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景区”模式的旅游实验室建设
2016-08-30高江江
于 平, 朱 伟, 高江江
(北京联合大学 旅游实践教学中心, 北京 100101)
基于“智慧景区”模式的旅游实验室建设
于平, 朱伟, 高江江
(北京联合大学 旅游实践教学中心, 北京100101)
面对现代旅游业,特别是北京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步伐的快速推进,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实践教学中心创新建设理念,运用物联网、虚拟仿真、云平台等先进技术与设备,基于 “智慧景区”模式建设了“实验场地即景区”的综合实验环境,构建了智慧旅游背景下创新型旅游实践教学硬环境和软环境,为培养适应现代旅游业、旅游新业态发展需要的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的高级人才,探索出现代旅游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创新之路。
旅游实践教学; 智慧景区; 情境教学
随着以旅游为主导的新业态不断涌现,旅游行业对专门人才的培养需求越来越明显,而国内众多高校对旅游类依然停留在“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备商务、公关、服务等业务能力的旅游类高级专门人才”[1-2]的人才培养定位上,显然,“大而全”的偏基础性人才培养的传统旅游高等教育模式无法满足现有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这种“不对称”的供给与需求状况随着智慧旅游概念的提出则更加明显。
1 旅游人才培养的新需求
综合智慧旅游研究中“管理变革论”“新旅游形态论”“技术应用论”“务实操作论”和“旅游体验论”的观点,智慧旅游可以理解为“旅游者个体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所接受的泛在化的旅游信息服务”[3]。一方面,智慧旅游的产生改变了旅游者个体的旅游方式,提升了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的自主体验水平[4],另一方面,由于智慧旅游融合云计算、WEB2.0、物联网等最新科技成果[5],因此对提供旅游信息服务的旅游机构、企业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再者,智慧旅游涉及到旅游产业链,如创意、设计、策划、开发等各个环节,如何实现传统旅游与智慧旅游理念的融合也是旅游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6]。因此,旅游高等院校需要在传统旅游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结合智慧旅游内涵的3个层面,对旅游人才培养的实践内容进行扩充,即旅游体验认知实践、旅游信息技术、技能认知实践和旅游信息管理实践认知,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具有个性化服务能力和运用数字化新媒体设备能力的旅游人才[7-9]。在这个前提下,为达到既定的智慧旅游专门人才培养的目标,实验室建设也应遵循智慧旅游人才培养理念[10-13],形成更加适应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的实验室建设理念。
本文结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实践教学中心(下称“中心”)“智慧景区”模式的建设实践,对其“实验场地即景区”的创新性实验室建设理念进行介绍,以探索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实践教学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建设模式,从而培养更加适应行业需求的高端旅游人才。
2 “智慧景区”的实验室建设模式
“智慧景区”模式是一种基于旅游体验认知实践、旅游信息技术、技能认知实践和旅游信息管理实践认知3个层面,将物联网、云平台、下一代移动网络等信息技术[5]与旅游实验教学不断地深度融合,根据真实景区环境对实验教学环境进行了功能分区和游览线路设计,最终形成“实验场地即景区”的实验室建设模式。其内容包括实验教学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两个方面。
2.1实验教学硬环境建设
按照国家旅游局对景区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参照智慧景区的规划方式,对中心部分区域实现了智慧景区功能设计(如图1所示)。该区域建筑面积3 000m2,包括20室(实验室16个、管理办公室4个)、2厅(世界旅游文化厅、中国旅游文化厅)、2廊(世界著名景点观光廊、中国著名景点观光廊)、3区(教师休息区、学生休息区、主入口区)。智慧景区硬环境主要功能设计见图1。
图1 “智慧景区”模式实验室建设整体设计图
(1) 参照智慧景区出入口统计模式,在中心各电梯、步行梯出入口设置了人脸识别系统。系统由22个高清采集摄像头、人脸识别技术、报警与语音安全提示系统及数据库组成。系统通过实时采集出入客流的面部特征完成人数统计、轨迹追踪、盗移报警等识别功能,实时、分段统计进出人数,并将其转化为“客流”“密度”“效率”等统计数据显示在LED屏上,结合区域内搭建的基于手机WiFi的客流统计系统,实现了景区内人员滞留时间、人员密度、人员比例、热点分析、增长趋势、客流预警等功能。
