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青少年竞技运动项目基础实力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2016-08-31薛胜峰
薛胜峰
(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 江苏 南京 210016)
南京市青少年竞技运动项目基础实力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薛胜峰1
(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 江苏 南京 210016)
青少年体育作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基石,是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南京市作为江苏省省会城市,多年来在全省范围内保持了较高的青少年竞技体育运动发展水平,从南京市青少年业余竞技运动项目的布局分析、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输送、参加大赛成绩比较三方面入手,分析讨论制约南京市青少年业余竞技运动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并提出了四个解决对策。
青少年;业余训练;基础实力;现状;对策
青少年体育作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基石,是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促进体育经济增长核心动力,也是促进广大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南京市作为江苏省省会城市,多年来在全省范围内保持了较高的青少年竞技体育运动发展水平,在历届江苏省运动会上均位列金牌、奖牌榜榜首。然而,近一个周期以来,特别是在江苏省第十八届运动会上,南京市业余训练成绩受到了兄弟城市的极大冲击,业余训练水平有所下滑。因此,在对南京市青少年业余训练过去取得的成绩进行肯定的同时,更应理性地看待和谋划第十八届省运会之后,南京市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的发展之路。
1 研究对象
以南京市青少年竞技运动项目为研究对象,分析制约南京市青少年竞技运动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解决对策。
2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相关文献,明确研究思路。运用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全面分析,讨论。
3 南京市青少年竞技体育基础实力现状
南京市作为江苏省省会城市在地缘上享有独特优势,在江苏省历届运动会上,均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在江苏省 13个地市中经常获得金牌、奖牌、总分、输送第一的骄人成绩。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对我国竞技体育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江苏省竞技体育也面临着转型与改革。特别是江苏省第十八届省运会之后,南京市青少年竞技体育在全省的领先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南京市青少年竞技体育应从实际出发,认清实力,加快转变,注重绩效,从基础训练入手,找准切入点,改善训练环境与训练质量,努力推动青少年体育可持续发展。
3.1 南京市体育后备人才输送现状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输送是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下,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处于竞技体育金字塔的底端,塔基是否牢固,直接决定了金字塔的稳定性。南京市长期向有关省市体工队、体院(校)、军队及高校输送了大批优秀运动员,在江苏省13个地市中,长期保持领先水平。江苏省每4年举行一次省运会,从表1可以看出,近4届省运会中,除2010年省运会,南京市在省运会人才输送奖排名中,均排名第一。
表1 江苏省历届省运会人才输送奖排名
南京市在江苏省体育后备人才输送上,在全省范围内保持着较明显的优势,即使是2010年省运会,也保持了较好的输送排名,排名全省第二。由此可见,在江苏省内,南京市青少年业余竞技体育训练长期保持着较好的发展,输送体育人才长期保持省内领先,为江苏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建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3.2 南京市输送运动员参加各类大赛成绩现状
首先,对于地级市而言,评价当地青少年竞技体育实力与发展水平最直接的指标,就是省运会的参赛成绩。南京市在备战参加历届江苏省省运会中,均取得了极为优秀的成绩,从进入新世纪的2002年江苏省省运会以来,南京市运动员在省内各类比赛中均取得优秀成绩,南京市长期处于省运会金牌榜第一的位置,但令人忧虑的是,自2010年省运会开始,南京市参加省比赛的成绩开始出现下滑现象,南京市在省内的领先地位逐步受到徐州市、苏州市、常州市的冲击。因此,南京市体育行政部门也在行业内部查找问题,立足自身,明确了“继续挖掘优势项目潜力,加大潜优势项目扶持力度”的发展思路,以选好苗子、打好基础为着力点,深入优化布局青少年竞技运动项目布局。
