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琳达·沃尔夫顿把童话公主都变成了个性女孩
2016-08-31程瑶
文/程瑶
好莱坞揭秘
编剧琳达·沃尔夫顿把童话公主都变成了个性女孩
文/程瑶
除了一班豪华阵容,《爱丽丝梦游仙境:镜中奇遇》最该提及的是编剧琳达·沃尔夫顿(Linda Woolverton)。从经典迪士尼动画《美女与野兽》、《狮子王》、《花木兰》,到票房大卖的真人童话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和《沉睡魔咒》,均出自这位女编剧之手。
因为出版的两本小说而进入迪士尼,她为迪士尼童话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让每一个故事的女主角都变成个性独立的女孩。当然也包括眼下这部“镜中奇遇”。正如她自己所说:“现在我的写作目的就是让我的女儿相信,她能够做任何想要完成的事。我希望我创作的角色能让她有所思考,爱丽丝这个角色就是为她而写的。她现在十八岁了,我想我不用担心了,她非常自信和坚强。”
“我希望创造的角色可以成为女孩,甚至男孩们的偶像,”
古今童话不外乎这个套路:良善美丽的公主被魔法所困,要等到王子前来解救,才能得到幸福。1991年,一部讲述女孩贝拉拯救被诅咒的王子的动画电影《美女与野兽》彻底改变了这个规律,这部成为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动画电影,编剧就是琳达·沃尔夫顿。
“美女”贝拉一出场就与众不同,是全小镇人眼中的“怪咔”,每天沉迷在书籍的幻想之中,走路唱歌做家务统统要看书。面对全镇女孩的“梦中情人”的肌肉男追求,却把大门一关。这样的贝拉,为了救父亲留在一座恐怖阴森的城堡,违背丑陋的城堡主人的命令,最终教会一头野兽宽容和爱。
原本的童话,贝拉只是替父亲赎罪而不得不留在野兽身边的女孩,和其他童话故事中的女主角区别不大。经过琳达的改编,迪士尼版的贝拉成为了“有思想”、“有个性”的女孩。她在剧本中设计了大量贝拉和野兽相处的戏份,也在情节中细雨润物地传达着自己的爱情观——贝拉爱上野兽,是因为他的勇敢和为自己所做的改变,而并不是因为容貌。相反,贝拉对英俊却粗鲁无礼的猎人却厌恶至极——返璞于古老的崇尚心灵美的爱情观。
《美女与野兽》剧照
《美女与野兽》剧照
这些九十年代经典动画中的女主角,在琳达的笔下成为偶像。“我希望创造的角色可以成为女孩,甚至男孩们的偶像,”琳达如是说。
琳达还让贝拉教会野兽如何“礼貌”地用餐具,教他如何让小鸟不害怕他可怕的面容,教他学习文字,甚至主动邀请他跳舞——女性也可以主导爱情。最后,野兽舍弃自己,让心爱的人回到父亲身边,甚至死前都没有对贝拉说出魔咒的危险。看上去这是童话改编的动画片,事实上这是琳达传达现代女性在爱情关系中的新角色。
创作之初,琳达对“贝拉”的人物设定没参考原著故事,而是参考了1933年的黑白电影《小妇人》中凯瑟琳·赫本饰演的“乔”,独立、有思想、有梦想。在女性创作人仍然占少数的情况下,要在故事上实现这种意识表达的野心并不顺利。制作过程中迪士尼的男动画师们曾改动了琳达的故事情节,剧本中贝拉在等待父亲回家,在墙上的地图上标出自己想去的地方。然而当她有一天去工作室却发现,情节被改成了“贝拉在为父亲烘焙一个蛋糕”,“对不起各位,贝拉根本就不应该懂得烘焙!”琳达坚持自己的想法,“另外,这些动画师让贝拉哭得太多了,所以我对他们说,‘贝拉不应该哭那么多,我自己就不爱哭鼻子’。”琳达在一次采访中谈到。《狮子王》中的女主角娜娜突破反派刀疤设下的重重险阻,只身进入漫无尽头的草原寻找辛巴;木兰不但替父从军,并且战胜自我成为一名合格的战士、英勇地战胜匈奴大军、成功营救了被绑架的皇帝,这些九十年代经典动画中的女主角,在琳达的笔下成为偶像。“我希望创造的角色可以成为女孩,甚至男孩们的偶像,”琳达如是说。
进入2010年,无论是《爱丽丝梦游仙境》系列还是《沉睡魔咒》,琳达的女主角们变成了拯救世界的“Wuli担当”。《沉睡魔咒》改编自经典动画电影《睡美人》,原版中的“黑巫婆”是一个性格单一的纯粹反派,仅仅是因为没有收到国王的邀请而迁怒于公主。在《沉睡魔咒》中,女主角马琳菲森就要复杂得多,曾经是一位善良的仙女,被人类男友背叛导致森林王国覆灭,发誓报仇。当马琳菲森的男友成为国王后,她才决定报复他的女儿爱洛公主。
