与宏观政策的引导者,可以将有利的政策及资源引入农村地区,推动当地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及流通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二是商贸流通企业,这里的商贸流通企业不仅仅局限于农村地区,而是包括了周边及更远区域的城市地区的商贸企业,一方面城乡企业之间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通过战略合作关系的建立来实现资源的互通有无,同时将城市地区的优势资源也引入农村地区,促进城乡商贸一体化体系的形成。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企业对政策及资源的消化运用逐步形成自身的规模优势,增强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企业的集约化与组织化程度,从而进一步推动农村地区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从政府的政策导向来说,目前我国政府支持“农村电商”计划,也就是通过推动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的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加强该地区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水平。2015年上半年,我国商务部颁布的《“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将农村电商定为第一大目标,之后多个政府部门就连续“发声”,并且国务院常务会议还针对农村电商进行了专门部署。2015年11月,财政部印发了《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鼓励发展“互联网+农业”,并且积极开展支持优势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的建设工作。从这些文件中可以看出,我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进“农村电商”计划,那么无论是城市地区还是农村地区的商贸企业,都可以充分利用此次政策机遇努力增强自身实力,在机遇中寻求到新的、合理的、更为便捷的发展模式,从而进一步增强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水平与创新能力。

(二)利用“互联网+”实现农村商贸流通供应链整合

“互联网+商贸流通供应链”,如果是对城市地区或者是对整个商贸流通产业来说,就是将互联网与商贸流通产业进行互动与融合,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商贸流通业的供应链体系进行整改,提高其供应链体系的信息化水平与供应效率。但是对于农村地区的商贸流通业而言,就比较具有针对性,重点是就农产品的供应链体系而言。这是因为农村地区主要的流通商品或生产资料就是农产品,那么将互联网运用到农村地区的商贸流通业上则是“互联网+农产供应链”。这一概念从理论上就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对我国现有的农产品供应链进行重塑,进一步提升农产品供应链的流通效率与节约流通成本。

“互联网+农产品供应链”是一个整体性概念,不可单纯地看作是“互联网+农产品”所形成的供应链,或者是“互联网+供应链”进而作用于农产品流通体系上,它应该是以互联网作为辅助性工具,通过利用“互联网+”的内生性力量对农产品供应链进行调整优化。

在现实实践中,对于“互联网+农产品供应链”的融合,需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农产品供应链始终是整个融合体系的重心与核心,而互联网只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性工具,使用它的目的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内生性力量。第二,利用互联网重塑农产品供应链不是将传统供应链增加信息化的标签,而是要利用互联网剔除传统农产品供应链在发展中遇到的阻碍性因素及内在阻力,从而形成一个结构更加完备、流通效率更高、具有集成化水平的现代化农产品供应链体系。

(三)构建智能物流体系

智能物流模式实际上也是基于互联网背景环境下开展的,企业需要在注重自身硬件设施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软件能力的提升。智能物流模式采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物流配送、物流接收、物流订单处理等流程的智能化与人性化,要将技术力量与企业的管理能力相结合,形成技术与管理的集成化优势。

在智能物流模式的具体执行上主要包括三种方式:第一,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将整条供应链进行一体化整合与发展,形成物流系统。第二,优化物流资源的配置,将各种分散化的物流资源归集起来,打通城市物流渠道,发展社会物流系统。第三,物流企业利用核心的物流能力,进一步拓展物流服务范围,发展综合性的物流系统。

智能物流模式具有以下意义:第一,对于企业物流系统而言,只需要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建立一个自营物流体系即可,但是前提条件是需要将整条供应链实现一体化。一体化的过程就包括了信息共享、资源互通、合力开发新的技术力量、物流资源整合等内容,将整条供应链进行一体化整合之后就可以利用整合后的资源建设一个体系完备的自营物流系统,并且这个系统是可以在整条供应链上实现共享的,这就能够使得该物流系统具有集成化的优势。

第二,对于社会物流系统而言,是将某个区域或者是整个国家的物流资源进行归集和整合,然后再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尤其是对于城市与农村两地之间的物流渠道来说,更加需要进一步剔除内部阻碍因素,从而形成社会化、集成化的物流系统。

第三,对于综合性物流系统而言,主要针对的是物流企业,它需要物流企业充分利用自己的核心物流能力,为商家和客户提供更多的物流服务,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产品的配送运输上,从而形成综合化、物流服务范围更广的物流系统。

(四)加快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建设进程

商贸流通体系的空间属性表现为“点、线、面”的立体化结构,在农村地区建立集成化的商业网点正是利用商贸流通产业的空间布局结构优势,将商贸流通业的“点、线”结构与农村商业网点进行串联,从而在城乡之间建立连接的端口,形成一体化的流通体系。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为了将商贸流通业的产业布局进一步延伸至农村地区,并且形成空间上的一体化。要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首先要统筹城乡商品市场,将城乡市场作为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突破口,建立起具有双向职能的市场流通模式,完善产品分类功能,促进商品在城乡间更好地进行双向流通,进一步促进城乡商贸的融合。

如图4所示,城乡流通一体化体系的规划与建设主要包括四种情形:第一,在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发达地区,通过“中心城市-普通城市-农村”这一路径实现城乡市场的一体化,通过中心城市的发展优势进一步带动普通城市与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并且利用中心城市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路径城市的信息化与连锁化水平,最终形成一个互动性更高的城乡商贸流通市场。第二,在工业化水平较高而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地区,通过产业的联动效应加强其他产业与商贸流通业的互动。第三,在城市化水平高而工业化水平低的地区利用已经发展成型的小城镇商业体系与城市商业体系进行对接,将商业资源进行双向引流。第四,在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都不高的地区,通过优化供应链体系完成城乡一体化建设。

表1 2020年我国交通网络覆盖率目标

图3 农村地区农产品流通供应链结构图

图4 城乡流通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图

结论

商贸流通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其发展的效率与效益会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增长的效率与效益。本文从农村商贸流通发展的滞后性进行研究,进一步剖析农村地区当前发展商贸流通业面临的困境,同时以制约我国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作为研究主体,通过对其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进行原因剖析可以发现,农村地区的商贸流通业存在物流滞后、经济能力与商贸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农村供应链体系仍不完善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归结于农村经济的滞后性及政策与体制上的因素。据此文章对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滞后性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包括将发展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利用“互联网+”实现农村供应链体系的整合与优化、进一步构建智能物流体系、促进城乡商贸流通的一体化建设。同时建立起合理的商贸流通市场准入机制,让农村地区的个体商户都能够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缓解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滞后现状,为农村地区经济良性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夏连月.我国物联网技术推广模式比较及选择[J].商业经济研究,2015(6)

2.李海舰,田跃新,李文杰.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

3.袁东亮.物联网的研究与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2012

4.孙敬永,姚志.现代流通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进展[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

5.王智.对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和消费品市场走势的基本判断[J].中国流通经济,2011(11)

6.薛晴,任左菲.美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经验及借鉴[J].世界农业.2014(01)

7.王睿.基于内生比较优势的城乡双向流动商贸服务体系构建[J].商业经济研究,2015(18)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王宇(1982-),女,汉族,江西南昌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财务会计、宏观经济。

苏翠华(1979-),女,汉族,江西上饶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和高校教学管理、宏观经济管理。

猜你喜欢

流通业商贸流通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商贸信息
商贸信息
商贸信息
商贸流通
The Japanese keiretsu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