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国际化,让更多的外国人留在杭州
2016-08-30王幸芳金盛翔
文 王幸芳 金盛翔
社区国际化,让更多的外国人留在杭州
文 王幸芳 金盛翔
杭州在城市国际化的道路上,正阔步走向世界。与此同时,最好的佐证是,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成为小区居民。怎么让社区这个社会“最小细胞”发挥作用,带给外籍人士居住的温度,甚至是享受到生活的愉悦呢?杭州在社区国际化和国际化社区的打造中大有文章。
促交流 解决烦恼事
早在2012年,荷兰人葛思康就对自己身处的德加社区充满了好感。那时,他刚来杭州,与外界交流少,人生地不熟,有一堆的事情需要操心。“比如我有国际驾照,想在杭州开车,可是听说要重新考,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我们家买了保险,但碰到事情,保险公司却说不能赔付;还有我们家找不到好的保姆,社区能不能在这方面提供些服务?”
那时,德加社区就成立了西湖区首个社区境外人员管理服务站。在这个“小区外交部”里,外籍人士不仅可以在社区办理出入境证件,还能得到租房、就业、学习、纳税、办理营业执照等相关咨询、服务。“在荷兰,没有社区,没有保安,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虽然西方人习惯人和人有距离的生活,但葛思康已经适应了杭州的生活,“环境很好,保安很负责,居民很友好。”
像葛思康这样,外籍人士来到新的城市,张罗好生活的琐事后,直接面临的困扰就是人际交往的“原子化”,由于缺乏交流平台,他们不仅和他们的邻居或社区内其他成员之间缺乏深层次的交流,而且也会和社区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这就会使得他们仅仅是居住在社区,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于此。
搭平台 交上新朋友
“接下来我们把珠子一个个串起来,就是一条漂亮的手链了……”熟悉的人都会知道,这是春江社区为中外少儿开设的软陶课又开课了。软陶作为一门增强动手动脑能力、启发创造思维的课程,社区力求将其打造成为一个中外少儿加强交流、增进友谊的平台。
这样丰富多彩的中外交流活动,三墩镇文鼎苑社区也不少。这不,在第十个国际社工日当天,除了磨剪刀、修雨伞、理发、中医诊疗等全方位的便民服务外,辖区外籍人员尼克老师还教起了大家和G20相关的英语口语,气氛十分融洽。尼克说:“社工日的活动十分精彩,我和许多平常没有说过话的中国人都有了更深的交流,彼此进一步了解了对方,对于我们外国人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加深与中国人友谊的平台。希望未来这样的活动能够多举行。”
对此,春江社区和文鼎苑社区深有感触。作为2014年杭州国际化社区建设试点的社区,它们都是境外人士居住较为集中的社区。其中,春江社区目前居住的境外人士有93户200余人,主要是经商或在外企工作,涉及美国、俄罗斯、英国等23个国家和地区;而文鼎苑社区现也有外籍人员200多人。市民政局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处处长钱小萍坦言,像文鼎苑社区这样的社区在杭州并不多,随着城市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成为新杭州人。
融文化 爱上这座城
文鼎苑社区国际社工日
阿光/摄
外籍人员多了,彼此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都不尽相同,这样一来,的确给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带来了新的挑战。杭州要打造国际化社区,就必须正视这种文化的差异性。
文鼎苑社区党支部书记说,社区会向国际居民发放《便民服务卡》,将社区概况、本地信息、生活须知、社区联系方式、服务内容和时间用双语印制在服务卡上。同时,由拥有英语6级水平的社区工作人员任岗,负责国际居民的日常社区事务。社区不仅成立了英语俱乐部,由来自加拿大和韩国的两名国际居民义务担任老师,专为青少年服务,还有“夕阳红外语角”,每周三下午利用1个小时,中外居民相互交流学习。文鼎苑社区党支部书记介绍说,社区在关注国际居民个性需求的同时,也让他们平等地享有社区资源,推动社区居民共处、共享、共融。“我们管理服务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外籍人员有个温馨的‘家’。”
在国际化社区打造中,很容易存在一种误区,以为是要刻意迎合外国群体的文化,其实,正确的做法是转变思路,提供国际化的平台,引导外籍人士主动融入其中。对此,文鼎苑社区的做法是,“社区不仅过中国传统节日,而且还过洋节,这样可以让外籍人员既能感受到家乡的氛围,又能体验中国文化特色。”在杭州,其他的社区亦是如此,通过不定期地组织形式多样、促进中外民俗文化交流融合的各类活动,让外国友人不断融入进来。同时,社区国际化是个泛概念,除了社区内部的文化值得关注外,还包括了社区周边医疗、教育、生活等配套设施要不断完善起来,达到国际宜居的环境氛围要求。
共参与 服务全居民
提起雪莉,东信社区的居民大概没有人不知道这位热心肠的外国友人。从最早地参与社区活动到后来高票当选东信社区的居民代表,雪莉一直参与在社区事务的最前线。无论是元宵节、圣诞节、复活节等拉近邻里关系的活动,还是公益的助学结对活动,按照社工小杨的说法,“一个电话过去,她只要有空,准来。”更难得的是,如今的雪莉更像是一位文化使者,她把自己的家庭成员还有身边的外国朋友发动起来,都参与到社区活动中。
文鼎苑社区的爱德华同样是个社区的热心人,他来杭州已经七八年了。他在湖畔社区办了一个英语工作室,每周两次为这里的居民教学英语,是社区里赫赫有名的老外义工。“我觉得教大家英语,不是工作,而是生活,充满乐趣的生活。”爱德华说,“我也希望更多的外籍人士,能够像我一样,享受到居住在中国社区里的服务与快乐。”
从被动参与到自发性融入,在杭州的外籍人士已经有越来越强的主人翁参与意识,他们不仅传播了他们的文化、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了跨文化交流,更实现了社区内各种文化的资源共享。而这,正是国际化社区建设追求的核心。