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传统文化决定竞技体育竞争力
2016-08-31
瞭望东方周刊 2016年32期
李娜
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我旅居印度,跟当地朋友讨论过这个话题:为什么人口基数跟中国差不多的印度游离于世界各大体育赛事之外?根据2012伦敦奥运会的数据,印度差不多2亿人口才能产出一枚奖牌,而中国的这一数据是1500万人。
一个原因是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这几天,就在国内媒体铺天盖地报道里约奥运赛事时,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在15日宣布,自他2014年执政以来,印度当局已在全国新建了超过2000万个厕所,从而有效减少了露天排泄的情形。如果连供电、通路、修厕所这些最基础的公共服务都不能提供,那么没有运动场、球场、游泳池这些“奢侈”的体育设施就在意料之中了。
更重要的是,印度传统中的鄙视体力活动的观念阻碍了印度上层阶层参与体育运动。
用体育来培养精英,来源于古希腊的教育观念。古希腊人认为,刻苦的体育训练,可以培养公民坚韧不拔的品格和忍受痛苦的能力,同时也锻造了强健的身体。在美国,体育也一直是教育的一个核心。该国的政治家、将军、企业领袖等社会精英人群中,不乏运动健将。二战后,美国的大学教育虽然越来越注重知识训练,但体育仍然是教育之本。
反观印度传统文化,高种姓注重精神修行,以食素、禁欲、苦行为荣,以食肉、休闲、体力劳动为耻。有人总结道:在世界其他地方,有钱有闲的中上层阶层是当地体育“有效参与人口”主要组成部分;而印度的中上阶层因为传统意识形态的束缚并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