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市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6-08-31朱围国张

体育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后备教练员上海市

朱围国张 琦

(1.上海市长宁区西郊学校, 上海 200335; 2.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 上海 200438)

上海市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朱围国1张 琦2

(1.上海市长宁区西郊学校, 上海 200335; 2.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 上海 200438)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近三年上海市各区县青少年举重运动员选材、训练和比赛等现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上海的举重水平一落千丈,跌落低谷。主要问题是青少年举重后备人才状况青黄不接,运动员的招生来源、训练水平以及竞赛体制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强人意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及时采取相应对策,扭转目前局势,为上海举重的振兴提供和创建优良的政策和训练体制及竞赛机制平台。

举重;青少年;现状;对策

1 前言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上海曾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举重人才,获得过多个全国冠军。80年代初,上海的整体水平全面领先全国,多次获得全国团体冠军。然而,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的背景下,举重事业却跌落低谷,青少年举重人才青黄不接。如何振兴上海的举重?本文试图从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后备人才的招生现状、训练水平以及竞赛体制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对近几年上海举重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发掘和培养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差距,探索出一条适应上海举重发展的新思路,为上海举重事业的发展、腾飞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网检索有关举重方面的文献10余篇,通过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查阅相关的专著

2.2 谈访法:利用年会和举重中心组会议,与青管中心领导、专家、裁判员和一、二、三线的教练员座谈交流,了解和收集与本文相关的信息。

2.3 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软件对近三年上海市青少年比赛和上海参加全国赛事的人员情况、比赛成绩等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上海市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上海要建设世界著名的国际体育大都市,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和竞技体育的腾飞都必须有人才,培育和创建适宜举重运动发展的沃土和良好环境,重视和培育优秀的举重后备人才,为传统优势项目搭建高速发展的平台,是我们上海举重人必须奋进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

目前上海举重后备人才稀少奇缺,一、二、三线运动员的招生和培养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项目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举重运动在上海更应当作重点发展和培育项目,通过媒体的舆论宣传和正确导向,在全市范围内广泛推崇,吸纳不同人群参与,同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在各个区县设立青少年训练基地,吸引更多青少年学生投身举重训练,为上海市青少年举重后备人才的培育和举重事业的良性发展创造良好的群众基础。

3.2 上海市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后备人才现状分析

3.2.1 上海市青少年举重比赛注册人数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近3年参加市比赛的男女运动员总数基本维持在350人左右。男子约200人,女子约100人。近三年上海本地生源分别占参赛人数的 33.14%、34.87%、39.60%,而在上海打工的非沪籍生源分别占 66.86%、65.13%、60.40%。

表1 上海市青少年举重运动员注册生源情况

市近几年从事举重运动训练的本地青少年人数正在逐步萎缩,业余体校教练员招生对象主要瞄准在上海打工的非沪籍学生。对学校和家长的调查也发现,大多数上海籍家庭不愿意送孩子从事举重项目训练,原因主要是对举重训练的认识有一定的误区,认为举重训练十分艰辛,枯燥,不利于孩子健康发展;其次是市政府和教育局、体育局对从事举重训练的学生在升学、生活或工作就业等方面没有任何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第三国内外举重水平发展十分迅猛,运动员出成绩十分不易,即使有一定成绩或水平,政府或体育局对孩子的未来没有任何风险担保和承诺。所以,上海的举重要发展提高,必须从政策和机制着手,从项目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建立整套完整的激励计划和一、二、三线发展规划,鼓励青少年儿童积极参加举重训练,为举重项目的快速发展和振兴搭建健康的人才平台。

3.2.2 上海市青少年举重比赛前三名运动员分布情况

表2 上海市青少年举重比赛前三名运动员分布

近 3年上海市青少年举重比赛获前三名运动员的外地生(非沪籍)人数比本地生人数多2-3倍。其主要原因是非沪籍学生参加举重训练得到了家长的重视和支持,这些家长认为,孩子参加训练,身心可获得健康发展,而且他们获得成绩和荣誉后,可以被录取进入到一个读书环境相对比较好的学校学习,减轻了家长对孩子择校学习的后顾之忧,其次是这些运动员如果有一定的天赋,还可以进入到更高层次的运动队训练,从生活、学习上减轻家庭的负担,甚至在未来的前途和命运上有所斩获,可以把握自己更广阔的人生发展前景和道路;而本地生参加训练的目的纯属是家长们为了“锁住”孩子或为了学习加分,家长的意愿并不完全是为了让孩子在举重训练上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或高层次的运动生涯,家长和学生也并不看重比赛成绩,所以从比赛的成绩看,外地生比本地生多,也比本地生优秀。

