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烽火忆恩来
2016-08-30陈利生
文 陈利生
天目烽火忆恩来
文 陈利生
穿过郁郁葱葱的柳杉林,我们走向浙江天目山的腹地。天目山是全国有名的避暑胜地。
禅源寺作为江南佛教名寺,坐落在天目山的山腰里。这里终年云雾缭绕,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走过青瓦黄墙的寺院,有一飞檐翘角的亭阁进入我们的眼帘。这就是著名的周恩来抗战演讲纪念亭。
周恩来演讲纪念亭于1989年建成,是在禅源寺原百子堂遗址上所建,被当时的临安县人民政府立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纪念亭已被临安市列入红色旅游景点之一,供后人瞻仰缅怀。
我们站立在纪念亭前面的空地上,眼前的纪念亭造型精巧,独具一格。亭中立有“周恩来讲演旧址”碑,碑石是著名的艺术大师刘开渠题。亭子周围松柏葱郁,鸟语花香。登亭远眺,天目山景,历历可指:旭日峰雄峙亭南,满山流翠;昭明峰、阳和峰高耸亭北,松竹挺秀;东绕清泉,西傍古寺,集古今于视野,汇山水精华,发缅怀而沉思,启激情而奋发。
正是这美丽而又古老的天目山,见证了当年的烽火岁月。高大的碑石,似向我们无言地述说着昨日的沧桑故事!我们伫立在纪念亭前,情思飞扬,浮想联翩。
1939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从重庆出发,他不辞劳顿,不畏敌寇,穿越封锁线,一路涉险,途经金华、兰溪、建德、分水,于22日傍晚来到烽火弥漫的东南战场前哨浙西。一路上受到数千地方军政人员、浙西临时中学师生、工农群众和寺院僧侣的热烈欢迎。
周恩来此行意欲会晤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当天,周恩来与在西天目山主持召开浙西行署第一次行政会议的黄绍竑会晤,阐明我党抗日主张,敦促黄绍竑积极抗日。黄绍竑深受鼓舞。晚上,在留椿屋会议室举行浙西行署军政要员座谈会,周恩来一番高瞻远瞩的团结抗日讲话,令在场的人折服。这次历史性的会晤,被称作为“小国共合作”或“浙江国共合作”,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史上一个成功的典范。
第二天,周恩来与黄绍竑登上天目山最高峰仙人顶,东望钱塘,西指黄山,周恩来感慨道:你看,这东南形胜,山河锦绣,此处地灵人杰,自古便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报仇雪耻的历史,我们岂能容忍日本侵略者蹂躏;炎黄子孙理当团结一致,共御外侮!周恩来那一番慷慨陈言,深深地感染了黄绍竑,黄当即写下《满江红》词一首,以表明他抗战的决心。
24日上午,周恩来来到禅源寺百子堂,参加浙西临时中学开学典礼。周恩来向前来参加会议的浙西临时中学的全体师生、浙西行署成员、行署干部训练班学员、政治工作队队员、民族日报社部分工作人员共1500余人作了题为《抗战的现状与展望》的长篇演讲。演讲中,他号召大家积极投身抗日,“收复我们的杭嘉湖,保卫我们的大浙江,争取我们的最后胜利,完成历史上的伟业。”周恩来那高亢洪亮的声音,坚强有力的手势,像拨亮茫茫长夜的一盏明灯,驱散了人们心头的阴霾,使人们看到了抗战胜利的曙光,许多热血青年从此走上了抗日的革命道路。同时,也促使天目山的抗日救亡组织像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西天目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浙西抗日中心。
周恩来西天目山之行,给临安地区党组织领导人民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带来了极大的鼓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89年,临安县政府为纪念周恩来西天目之行50周年而建造了纪念亭。前几年,由于禅源寺复建,按复建总体规划需要,原周恩来演讲纪念亭旧址需要搬迁,新址选择在原址往后走50步左右的大雄宝殿东侧。新建纪念亭基本保持和恢复原纪念亭的风貌。
这是天目之幸,是浙江之幸。是伟人周恩来,给天目名山平添了一抹红色的记忆,增添了一段光辉的历史。
(临安市住房公积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