其次,评价某一地区青少年竞技体育基础实力的另一重要指标为当地籍运动员参加体育大赛所取得的成绩。地方输送的运动员在全国、世界大赛上取得优秀成绩,可以充分体现当地的青少年竞技体育基础实力与青少年运动员成才率。南京市发展青少年竞技体育项目已有了较为悠久的历史,培养出了大批优秀运动员。
南京市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发展竞技体育运动以来,陆续培养出了葛飞、许安琪、栾菊杰、肖钦、赵蕊蕊等20多位世界冠军,在各项世界大赛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国家、为江苏省、为南京市赢得了极大的荣誉。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南京市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发展历史悠久,实力雄厚,但进入新世纪以来,南京籍世界冠军人数开始出现下降了的趋势,能让社会熟记的,也只有张常宁、许安琪、赵蕊蕊等。诚然,目前世界竞技体育发展进入了更高的水平,获取大赛优异成绩亦变得越来越难,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南京市后备人才发展状况受益于以往南京市青少年竞技运动水平基础实力雄厚,短期内不会出现大幅波动。
由此,本研究统计了江苏省各地级市输送的运动员历年参加全国大赛取得前3名的人数,由表2可见,南京市输送的运动员在近几年参加全国比赛,获得优异成绩的人数在增加,也保持着全省领先的地位。但是也可以清晰的看出,苏州、无锡的也保持着较好的输送运动员成才率。苏州输送运动员在2012年参赛成绩一度也超过南京。南京市青少年竞技体育基础实力雄厚,很大一方面得益于南京市体育发展政策的延续性较好,青少年业余训练体量较大,南京市体育行政部门应充分认清形势,不能盲目乐观,努力在青少年竞技体育发展的参与人数和成才效率上多做文章、在青少年竞技体育项目布局上做文章,找准突破点,才能开创新形势下,南京市青少年竞技体育新局面。3.3南京市竞技运动项目布局现状
表2 江苏省获全国性大赛前三名城市排名
南京市青少年竞技体育发展较早,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也形成了一套自身项目布局的发展特色。南京市青少年竞技体育项目布局总体划分为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一般项目三大类,主要与江苏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为指导,优先发展江苏省优势项目,南京籍世界冠军的主要项目集中在羽毛球、乒乓球、排球、体操、柔道等江苏省优势项目上。同时,由于南京市在江苏省内无论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上都处于龙头地位,青少年竞技体育的发展也格外受到重视,南京市青少年竞技体育发展速度也很快,体量相当大,截止2014年,南京市开展的青少年竞技体育项目达到了28个大项,每年向省级以上运动队、高校等输送运动员均超过100人。
从南京市青少年竞技体育项目开展形式上分析,南京市青少年竞技体育主要分为3种模式进行日常训练,一是“三集中”体校模式,即学习、训练、生活三集中;二是市队区办模式,即由区县承担一部分项目的训练任务,并代表南京市参加各类青少年比赛;三是“体教结合”市队校办,即由中小学承担一部分项目的训练任务,并代表南京市参加各类竞赛活动。
南京市市级训练网点共有7家,主要承担了田径、游泳、柔道、击剑、篮球、排球、足球、赛艇等主要优势项目的训练参赛任务,区级训练网点5家,主要承担艺术体操、花样游泳、羽毛球、女子足球、垒球等项目。从目前项目布局来看,总体是合理的,市级训练网点主抓训练大项、大部分优势项目,区县级训练网点主抓部分优势项目及一般项目,学校联合运动队共同开展集体项目为主的训练项目,这样的设置,既抓住了竞技体育项目重点,又充分调动和利用了区县及学校资源,共同参与项目训练,总体呈现较好的效果。
4 南京市青少年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4.1 青少年运动员入学、升学问题
目前,我国的体育发展主要还是“举国体制”,竞技运动项目人才结构呈金字塔型,即体育后备人才人数众多,金字塔塔基很宽,取得成绩的,金字塔顶端的人数寥寥可数,这就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输送带来了极大的隐患。这些处于金字塔塔基的青少年运动员,大多数无法达到顶尖优秀运动员的水平,他们最终还是会走向学校,回归正常青少年成长之路,那他们的入学、升学就成了很大的问题,从小学入学,到大学入学,都会因为参加体育训练带来一定影响,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前来训练的青少年运动员就会减少,运动员减少,体育后备力量就会出现萎缩,后备力量不足,体育竞赛就很难再取得好成绩,整体训练水平下滑,又会影响青少年运动员参与训练的热情,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当前,南京市体育行政部门也积极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成效较为明显的,就是“教体结合”模式,学校和体校联合,开创青少年竞技运动训练的新的模式。
4.2 业余训练经费投入紧张
前文已经叙述,南京市青少年竞技体育项目开展时间较长,体量很大,每年在训青少年运动员都达到800-1000人,注册教练数量也在全省名列第一,开展的项目达到28个之多,行政、后勤等工作人员数量也很多。如此庞大的训练系统,需要南京市体育行政部门投入极大一笔经费维持运转。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经济转型,南京市近年来的经济总量在省内排名都呈下降趋势,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苏锡常地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体育事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当前,南京市政府财政收入与支出也进入改革转型期,这就对南京市体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进入十八大以来,各级财政部门经费预算紧张,用于青少年竞技体育发展的经费尤为显得紧张。经费投入的紧张,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南京市青少年竞技运动项目的发展。