上述现状导致上海举重出现一个不良现象,即:成绩好的且具有一定培养前途的本地学生,练到一定年龄(16、17岁)就主动放弃专业训练,而外地生经过几年的基础训练后却又因为市政府在外籍运动员引进和转正问题上有非常严格甚至十分苛刻的政策(必须获得全国锦标赛赛前三名的成绩),进入不到一线队伍去训练和发展而半途而废。这是导致上海后备人才越来越萎缩,运动成绩没有太大起色的主要原因。

3.2.3 上海市青少年举重兼项运动员情况分析

每年一次的上海市青少年举重比赛有一个非常怪异的现象——“兼项运动员”参赛,即允许其他项目的运动员以兼项的身份参加比赛。作为大众参与的全民健身运动,这种情况我们是热烈欢迎的,但是作为培养和检验专业运动员训练成效的“专业性”省市级比赛,各个运动队以这样的“凑数”形式,招募运动员来比赛,确实有点意外和尴尬。从表3可以发现,每年参加比赛的兼项运动员有30人左右,而且人数呈上升趋势,这严重制约了上海举重竞赛水平的提高和青少年后备人才的选拔,同时也滋长了三线教练员不思进取,不科学选材,不认真训练,滥竽充数,得过且过的思潮泛滥。首要原因可能与三线教练员的绩效考核有关。为了每年一度的业绩考核能顺利通过,从其他项目中选择一些有一定运动训练基础的运动员通过一、两个月,甚至几天的技术训练,就来参加比赛,且获得一定的成绩来完成比赛任务和达标考核。其次是与上海的举重竞赛水平有关,由于各个级别参赛人数少(8人左右,个别级别甚至只有3-5人),比赛水平低(30、40公斤即可获得前几名的好成绩),而且比赛都是按参赛人数录取名次,因此,这些“兼项”运动员都能在比赛中获得比较好的成绩和名次。这充分说明了上海市举重比赛水平实在太低,各区县业余体校举重生源匮乏。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说明了相关管理部门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改革竞赛体制和机制,改革教练员的考核制度势在必行。

表3 上海市青少年举重比赛兼项运动员基本情况

3.2.4 上海市一、二线举重运动员人才现状

从表4可以发现,本地生一线有9人、二线有19人,外地生(非沪籍)一线3人,二线17人。本地生和外地生约各占一半。值得注意的是现役的一线男女举重运动员加起来只有12人,其中男子8人,女子4人,不足以组建一支完整的参赛队伍,这是一个十分尴尬的处境。其次,在现役的二线举重运动员中非沪籍运动员约占一半,而一线队伍中只有3人,二线举重运动员中同等条件或条件稍好的非沪籍运动员进不了一线,这主要是由于市政府在外籍运动员引进和转正问题上有非常严格甚至可以说十分苛刻的政策(必须获得全国锦标赛赛前三名的成绩)所导致。因此,一线教练员在招收非沪籍运动员入队时,选择十分艰难。这也势必导致教练员不愿意承担太大的风险去招收非沪籍后备人才,因此,上海举重若想在今后的全国比赛中获得好成绩或好名次,人才是关键,没有比较雄厚的后备人才数量和质量做后盾是非常艰难的。为此,如何改变或放宽目前一线对外籍运动员的招生条件和要求,特别是外籍运动员的引进政策是刻不容缓的大课题。

表4 2013-2015年上海市一、二线举重运动员分布情况

3.3 上海市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培养对策

3.3.1 加强青少年举重后备人才培养的宣传力度和政策改革

举重作为上海的传统项目和全民健身重点项目,上海市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招生和引进机制必须特事特办。政府在举重项目的发展上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舆论导向,扩大举重训练对青少年生长发育和人们健康以及运动损伤的康复具有高效作用的影响。引导大众喜爱举重,积极主动推送孩子参加举重训练,为举重后备人才的培养建立广泛的群众基础。其次,建立激励机制,把举重项目重新纳入到十项系列赛的行列,鼓励青少年学生爱锻炼,爱举重,积极投身举重事业。第三,制定优惠政策,在就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为热爱举重,积极投身举重训练,且具有发展前景的优秀后备人才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