这是颠覆性的改编,“这部电影的挑战就在于主角和反派都在一个人身上,让观众理解她的处境同时仍然明白她是个反派,这个平衡很难把握。”琳达在创作马琳菲森这个带有强烈悲剧色彩的女主角时,时常哭泣,“创作的时候完全没有考虑这会是多大的一个制作,我完全为自己在写这个故事。我用自己的经历感知马琳菲森,因为人生就是这样充满胜利、失败和错误的选择。有许多维度来构成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再倒退十年我都写不出这样的角色。”
琳达也不再仅仅表达自己的爱情观,更多地阐述了爱的态度。在原本的童话和迪士尼动画片中,诅咒必须由“真爱之吻”解开,指的就是王子对睡美人的爱情。《沉睡魔咒》中,王子的吻并没有唤醒爱洛公主,真正唤醒她的,是在森林中和她朝夕相处、被她错认为是教母的马琳菲森。马琳菲森被善良的爱洛感动,真心喜欢上这个被自己诅咒的女孩。当16岁的爱洛终于沉睡,马琳菲森伤心欲绝地吻了她,母女般真挚的爱唤醒了沉睡的爱洛——爱不仅仅是爱情,更是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表达——也许这才是琳达想要借助这部电影所表达的内容。
把爱丽丝化身大Boss,成为勇往直前的现代女性
《爱丽丝梦游仙境》系列,导演从蒂姆·波顿换成了詹姆斯·宾波,但始终作为编剧的琳达是项目背后的第一推手。从小就痴迷于原著小说中奇幻瑰丽的世界,琳达明白如果只是纯粹改编,已经有足够多的经典版本,并且原著的“电影感”并不强——“单纯改编原著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原本的故事并没有戏剧冲突的结构”。当她圣诞节的时候回伦敦,正好路过海德公园,看到原著作者路易斯·卡罗尔的雕像。站在雕像前,一种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她想用一种新的方式让作品焕然一新。更强烈的愿望,是让看过电影的孩子们重新燃起阅读原著的兴趣。
她想到,如果爱丽丝长大会怎样,如果爱丽丝再次回到仙境,又会怎样?这些情节原著都没有涉及,但可以从中寻找素材进行生发和再创作。“我经常想,我怎么有胆量去改编这样经典的作品,所以我想,爱丽丝长大以后再回来,一定会不一样。”
我不是在写一个爱情故事,而是在写一个女孩寻找自己的路。
通过制片人乔·罗斯(Joe Roth),琳达直接将创意展示给迪士尼CEO罗伯特·艾格(Robert Iger),获得大力支持,项目很快通过了迪士尼内部的决策委员会,并将琳达的第一稿剧本提交给了蒂姆·伯顿。“蒂姆·伯顿签了我的第一稿剧本,电影基本上是按照那一版剧本拍摄的。”
在搭建这部所谓“爱丽丝梦游仙境续集”的故事架构时,琳达从关于爱丽丝的两部小说中,选择了第二部《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中描写一个男孩屠龙的诗歌入手,将男孩换成爱丽丝,并把这个情节作为电影的高潮和终极冲突。“我不是在写一个爱情故事,而是在写一个女孩寻找自己的路。”
为了写好故事,琳达做了大量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调研工作,包括她们的服饰、行为举止、爱好——然后反其道而行之,让“爱丽丝”摒弃掉所有那个时期女孩的特点——让这个人物完全跳脱出来。但是长大的爱丽丝,也遇到迷茫,“她不知道自己是谁,别人会决定她的人生路线并且帮她做选择,当她看到这些选择的时候,她犹豫了。每个女孩都会在特定的年龄面临社会压力,她们变得不再希望成为班里最聪明的那个,而是希望能够吸引男孩子,把自己特殊的部分丢掉,就意味着忘却了自己是谁。原著中的爱丽丝是一个无畏的女孩,和我们电影一开始时的爱丽丝截然相反。”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迷茫”的设计,重新去往“仙境”,才成了爱丽丝“找回自己”的旅程。就像改编任何一本名著一样,原著的文学色彩被作者本人创作到极致的境界,任何想要努力重现或模仿的人都会犹疑——如何将电影和原著的调性保持一致。“茶会是必须要有的,我尝试着找出为什么疯帽匠他们会需要爱丽丝——因为仙境已然支离破碎,他们需要爱丽丝重整世界。表面上,茶会还是那个原著中疯狂无厘头的茶会,但其实已经变成对仙境发生的所有不公正的抵抗。不能仅仅重现茶会,我们明明可以把它做得更有趣,保留本身的特点还能与故事融和。”
电影中,琳达创造了小说里没有的角色,“时间”,还把他变成了影响主角命运的反派,爱丽丝也有了新的成长和挑战。“爱丽丝是一个勇敢、充满好奇心、从来不会被任何困难吓倒的主人公,在这部新作中,她化身成‘大Boss’,成为勇往直前的现代女性。”琳达在采访中说,“爱丽丝不仅仅是一个主角,她是一个动作片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