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创新精神引领苏州现代民政建设

2016-08-31李永根

中国民政 2016年4期
关键词:全市慈善公益

李永根

以创新精神引领苏州现代民政建设

李永根

苏州市各级民政部门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民政事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注重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推进,持续放大品牌效应;注重统筹联动,聚合内外资源,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注重跨界融合,借鉴“互联网+”概念,做足民政“加法”文章,不断增强现代民政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探索形成了一批符合苏州实际、体现时代特征的改革创新成果。

一、设定金融资产核对基数,依法推进居民家庭收入核对机制规范有效运行。开展居民家庭收入核对工作,是打造精准高效、公平诚信社会救助平台的重要途径。苏州作为全国、全省先行试点城市,从健全机构、建章立制、系统研发、平台拓展、规范核查、服务提升等多方面推进收入核对工作,增设“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处”,此外,市本级和10个市、区全部成立“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配备专职人员、健全工作机制。市级核对系统在实现与公安、人社、工商、住建、交通、地税、公积金、残联、总工会等9部门实时在线比对基础上,率先在全省开发覆盖全市30家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信息核对平台,正在延伸贯通10家保险机构,基本实现全市核对系统“纵横联网、互联共享、比对无盲”。针对家庭收入构成多元特点,去年,在反复多方论证、征询民意基础上,研制了“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家庭金融资产核对基数”,将家庭共同生活成员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投资等机构的存款及理财余额全部纳入金融资产核对,以2014年低保标准(700元/月)的50倍,即3.5万元作为核对基数基础值,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时调整,真正把保障资源配置到需要帮扶的对象上。去年3月,民政部在我市举办了全国家庭收入核对信息系统现场观摩培训。下一步,苏州将推动保险、证券等信息纳入比对范围,逐步扩大核定结果应用领域,推动将收入核对作为申请社会救助前置条件,整体提升核对工作法治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

二、运用市场机制破解养老瓶颈,积极探索符合特大城市定位的养老服务供给新路径。坚持公益性与社会化并举,从养老刚需入手,注重供需两侧同时发力,优化养老服务资源配置,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模式,推动养老服务业创新发展。供给侧方面:重点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公建民营改革、社会力量参与和服务品牌建设,设立全国首个养老服务业发展引导基金,通过首期5000万元的政府引导资金促进股权投资,增强创新型养老服务中小企业投融资能力,发挥撬动社会资本的杠杆作用。先后打造了医保定点、医养融合的护理院品牌,“互联网+居家服务”的虚拟养老院品牌和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组织、70周岁以上老年人三项“惠老保险”品牌。全市护理型床位占养老机构总床位50.1%,较“十一五”末增长了4倍,占全省60%、全国10%,民办养老机构床位占比超过50%。2016年,将借助政府养老实施项目推动完成50家日间照料中心公建民营任务,完成10家床位在100张以上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新建护理站2家、开设家庭病床数2000张,建立首批5~8个市级养老服务业集聚区,虚拟养老服务覆盖所有社区、村。需求侧方面:制定全市统一的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办法,采取同步开发评估软件系统、购买第三方评估服务等方式,对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和养老服务需求等全面实施评估,推动养老服务供给标准由年龄向身体状况转变,促进基本养老服务资源公平有效配置。去年,全市共完成5万多名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启动苏州市养老数据资源中心及应用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利用政府部门、养老组织、涉老企业等相关信息,为老年人和社会大众提供“互联网+”的服务平台。

三、深化“政社互动”“三社联动”,加快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社区治理的水平和实效,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关乎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推广“政社互动”、开展“三社联动”为抓手,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统筹推进城乡社区治理。通过“三年行动计划”及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政社互动”实现了镇(街道)、开发区全覆盖,并逐步向外来人口和小区物业服务管理、城乡环境保护等重点民生领域和基层自治领域延伸拓展。全市自上而下开展社区减负增效专项治理,并纳入市级机关绩效考核项目,初步解决“五多”等行政负担过重问题,释放基层自治更多活力。由点及面推进“三社联动”项目化,从今年起,全市统一设立每个城市社区20万元的“社区党组织为民服务专项经费”,重点支持“三社联动”项目化机制推广运行。全面推行“统一大网格、组团式服务”的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统一设立镇(街道)、村(社区)、管理片区(住宅小区、工商业区)“综合网格”体系,今年底将实现全市覆盖。探索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三方跨界合作模式,持续开展公益创投活动,首推企业购买公益项目,全市累计投入8000万元,支持500余家社会组织实施近900个民生类社区公益服务项目,受益群体平均满意度达89.5%。去年11月,市委市政府着眼深化社区治理创新,专题召开“全市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工作会议”,并将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下一步,重点督促、指导各地开展社区治理现代化试点,推动落实10项重点任务,创新完善社区治理体制机制,整体提升城乡社区服务管理水平。

四、构建“大慈善”联动协作平台,持续推进公益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公益慈善事业,既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面,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苏州通过创新募集机制、优化公益品牌、规范机构管理、建立全媒体宣传平台等途径,持续提高公益慈善实力和社会公信力。去年,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全市慈善大会暨“第二届苏州慈善奖”表彰活动,建立由22个党政部门和40个地方性基金会参加的慈善联席会议制度,坚持去行政化手段,推动“以项目促捐赠”,推广设立冠名基金,完善各类募集平台,提升慈善资源使用效益。扎实开展“阳光福彩”专项行动,坚持一手抓福彩销售,改进市场运行机制,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总量逆势增长再创新高;一手抓规范管理,建立完善了以科学评审为基础、信息化管理为平台、审计评估为手段的管理模式,实施全过程监控。去年,全市募集慈善款物5.8亿元,销售福利彩票38.09亿元,较“十一五”期末均实现了翻番,彩票销量和慈善募集量连续8年保持全省和全国地级市第一。今年,市政府1号文件聚焦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明确了加快构建“大慈善”发展新格局的8大类26项具体任务。下一步,将重点围绕慈善公益体制改革,做好“慈善款物募用分离”创制调研,探索公益慈善社会化运作,加快推进政社分离。创新慈善信托、股权捐赠、公益创投等方法手段,建立长效募捐机制。

五、完善拥军优抚安置工作机制,不断夯实军民融合发展基础。按照“党委统揽、政府主导、项目牵引、深度融合”的原则,以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为抓手,创新双拥服务品牌,帮助部队办实事,实现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同频共振,双向拉动,创造了“苏州模式”。积极实施军民融合战略规划,发挥纳米材料、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高科技资源优势,完善“产、学、研、用”配套融合机制,构建军民融合发展产业体系。在认真贯彻落实各类拥军优抚安置政策基础上,坚持特事特办、优厚优先原则,健全完善军人抚恤优待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实现7类重点优抚对象全覆盖,统一参照系和标准,复员军人“两参人员”抚恤补助难题得到妥善解决。积极探索社会化拥军新路径,全市95个镇、街道建立双拥服务组织5000余个,通过购买服务、公益创投支持拥军类社会组织发展,社会组织成双拥工作生力军。全市符合条件的优抚对象广泛享受到虚拟养老服务。2012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5亿多元,实施拥军实事项目262个,为优抚对象和部队官兵解难题、办实事。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市民政局局长)

猜你喜欢

全市慈善公益
公益
公益
公益
慈善之路
慈善义卖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