3.3.1.2 改革和完善上海市一线举重运动员招生和引进机制

上海市一线举重队没有高质量的人才储备,根本不可能立足于中国举重之林。若想改变目前人才匮乏的问题,必须改革和完善上海市一线举重运动员招生和引进机制,特别是外地人才的引进机制。从近几年上海举重运动员在全国大赛获得前 6名成绩的运动员人数来看,除了 1名女队员和1名男队员是引进人才外,其余均出自本地,说明上海本地生源中还是有人才的。外地生源在市比赛或二线队伍中占有近一半的比例,条件不错的人才也不少,一线却只招收了二人,而且二人均获得过全国前3名的好成绩,这些数据说明我们目前还没有充分挖掘和发挥外来人才的作用,或在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还没有为外地生搭建好良好的发展平台。一线教练员虽然已在二线或其他地方发现了一些有发展前途的好苗子、好人才,希望能招收进队,但由于市体育局对人才引进的政策规定必须达到全国锦标赛前三名才能转正进队,引进人才规格高、经费紧、限制比较多,因此,引进或招收外籍学生步履艰难,望而却步。如果在外地生源的引进机制或条件等方面能稍微降低一个层次(全国比赛前6名),即可大大改变目前的现状,由此可见,引进人才的机制必须改革,只有政策放宽了,才能留住人才。

3.3.2 调整和改革上海市青少年举重比赛体制和机制

3.3.2.1 建立竞赛准入制度,提高比赛门槛

目前上海青少年举重竞赛水平虽然差强人意,相对较低,但要提高,是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的。首先我们必须从竞赛制度着手,撤消“兼项”制度,杜绝教练员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作法。其次,有针对性地改革竞赛体制和机制,建立最低参赛标准,设置总成绩达标指数,提高比赛门槛。根据上海目前的现状,建立运动员比赛准入制度,即每年进行一次资格测试,达标后才能参加市比赛,这样既杜绝了滥竽充数,又有助于督促教练员专心选材,认真训练,提高运动员的训练质量和竞赛水平,为上一层次的运动队提供后备人才基数。 第三,增加专项素质和专项技术测评和测试,可以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专项技术基础和体能水平,保证比赛竞争的激烈程度,培养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竞争意识和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训练动机,培养高水平高质量的后备人才。

3.3.2.2 调整上海市青少年举重比赛规程和规则相关条款,提高运动员比赛水平

为了提高青少年举重人才的专业水平,必须增加竞争机制。我们可以在市比赛的竞赛办法中既贯彻执行中国举重竞赛规则,但在规程中又可根据我们的现状,设置或增改有利于上海市青少年举重发展的相关条款,比如说规则规定的最低开把重量为女子21公斤,男子26公斤,我们可以调整改革为相对较高的重量(女子35公斤,男子40公斤),提高准入门槛;在录取名次方面,可以把按实际参赛人数录取改为减一录取;还可以把破纪录纳入金牌计算,甚至还可以增加比赛组别和级别,鼓励教练员选材,提高后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储备。

3.3.3 各级体育主管部门设立优惠制度,鼓励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参加举重训练

各级体育主管部门对自己管辖的区县举重队和运动员建立一套完整的有利于举重开展的管理新思路和新模式。市体育主管部门与教育局可以协调制定相关奖励和优惠制度,采取体教结合的方式,在中小学建立举重训练基地,鼓励学校建立和开展举重传统项目教学和训练,鞭策教练员和学校教师参与选材,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举重训练,同时为上海举重后备人才的培养、选拔和项目的振兴、发展、腾飞默默无闻地进行选材工作的教师在职称、评优、晋级等方面提供优厚的待遇和政策保障。

3.3.4 改革考核制度,调整奖励办法,鼓励教练员科学选材,输送优秀后备人才

各级体育主管部门改革教练员和教师的考核制度,调整奖励办法,鼓励教练员选材,为高水平运动队输送优秀后备人才。业余体校培育青少年体育人才的目的是为上级输送高水平的优秀后备人才,而不仅仅是参赛,获取锦标。因此,改革考核制度,把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把输送人才作为教练员的第一业务纳入考核的主要指标,同时为举重输送人才做出重大贡献的基层教练员、学校教师在职称评定和晋级升职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这是促进上海举重迅速发展腾飞的捷径和力量源泉。