(2) 参照智慧景区运行管理模式,搭建了统一监控管理平台。管理人员在各管理室内可实现实验人员和实验设备的远程监控,实现远程数据存储、数据备份及实验室设备控制等智能管理功能。
(3) 参照智慧景区信息化服务模式,在公共区域、休息区域设置自助贩卖机、触摸一体机、语音安全提示系统、LED数字公告屏幕等设备,提供信息发布、信息查询、语音安全提示等信息化服务功能。
(4) 参照智慧景区特定区域客流控制模式,安装了多认证方式的安全门禁系统。系统可实现对特定区域,如中国旅游文化、世界旅游文化体验展示厅的定时开放、远程管理、数据统计、权限设置(单一指纹、密码、刷卡认证或组合认证)等控制功能。
(5) 参照智慧景区自助服务模式,搭建基于手机蓝牙功能的自助解说系统。系统设置于“中国著名旅游景点长廊”和“世界著名旅游景点长廊”,游客可站在景点图片框前,使用手机微信“摇一摇”功能,体验长廊内相关著名旅游景点历史、文化、民俗等信息的自助视频、语音讲解;中心还建设了180°虚拟导游员、360°全息展示系统、自助签名留念打印系统等,实现人性化的自助服务功能。
2.2实验教学软环境建设
为了使“智慧景区”的实验室建设模式更好地辅助旅游实践教学,中心在实验室硬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包括实践教学资源和专利应用等,形成了智慧景区实验室建设的软环境,对优化传统实验教学内容、促进“知识传授”到“知识创新”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部分建设成果如图2所示。
图2 “智慧景区”模式实验室建设的部分建设成果
旅游实践教学资源(见表1)包括沉浸式互动体验实验室内的4套超高清360°全景互动虚拟导游实验场景(虚拟长城、虚拟故宫、虚拟天坛、数字联大)及5套150°三维互动旅游文化教学视频(西湖沧桑、上海之旅、美丽中国、人文杭州、春夏秋冬)等交互旅游实验教学资源库;东、西厅旅游文化展示区的90个中国5A级景区资源、63个著名旅游城市资源、12个欧美高端与特色旅游项目资源和中医、茶、酒、汉字等旅游文化体验情境资源库;数字景区多语言自主导游导览APP软件、人脸识别系统数据库、手机定位系统数据库等旅游实验教学应用资源。实验教学资源展示形式多样,如可以通过手触屏直接点击或输入查询条件,在液晶显示屏播放所查询的5A级景区的视频资料,还可以通过手触地球仪上的城市图标,在大屏幕播放该城市的视频资料。
表1 旅游实践教学资源
“智慧景区”模式所应用的科研成果包括:
(1) 基于手机WiFi的客流分析系统。系统通过识别手机Mac地址对中心内人数进行实时采集和人员定位,并把所有数据存储于实验中心磁盘阵列服务器内。教师在实验授课过程中,远程调用人员流量、到访次数、实验室驻留时间、实验室人员密度等详细数据进行讲解与预测,提升了学生对于景区实时数据分析和预测的能力。
(2) 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景区管理客流统计系统。中心在通道及公共区域搭建了人脸识别系统,实现了实验环境人员监控全覆盖。数据存储于实验中心磁盘阵列服务器内,用于各进出口人员的实时统计,并在此基础上设置了安全语音提示和物品盗移报警功能。教师在实景实验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对识别技术进行讨论,对识别算法进行测试与改变,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于智慧景区多元化运行手段的理解应用和综合管理技能。
(3) 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景区管理轨迹跟踪系统。系统基于人脸识别技术,通过特定位置高清摄像头瞬时抓拍,捕捉中心内人员的脸部特征并自动上传。教师在实景实验教学过程中,于图像采集处采集照片,系统通过实时比对显示出该采集人员在实验区域内的行走路线和轨迹。系统运行以来,已经采集了师生访客等近万人次数据,对师生教学实验活动情况详细记录,同时为学生进行景区规划、智能化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4) 数字景区AR软件系统。通过多媒体、三维建模、图像识别、场景融合等新技术与新手段,将景区场景模拟仿真后再叠加,将虚拟的景区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达到虚拟仿真的感官体验。系统以颐和园十七孔桥和昆明湖实际场景为基础,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进行模拟仿真,再现了清朝皇家游园的景象。通过实验,增强了学生对旅游文化、智慧旅游更为深入的感知,为学习智慧旅游导论、现代旅游科技等课程增加了趣味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中心把学生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实践成果在智慧景区实验环境内进行展示与应用,在实践教学中对实验环境进行改进、更新与拓展。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使用CAD、Maya、Photoshop等专业制图绘图软件制作的视频、图像、教学资源、APP等成果扩充了实践教学资源库;学生所设计的立体模型,如手机壳、钥匙链、手链等可以通过3D打印机打印,这些立体模型作为教学成果向来访交流人员展示;学生出入智慧景区实验环境的统计数据可作为后续实践教学进行数据分析的依据。
3 结语