4.3 优势项目区分不够明确
目前南京市现有的优势运动项目划分主要依据为大赛(省运会)成绩、参训运动员数量、后备人才输送数及参考江苏省省队优势项目,这种思路并没有问题,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设立的优势项目过多。这就显得全而不精,在相关政策制定及项目发展上,客观上就造成了大而全的现象,使有限的资源被过多占用,使得真正优势的项目在发展上受到限制,同时也让潜优势项目发展显得脱离实际、力不从心。
4.4 后备人才输送网络设置不够完善
目前,南京市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输送网络主要依托于区县业余训练,而在区县级的后备人才培养上,又过于落后,运动员选拔工作落实不到位,训练热情不高。同时,训练忽视了后备人才的潜力培养,过多的关注于比赛成绩。市级青少年竞技体育形成了倒金字塔模式,即区县后备人才不足,市级层面的运动员数量较大,这样的金字塔是很容易倒塌的。其明显问题在于:(1)大多数的青少年没有经过正规启蒙训练,直接进去市队,导致训练基本功不扎实,影响训练向高水平发展,影响体育苗子的成才率;(2)市级教练员为保障训练质量,不得不把过多的工作放在寻找运动苗子上,分散了训练精力;(3)市级体育训练体量过大,资源投入过于分散。因此,如何建立更加完善的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网络,就显得格外重要。
4.5 训练场地设施建设相对不足
南京市开展青少年竞技体育运动项目时间早,各种训练施设建设也较早,进入新世纪后,此前较早建设的训练场馆越发显得陈旧,跟不上现代青少年体育运动发展的步伐了。例如,南京市体育运动学校是全省范围内较早开展游泳与击剑项目的体校,学校当时兴建的游泳馆和击剑馆,无论从场馆设计、硬件条件上,都处于省内领先地位。但目前来看,游泳馆内两片 8泳道的泳池,已经无法保障运动队训练时间,其结果是,运动队排队训练,每天游泳馆要开放到晚上9点,才能保证所有运动队训练完成,给运动队在训练时间安排上带来了较大的障碍,同时,当时兴建的是25米短池,也无法满足游泳队赛前50米标准池的训练。击剑馆则由于建设时间较长,各项基础设施陈旧,剑道线路老化,经常维修,不得不改暗线为明线,给运动队正常训练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同样,射击、射箭、花样游泳、跳水等项目,很大程度上受场馆制约,发展速度较慢。
在当前新形势下,兴建现代化训练场馆受到了政策、土地、资金等各方面的限制,如何改造现有场馆,科学合理利用各项场馆,提高场馆利用率就成了当务之急。
5 南京市青少年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策略
5.1 创新青少年竞技体育训练模式,为青少年业余训练做好根本保障
南京市市级训练尤其是市代表队办队模式需不断创新,要形成独具特色市级业余训练体系。全市11个区都应有自己的市队区办或市区联办项目。
在充分利用区县优势的同时,南京市青少年竞技体育运动项目还应有效利用教体结合优势,进行市队校办的深入探索与尝试。利用学校的优质场馆设施和教育资源,南京的三大球目前已经全部与学校进行共建,教练员派驻到学校进行训练,实施体校和文化学校双教练、双领队机制。我市一些项目尤其是集体球类项目的教练员由于体校编制有限,最后都将人事关系转入了教师序列编制。明确省运会市队校办、市校联合的学校,对这些学校给予招生等政策倾斜。
教育、体育部门应共同投入、共同管理。市体育局和教育局应紧密联合,在政策倾斜、经费投入、人员配备上加强合作,健全完善一套有利于体育特长生招生入学的政策,确保体育特长生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层层衔接。
市队校办、市校联办是实现教育、体育系统共赢的最好办法。名校办名队是优质体育资源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完美结合,强强联手一定要让效益最大程度实现共赢。优秀运动队依托名校优势,解决了运动员选材、招生、输送等一系列问题,使运动员能够得到更好的学训保障,有利于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有利于运动队的长期发展。名校借助名队优势,打造学校体育品牌,普及学生体育技能,推动学校的体育校园文化建设,使学校在素质教育上赢得了口碑,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
5.2 优化项目布局,发掘潜优势项目,注重对基础性项目的扶持
在传统的青少年体育运动项目布局基础上,创新机制体制,优化项目布局。应尽快出台一系列优势项目认定办法与考核机制,进一步明确南京市优势项目。对绝对优势项目,予以鼓励、保留,并在政策上制定更有利于项目发展的政策与机制;对一些相对薄弱的项目,应加强管理,做好全面调研和科学决策,深挖项目潜能,制定有针对性的配套政策与激励措施,充分调动教练员、管理人员积极性,通过几年的努力,力争将潜优势项目转变为优势项目。
另外,南京市应进一步加强对基础性项目的发展力度,因为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竞技体育整体运动水平,因此,应充分发挥基础性项目对整体项目的推动作用,在相关政策、人员配备、经费支撑、后勤保障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多渠道吸引生源,保证项目选材基础,以达到优化整体项目结构的目的。
5.3 完善教练员队伍建设,优化教练员队伍素质