3.4 加强教练员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培训

3.4.1 加强教练员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

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项目的发展与成功与教练员的职业生存息息相关。加强上海举重各级教练员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是上海举重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保证。只有各级教练员上下齐心,同舟共济,才能保证上海青少年举重后备人才的开发和挖掘。但是由于奖励制度,工资福利待遇,考核标准等方面,业余体校、二线教练员、一线教练员参差不齐,特别是工资福利待遇,一线教练员和二线教练员不如三线业余体校教练员,明显阻碍和制约了各级教练员的选材、训练积极性和责任意识。因此,改革和建立相关激励政策和机制,统一各级教练员的思想,加强教练员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是上海举重振兴前进的动力基础。

3.4.2 加强教练员的职业道德培训

现在上海各级举重教练员,特别是二、三线教练员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思潮十分明显。因此,以振兴和发展上海举重为己任,加强教练员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培育,明确各级教练员的职责和义务,调动教练员选材、训练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在各级教练员岗位制度上建立竞争机制和奖惩办法,是激励教练员奋进,精心培育后备人才的良策。

4 结论

4.1 上海市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后备人才现状不容乐观,表现出青黄不接的现象。特别是一线运动员人才匮乏,二、三线的输送状况出现断层。

4.2 竞赛体制和机制的不够完善,制约了上海市青少年举重竞赛水平的提高。

4.3 一线运动队现有的招生政策和人才引进机制,限制了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后备人才发掘和培养。

4.4 各级教练员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不强,安于现状,以考核为宗旨,急功近利的思想十分严重和普遍。

4.5 举重教练员的考核制度和奖励办法不够健全和完备,阻碍了教练员精心选材和输送人才的积极性。

5 建议

5.1 调整和改革上海市青少年举重比赛体制和机制,通过改革竞赛办法,剔除比赛消极因素,通过提高奖励办法和录取名次等手段,调整比赛杠杆,提高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水平。

5.2 改革举重教练员的绩效考核标准和岗位奖惩制度,平衡和提高各级教练员的福利和奖励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业余体校教练员的训练理念,引领教练员以输送优秀人才为核心,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宗旨,加强后备人才培养。

5.3 充分利用中小学建立高水平运动队和传统项目,尝试建立一套完整的有利于举重招生管理和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模式,指引有举重梦想的孩子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探寻奋斗的曙光,绽放自我。

5.4 加速改革人才选拔制度,调整上海市一线举重运动员招生条件和引进机制,修改准入制度,适当降低外地生源的引进门槛,吸纳更多的外地生源。

5.5 解决和提高现役举重运动员的待遇和奖励级别,落实和完善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工作政策,鼓励和吸引更多的青少年投身举重训练,走出举重后备人才资源短缺的窘境。.

[1]朱昆等.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热点及演进途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6):45-49.

[2]徐华.上海市民对运动项目的喜好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1):23-26.

[3]朱江华等.U19攀岩国家青年队体教管理绩效分析[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1(2):50-51.

[4]杨卫民等.上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J].体育科研,2005(2):16-19.

[5]杨世勇.举重运动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4.

[6]顾鸿泉.竞技举重与运动训练论文集,北京:长城出版社,2005,144.

The Status Quo of Reserve Personnel Cultivation of Youth Weightlifting Athletes in Shanghai and the Countermeasure to It

ZHU Wei-guo, etal.
(Schools of the western suburbs of Changning district in Shanghai, Shanghai 200335, China)

Using methods of documentar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etc. in each district and county of Shanghai youth weightlifting athletes selecting for nearly 3 yea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eight level of Shanghai fell onto the bottom. Main problem is the youth weightlifting reserve talented person situation falls, athletes source of recruitment,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system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as well as many of the poor problem, need to relevant d epartments to take corresponding co untermeasures in tim e, to rev erse the curr ent situation, for th e rev italization of Shanghai lifting and create excellent platform for the policy and training system and competition mechanism.

weightlifting; teenagers;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朱围国(1961-),江苏金坛人,本科,中级教练,研究方向:运动训练。

猜你喜欢

后备教练员上海市
上海市能源经济相关信息
——2022年1-6月
上海市能源经济相关信息
——2022年1-5月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论高水平教练员教育培训的“学习投入
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应然与实然:教练员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中的作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