“智慧景区”模式的实验室建设模式实现了实验场地的充分利用、智能手段的高度集成以及景区活动的全面覆盖。实验环境支持旅游产品创意与实现、会展项目设计与展示、旅游文化体验与认知、实景导游与虚拟导游相结合、景区运营与管理等综合实验项目,提供了智慧景区规划、设计、运行、经营、管理、服务全流程的高端模拟实验环境,为同类院校旅游信息化的建设与实施提供成功案例,充分说明了智慧景区的实践教学环境是“大旅游”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的重要基地。
References)
[1] 刘莹英.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研究:基于“智慧旅游”的视角[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4(4):78-80.
[2] 张丹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学术探索,2015(2):73-77.
[3] 李云鹏,胡中州,黄超,等.旅游信息服务视阈下的智慧旅游概念探讨[J].旅游学刊,2014(5):106-115.
[4] 马勇,刘军林.智慧旅游应用前景巨大[N].中国旅游报,2011-08-24 (013).
[5] 张凌云,黎巎,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27(5):66-73.
[6] 温锋华.智慧旅游与智慧规划、系统发展[EB/OL].(2011-04-29).http://www.negchina.com/conference/viewpoint/20110429/49.html.
[7] 张园.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14-16.
[8] 倪珊珊. 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 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4):55-56.
[9] 何社林,蒋莉.论智慧旅游与旅游专业学生科技素养培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1):15-16.
[10] 石灵心.智慧旅游与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刍议[J]. 软件工程师,2014(11):55-56.
[11] 张柏君.面对“智慧旅游”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新探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9):265-267.
[12] 欧海鹰.“智慧化”环境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拓宽[J].电子商务,2013(8):69-70.
[13] 姜蓝,王静,刘巧艳.“智慧旅游”下秦皇岛复合型旅游人才培养研究[J].现代交际,2014(11):35-36.
Constructionoftourismlaboratorybasedona“SmartLandscape”mode
YuPing,ZhuWei,GaoJiangjiang
(TourismPracticalTeachingCenter,BeijingUnionUniversity,Beijing,100101,China)
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moderntourismindustryespeciallyBeijing’s“smarttourismcity”construction,theTourismPracticalTeachingCenterofBeijingUnionUniversityproposedanewconstructionconcept,integratingmultipleadvancedinformationtechnologyandfacilities,e.g.,IoT(InternetofThings),virtualsimulation,cloudplatform,etc.,constructedacomprehensiveexperimentalenvironmentwiththeconceptof“LaboratoriesareLandscapes”basedonthe“SmartLandscape”constructingmode,whichconsistsofthehardwareenvironmentandsoftwareenvironmentfortourismpracticalteaching,itisconfirmedthat“SmartLandscape”constructionmodeofTourismPracticalTeachingCentercreatesaninnovativewaytocultivatietalentsinthecircumstanceofthedevelopmentofmoderntourismandnewformats.
tourismpracticalteaching;smartlandscape;situationalteaching
DOI:10.16791/j.cnki.sjg.2016.07.061
2016-03-06
于平(1964—),女,北京,硕士,教授,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实践教学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信息化、计算机软硬件应用.
E-mail:lytyuping@buu.edu.cn
G482
A
1002-4956(2016)7-02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