教练员是训练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教练员水平与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训练质量,从而影响运动队的整体训练水平,因此,要想提高南京市青少年竞技体育项目整体训练水平,对教练员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就成了重中之重。
对现有的教练员队伍,应加强继续教育,多渠道、全方位地组织培训与交流,不断提高执教水平,尤其要重视对中青年教练员的培训与再教育,不断接受最新科学训练理念。同时,应形成严格的教练员选拔、聘用与竞争机制,做到能者上、劣者下,付出与回报成正比,形成良性竞争激励机制。
另外,可进一步扩大教练员引进力度,大力引进外地有知名度、专业水平高的优秀教练员,增强优秀教练人才的流动性的同时,可增强内部教练员的良性竞争意识,促进教练员队伍的健康发展。
5.4 加大经费投入,全方位保障青少年业余训练
前文已经叙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政府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已逐步减少,应更加科学合理利用政府拨款,做到有计划、有目的的使用经费,集中有限经费,阶段性地为某一优势项目解决急需问题,重点在人员经费、运动员伙食经费、场地维护与改造等方面着手,保障青少年业余训练的可持续发展。
[1]刘海元.我国大学竞技体育项目布局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1:131-133.
[2]陈明,何淑敏,周洪珍.广东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运动项目布局现状与发展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02:10-13.
[3]孔广欣.新的历史条件下四川省竞技体育项目布局现状与对策[D].成都体育学院,2013.
[4]王仲海.张家口市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5]李雪峰.长春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展现状及项目布局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6]裴立新,刘新光.我国竞技体育备战 2008年奥运会项目结构调整与布局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 01:22-25+31.
[7]蓝开辉.福建省优势竞技体育项目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8]雷先良.安徽省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区域性特征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3,02:43-45.
[9]王健,陶岩,曲鲁平,李宗浩.天津市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结构布局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05:91-95.
[10]罗秀军.我国区域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1.
The Foundation Strength of Nanjing Youth Athletics Sports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to It
XUE Sheng-feng
(Nanjing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 Nanjing 210016, Jiangsu, China)
As the cornerstone of the dev elopment of com petitive sports in China, youth sports is an im portant condition for th 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mpetitive sports. As the capital city of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has kept high level of the development of youth sports. This stud y analyzed 5 major f actors restricting the susta inable development of y outh amateur competitive sports of Nanj ing from 3 aspects: the layout of the sports analysis, sports reserve personnel training delivery and the comparison of sports competition performance, and gave five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s at last.
youth; amateur training; foundation strength; pres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
薛胜峰(1982-),江苏南京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国民体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